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時代變革中的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3-04-18 15:0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4月8日,位於(yu) 北京市昌平區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開園。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為(wei) 解決(jue) 大都的漕運問題,引此處的白浮泉作為(wei) 大運河北端上遊水源,如今此地仍存都龍王廟、九龍池、“白浮之泉”碑亭等曆史遺跡。經修繕保護,承載白浮泉曆史文化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建成,向公眾(zhong) 更好地展示大運河文脈。圖為(wei) 4月6日拍攝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無人機照片)。

  每年4月18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的“國際古跡遺址日”。今年國際古跡遺址日的主題是“變革中的文化遺產(chan) ”,旨在探索在充滿變革的世界中文化遺產(chan) 所麵臨(lin) 的挑戰及其應對路徑。

  “變革中的文化遺產(chan) ”可以從(cong) 兩(liang) 個(ge) 角度進行理解:一是文化遺產(chan) 在世界變革中所處的位置、遇到的困境和解決(jue) 途徑;二是文化遺產(chan) 在世界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作出的貢獻和創造的價(jia) 值。當今世界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革過程中必然充滿風險挑戰,但變革也會(hui) 催生新的機遇。

  世界變革帶來的風險與(yu) 挑戰

  在一個(ge) 變化和不確定因素成為(wei) 常態的世界,從(cong) 地緣政治衝(chong) 突到氣候環境變化,從(cong) 社會(hui) 思想變遷到科學技術革命,都會(hui) 給文化遺產(chan) 帶來風險與(yu) 挑戰。

  國際秩序的變革和衝(chong) 突的加劇,導致文化遺產(chan) 在戰爭(zheng) 或恐怖主義(yi) 事件中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盡管半個(ge) 多世紀前即有《海牙公約》對戰爭(zheng) 期間古跡遺址的保護做出約定,但時至今日我們(men) 仍看到大量文化遺產(chan) 在炮火中損毀。

  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對文化遺產(chan) 的衝(chong) 擊也很大。今年土耳其大地震導致土耳其、敘利亞(ya) 的許多文明遺跡遭到嚴(yan) 重損壞,讓我們(men) 震撼於(yu) 天災的摧毀力量。一些自然災害並非純粹的天災,而是與(yu) 人類活動有關(guan) 。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加上此前開發的影響,導致澳大利亞(ya) 大堡礁的生態係統受到嚴(yan) 重威脅,險些成為(wei) 瀕危世界遺產(chan) 。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自然災害呈現愈發頻繁的態勢,與(yu) 人類不加節製的碳排放有著密切關(guan) 聯。

  經濟社會(hui) 的變革也會(hui) 影響人們(men) 對文化遺產(chan) 的認識和態度。西方國家近年來遇到經濟發展和轉型的瓶頸,許多曆史古城麵臨(lin) 保護和發展之間的抉擇。威尼斯、布達佩斯、維也納等世界遺產(chan) 城市都受到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警告,要求正視過度開發對文化遺產(chan) 的威脅,英國“利物浦海上商城”甚至被移出《世界遺產(chan) 名錄》。曆史城市保護的理念原本誕生於(yu) 歐洲,然而,在當下歐洲很多地方,經濟發展和遺產(chan) 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美好的理念與(yu) 殘酷的現實形成鮮明對比。當我們(men) 看到那些曾經的“模範生”也無力改變困局,對文化遺產(chan) 在世界變革中的脆弱性也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更好應對時代變革的挑戰

  在理解變革給文化遺產(chan) 帶來衝(chong) 擊的同時,我們(men) 也要切換視角,看到文化遺產(chan) 本身就是變化的結果。當我們(men) 的目光掃過《世界遺產(chan) 名錄》時,會(hui) 發現許多文化遺產(chan) 是人類回應變革的曆史結晶。世界從(cong) 來就不是穩定不變的,見證變化、記錄變化正是文化遺產(chan) 獨特的價(jia) 值。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大運河在不斷的變革中積累了豐(feng) 厚的文化底蘊。從(cong) 古代軍(jun) 事運輸補給的渠道,到承擔國家稅賦功能的漕運體(ti) 係,再到維係國家政治文化安全的命脈,大運河是政治和曆史變遷的晴雨表。從(cong) 隋唐運河到京杭運河,其空間格局變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鑄就曆程。大運河作為(wei) 一項水利工程,也是古人適應自然、利用自然以及不斷改變自然的傑出案例。

  絲(si) 綢之路則是沿線國家文明交流互鑒、變革創新的代表性遺產(chan) 。人們(men) 在這組路網之間行走,文化和思想不斷碰撞、交融,多元共生,共同維護著絲(si) 綢之路的繁榮發展。古波斯帝國的雄偉(wei) 城址不遠處矗立著古希臘的優(you) 雅雕塑,孔雀王朝的記功銘刻毗鄰著莫臥兒(er) 帝國的花園,交河故城層層疊疊的夯土積澱著一次次文明交融的時代印記。絲(si) 綢之路告訴人們(men) ,延續至今的偉(wei) 大文明,無不是以開放的胸襟接納變化、適應變化而賡續發展。

