雲南昭通多措並舉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脫貧後,村民幹勁更足了”
核心閱讀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zhong) 內(nei) 生發展動力。雲(yun) 南昭通地處曾經的烏(wu) 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人口185萬(wan) 多人。為(wei) 進一步增強脫貧群眾(zhong) 的發展信心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內(nei) 生動力,昭通市發力勞動力轉移就業(ye) 機製、培育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做大資源經濟文章等,讓群眾(zhong) 的幹勁兒(er) 越來越足。
“Welcome to Miao village in clouds!(歡迎來到雲(yun) 中苗寨!)”
在“雲(yun) 中苗寨”的“雲(yun) 中咖啡館”,22歲的“村民咖啡師”王運蘭(lan) 能用簡單的英語,接待來自海外的遊客。
“製作咖啡是老師來村裏教的,英語是自己在手機上學的。”回想脫貧前,王運蘭(lan) 不會(hui) 講英語,也沒碰過咖啡。如今,她製作咖啡飲品的技藝嫻熟,不僅(jin) 做拿鐵、卡布奇諾樣樣行,還能做咖啡拉花。
“雲(yun) 中苗寨”位於(yu) 雲(yun) 南省昭通市彝良縣洛澤河鎮龍潭社區大苗寨自然村,123戶574名村民全是苗族,其中108戶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於(yu) 2020年5月全部脫貧。2021年8月,大苗寨走上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之路,2022年“五一”假期,“雲(yun) 中苗寨”開始試營業(ye) ,到去年年底,毛收入達130餘(yu) 萬(wan) 元。
“脫貧後,村民幹勁更足了。”洛澤河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趙靖說。這些變化,得益於(yu) 昭通增強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內(nei) 生動力的種種努力,也是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一個(ge) 縮影。
增強技能亮品牌——
外出務工路子寬
臨(lin) 近中午,文成敏在自家開的小吃店忙得不可開交。“在我老家,走路20多分鍾才能到另一戶人家,一方水土難養(yang) 活一方人。”文成敏很珍惜現在的生活,“搬到這裏後,生活好了很多,我愛人在外務工,機會(hui) 挺多。”
這裏是昭通市魯甸縣硯池街道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環境整潔、秩序井然,時不時能看到曬太陽的老年人。硯池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唐亞(ya) 東(dong) 介紹,卯家灣的居民來自5個(ge) 縣,涉及46個(ge) 鄉(xiang) 鎮,務工收入占居民收入八成以上。“以前政府包車送大夥(huo) 出去務工,今年不少居民開著私家車去務工;以前是有活幹就行,現在大家更重視增長技能。”唐亞(ya) 東(dong) 介紹,目前卯家灣安置區勞動力就業(ye) 九成以上,3年多來,卯家灣搬遷群眾(zhong) 的人均純收入從(cong) 8306元增長到2022年的12480元。
昭通市630萬(wan) 人口中,有農(nong) 村勞動力305萬(wan) ,常年外出務工人數達250多萬(wan) ,其中省外務工人數超160萬(wan) ,務工收入占農(nong) 村家庭收入的75%以上。昭通市市長楊承新介紹,昭通市建立東(dong) 西部協作、市縣一體(ti) 、部門協同、企業(ye) 聯動、社會(hui) 參與(yu) 、基層發力“六位一體(ti) ”的勞動力轉移就業(ye) 機製,讓外出務工有組織、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務。
今年,昭通市在農(nong) 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e) “百日行動”期間推出“局長直播帶崗”活動,由市縣人社部門局長擔任主播,共開展“直播帶崗”70場,入場觀看240多萬(wan) 人次,推介就業(ye) 崗位28萬(wan) 多個(ge) 。昭通市人社局局長李盛義(yi) 表示,將努力建設“昭通人社”新媒體(ti) 矩陣,幫助群眾(zhong) 打消務工顧慮,增強就業(ye) 增收的信心和動力。
特色鮮明產(chan) 業(ye) 興(xing) ——
家門口增收有奔頭
驅車穿行昭通市鎮雄縣碗廠鎮,漫山遍野是蒼翠的竹林,微風過處沙沙作響。慶壩村的李庭鬆正在竹林忙活著。“自家30畝(mu) 竹林,有20畝(mu) 已投產(chan) ,去年光竹筍就賣了8萬(wan) 多元。”李庭鬆種竹子的幹勁一年比一年足,“鎮上的竹筍加工廠投產(chan) 後,每斤竹筍價(jia) 格從(cong) 兩(liang) 三塊漲到四五塊,不愁賣。”
鎮雄縣地處赤水河源頭,目前有竹林93萬(wan) 多畝(mu) ,已投產(chan) 32萬(wan) 畝(mu) ,2022年綜合產(chan) 值10億(yi) 元,惠及群眾(zhong) 60多萬(wan) 人。碗廠鎮鎮長餘(yu) 大賢介紹,大力發展竹產(chan) 業(ye) 以來,2022年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排名上升到全縣第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村民笑言,存款在山上,奔頭在山上。”
碗廠鎮的竹筍加工企業(ye) 負責人餘(yu) 芳明說,加工廠2020年10月投產(chan) ,輻射筍農(nong) 1.2萬(wan) 戶,其中一半是脫貧戶;廠裏80多名員工,九成多是脫貧戶。2022年加工廠產(chan) 值1800萬(wan) 元,加工竹筍2000多噸,今年目標是產(chan) 值翻番。能實現嗎?餘(yu) 芳明笑答:“訂單太多,都接不過來了!”
