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曆史和文物“活”起來 數字化科技留住曆史記憶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地借助數字化科技手段,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供了更多可能。
敦煌研究院發布最新數字化成果——“數字藏經洞”18日正式上線。綜合運用高清數字照掃和全局動態光照等科技手段,生動再現藏經洞及百年前室藏6萬(wan) 餘(yu) 卷珍貴文物的曆史場景,讓公眾(zhong) 通過3D文物展陳大廳零距離欣賞古跡,身臨(lin) 其境“參與(yu) ”藏經洞從(cong) 洞窟開鑿、封藏萬(wan) 卷、重現於(yu) 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全曆程。一些已流失海外和現藏於(yu) 博物館的珍貴文獻也得以數字化“複現”。
敦煌研究院院長 蘇伯民:我們(men) 希望通過科技手段,能夠把蘊藏在文化裏靜止的價(jia) 值活靈活現地、更加有趣地、更加真實地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
為(wei) 更好宣傳(chuan)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念,北京圓明園日前舉(ju) 辦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活動,展現現代數字科技與(yu) 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的融合之美。其中,“數字圓明園”線上數字展生動清晰地展現了北京圓明園從(cong) 戰爭(zheng) 廢墟,一步步走到如今麵向公眾(zhong) 開放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百年曆程。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hui) 秘書(shu) 處主任 燕海鳴:像一些古老的文獻,重要的古跡遺址,它的一些信息,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保存。另外一方麵是在保存的基礎之上,進行有效的傳(chuan) 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