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雙手翻炒 茶香四溢(工匠絕活)

發布時間:2023-04-12 15:21:00來源: 人民日報

 

  【絕活看點】

  張子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都勻毛尖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自12歲開始炒茶,與(yu) 茶相伴40餘(yu) 年;鐵鍋、土灶、柴火,還有一雙手,是其製茶的全部工具。他的一雙手,既是檢查鍋溫的溫度計,又是翻炒茶葉的鍋鏟,還是給茶葉做造型的工具。

  “劈劈啪啪……”翠綠的茶青接觸滾燙的鍋底,立刻發出聲響!張子全雙手伸入鍋中,捧起青葉,開始翻炒;此時的鍋溫已經達到近300攝氏度。

  58歲的張子全(見上圖,本報記者陳雋逸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都勻毛尖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鐵鍋、土灶、柴火,還有一雙手,是張子全製茶的全部工具。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毛尖鎮坪陽村,山路盤旋,蜿蜒而上:這片山脈被叫做“螺螄殼”,張子全的製茶基地就在連片茶山下。眼下正值春茶采摘時節,一排排茶樹爭(zheng) 相吐新芽,嫩綠的茶青剛冒頭,就被采茶人掐下裝入茶兜。晚上8點,茶青積累到一定量後,張子全的炒茶工作便開始了……

  “炒茶的第一步是殺青,去除茶葉中的青草味,此時的鍋溫需要達到250到300攝氏度。”張子全的一雙手,便是感知鍋溫的溫度計。將手掌伸入鍋中,熱感襲來,再翻麵用手背感受溫度,“覺得有點燙的時候,溫度就到了。”

  張子全口中的“有點燙”,一般人可不敢輕易嚐試!自打12歲開始炒茶,張子全的手早已習(xi) 慣高溫,並且還能精準感知炒茶所需的不同溫度,就像溫度計一樣。

  來回翻炒間,茶青水分逐漸蒸發,葉子也變得柔軟,“用手捏一下,能成團,這就炒到位了。”此時,張子全將火退到80攝氏度左右,開始進行揉撚。隻見他抓一把茶葉放在手掌,雙手貼合順著一個(ge) 方向揉搓,“揉撚講究力道,要把每一片葉子都揉皺、揉緊。”這道工序大約需要20分鍾,才能將一鍋500克的茶青揉撚完。

  通常,我們(men) 看到的成品都勻毛尖茶微微卷曲,呈魚鉤狀,這樣的形狀來自於(yu) 製茶的第三步——做形。同樣,張子全將茶葉放入手心,與(yu) 揉撚不同的是,此時雙掌微微拱起,不完全貼合,順著一個(ge) 方向將茶葉搓成魚鉤狀,“鍋溫保持在80攝氏度左右,用於(yu) 將搓好的茶葉定型。”張子全介紹。

  “茶好不好,得看茶毫顯不顯露。”提毫是都勻毛尖茶製作過程中最關(guan) 鍵的環節之一,這時張子全將鍋溫提高至130攝氏度,迅速翻炒60秒後退火,一層白色的絨毛便出現在深綠的茶葉上,“大火翻炒,稍不注意,茶葉就會(hui) 壞掉。”張子全介紹:“這就跟炒菜一樣,翻炒的節奏和鍋溫要配合,非常考驗製茶師傅的經驗和水平。”

  最後,張子全將鍋溫降至50到60攝氏度,將茶葉烘至十成幹。小半鍋青綠的茶青經炒製後,“縮水”陷入鍋底;味道也從(cong) 澀澀的嫩香轉變為(wei) 清新的茶香。“收鍋!”待茶葉冷卻後裝袋,一包都勻毛尖茶就製成了。

  剛接觸炒茶時,張子全還沒有家中的灶台高。40多年過去,張子全已經實現了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擁有自己的茶山”。2009年,張子全流轉了30畝(mu) 土地,和當地村民成立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規模擴大到36戶,茶園的麵積也增加到380畝(mu) ,“每畝(mu) 需要兩(liang) 個(ge) 村民管護。”張子全介紹:每年,合作社茶園能帶動700餘(yu) 人次增收。

  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機械也逐漸用於(yu) 都勻毛尖茶的製作過程中,但張子全對手工製茶有自己的執著,“6.6萬(wan) 個(ge) 芽頭才能得到1斤茶青,手工采茶芽頭能確保勻整無破碎。”張子全說,“另外,手工采茶、炒茶的每一個(ge) 工序都需要人工,可以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致富。”

  區別於(yu) 一些非遺傳(chuan) 承人,張子全並不擔心手藝的傳(chuan) 承問題,“都勻毛尖茶有市場,這門技術就有用武之地。”張子全收徒弟從(cong) 不收費,每到采茶季,他的手機就響個(ge) 不停,都是慕名而來的學生,“我希望讓更多人從(cong) 茶葉中品嚐到幸福的味道。”張子全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