脫貧地區的內(nei) 生動力源自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近年來,昭通市圍繞蘋果、竹子、花椒、馬鈴薯、天麻等特色產(chan) 品,打造千億(yi) 元級產(chan) 業(ye) 集群。2022年,昭通新增省級以上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22家,農(nong) 業(ye) 綜合產(chan) 值達1100億(yi) 元。在卯家灣,為(wei) 方便群眾(zhong) 就近務工,還配套建設了現代物流園、食品加工園和蘋果、蔬菜等種植基地。唐亞(ya) 東(dong) 說:“這些產(chan) 業(ye) 近兩(liang) 年發展越來越好,搬遷戶出家門就有活幹。”
不隻是農(nong) 業(ye) ,昭通市做大資源經濟文章,壯大工業(ye) “筋骨”。在昭陽區合盛矽業(ye) 、旗濱玻璃等項目建設現場,工程機械穿梭施工,二者總投資超過300億(yi) 元,今年項目一期將雙雙投產(chan) 。
政府引導建機製——
手拉手建設好村寨
記者來到“雲(yun) 中苗寨”時,正趕上十來名苗族群眾(zhong) 在綠化邊坡。他們(men) 將草皮栽進有民族紋飾風格的格子裏,有的擺苗、有的培土,十分認真。彝良縣政協副主席李珊梅感慨:“大夥(huo) 齊心協力,才能共同建設好村寨,已成為(wei) 村民們(men) 的共識。”
“雲(yun) 中苗寨”是昭通的脫貧致富先導示範項目,由地方政府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專(zhuan) 家團隊合作。
曾經的大苗寨自然村,硬化路通組但沒連戶;村裏隻有兩(liang) 名中專(zhuan) 生,好多人還不會(hui) 寫(xie) 自己的名字;雖然靠著公路邊,但村民們(men) 隻會(hui) 種苞穀、洋芋。2021年8月,彝良縣組建了16人的工作專(zhuan) 班,進駐大苗寨開展工作,李珊梅是負責人。
“我們(men) 始終堅持專(zhuan) 班負責引導,不大拆大建、不越俎代庖。”李珊梅說。專(zhuan) 班以工代賑,把項目交給群眾(zhong) 幹,村民在掙錢的同時學本領;每步改造、每個(ge) 項目都和村民商量,由黨(dang) 員帶頭,開了許多次院壩會(hui) 、火塘會(hui) ;試營業(ye) 時教村民如何做生意、如何使用手機收款……種種努力,讓專(zhuan) 班逐步獲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直到今天,李珊梅的口頭禪還是“不著急,慢慢來”。“大家工作要下足繡花功夫,融入群眾(zhong) ,多多鼓勵。”昭通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副局長朱前林說,今後發展關(guan) 鍵在於(yu) 增強內(nei) 生動力,鄉(xiang) 村環境、治理機製的變化,都會(hui) 產(chan) 生激發內(nei) 生動力的效果。
“雲(yun) 中苗寨”去年130餘(yu) 萬(wan) 元的旅遊收入,一成給村民分紅,一成用於(yu) 村寨公益事業(ye) ,三成用於(yu) 員工工資,剩下的用於(yu) 村寨發展。今年1月18日,村裏分紅13萬(wan) 元,123戶村民都領了現金,大家心更齊了。如今,在專(zhuan) 班帶領下,更多村民參與(yu) 村中事務。村民朱雲(yun) 慧說:“未來怎麽(me) 樣,要靠我們(men) 的努力。”
目前,昭通“雲(yun) 中苗寨”“雲(yun) 中樂(le) 穀”“範家壩塘”等農(nong) 文旅融合先導工程已開園運營。全市選派了1290支工作隊駐村幫扶,組織4.5萬(wan) 名幹部結對幫扶14萬(wan) 多戶人均純收入1萬(wan) 元以下的農(nong) 戶,讓政府引導和群眾(zhong) 參與(yu) 形成合力。與(yu) 此同時,出台脫貧人口持續增收20條措施,設立1億(yi) 元的防貧保險。2022年昭通市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3萬(wan) 多元,同比增長15.7%。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