  人類適應變化、應對變化的智慧,在多項世界文化遺產(chan) 中都有體(ti) 現。古人麵對自然環境的複雜多變,總結出變化的規律,努力探索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巧妙利用自然資源創造美好生活。2000多年前,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zhong) 修建都江堰,利用自然地形和水文特點,實現引水、泄洪、排沙的功能,使成都平原成為(wei) “水旱從(cong) 人”的“天府之國”。這一偉(wei) 大的古代水利工程2000年被列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

  杭州西湖是利用古潟湖不斷營造而成的景觀,是利用自然改善人居環境的典範。西湖的自然進化、功能演進及強烈的社會(hui) 屬性,充分體(ti) 現了人與(yu) 自然的共生共榮。如果沒有一代代人不斷探索革新治水方法,就不可能有安寧雅致的西湖十景。主動擁抱變革、大膽創新,才能迎來歲月靜好。我們(men) 應從(cong) 文化遺產(chan) 所蘊含的傳(chuan) 統智慧中汲取力量,獲得經驗與(yu) 啟示,更好地應對時代變革所帶來的挑戰。

  以開放胸懷推動國際交流合作

  盡管世界局勢存在很多動蕩和不確定因素,但應該看到,全球文化多樣化發展和持續進步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要適應和應對變化,還要在變革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主席特蕾莎·帕特裏西奧呼籲國際社會(hui) 重視文化遺產(chan) 在經濟、社會(hui) 與(yu) 科技變革中的驅動作用,充分發掘遺產(chan) 內(nei) 在的智慧和價(jia) 值,推動社會(hui) 創新,提升人類生活質量,助力人類社會(hui) 適應和引導變革。

  中國文物工作多年來不斷迎接時代發展變化,在變化中創新進取。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hui) 議確立“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在強調保護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係統闡釋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讓文物活在當下,積極融入時代,擁抱變化,為(wei) 今天的人們(men) 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文化遺產(chan) 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作用更加凸顯。

  保護文化遺產(chan) 應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識和行動。“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認識已經深入人心,共同保護文化遺產(chan) 的行動能進一步凝聚民眾(zhong) 的共識,使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當地人的共同記憶和精神紐帶。2016年浙江泰順廊橋保護行動便是凝聚民眾(zhong) 文保共識的典型案例。廊橋被洪水衝(chong) 毀後,許多人第一時間加入保護廊橋的行動中,當地廊橋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和文物工作者合作,組織當地居民參與(yu) 廊橋修複。公眾(zhong) 積極參與(yu) 保護賦予了文化遺產(chan) 新的記憶,這種齊心協力的行動是文化遺產(chan) 麵對各種挑戰時最堅實的保障。

  有效利用文化遺產(chan) ,最大限度發揮遺產(chan) 的社會(hui) 功能,是新時代文化遺產(chan) 適應變革、滿足民眾(zhong) 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應有之義(yi) 。近年來,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hui) 開展“鄉(xiang) 村遺產(chan) 酒店示範項目”推介活動,探索古村落古民居活化利用的新途徑。示範項目以遺產(chan) 資源保護和有效利用為(wei) 核心,推動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提升、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進而帶動農(nong) 村人居環境改善、農(nong) 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e) 和農(nong) 民增收,促進鄉(xiang) 村經濟與(yu) 遺產(chan) 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科技手段助力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已成為(wei) 大勢所趨。《“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要求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和文物領域科技應用水平,帶動解決(jue) 重點難點和瓶頸問題,支撐引領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hui) 成立防災減災專(zhuan) 委會(hui) 、數字遺產(chan) 專(zhuan) 委會(hui) ,專(zhuan) 門研討高新科技在遺產(chan) 保護中的應用。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監測預警體(ti) 係在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日常保護及應對氣候、環境變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遺產(chan) 領域的應用實踐,也能推動相關(guan) 技術不斷更新進步。

  在變化的世界中,文化遺產(chan) 帶給我們(men) 迎接挑戰、應對變局的信心。中華民族從(cong) 波瀾壯闊的曆史中走來,飽經滄桑仍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保護文化遺產(chan) ,目的是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到傳(chuan) 承,構築豐(feng) 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為(wei) 今天的人們(men) 創造美好的生活。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者要有迎接變革的勇氣和適應變局的智慧,以開放的胸懷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合作,發揮文化遺產(chan) 在促進社會(hui) 和平發展方麵的作用,助力人類社會(hui) 適應和引導變革,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hui)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