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央團校科研與智庫工作部主任廉思:資料放在背包裏,調研走在大路上
調查研究歸根結底還是要先“做”起來,在“做”中完善,讓學問從(cong) 生活中長出來。年輕人可以通過調查研究更好地認識中國,理解社會(hu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是關(guan) 乎每個(ge) 人安身立命的大事,但這個(ge) 大事,是無數的小事和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編織和累積而成的。沒有對日常生活的感知,沒有對普通群眾(zhong) 的感情,年輕人對國家的感情就是懸空的,是沒有底座和地基的,也不可能持久。
前段時間,中央團校科研與(yu) 智庫工作部主任廉思迷上了“打貨拉拉”上班。這件事勾起了學生們(men) 的好奇心:“貨拉拉還能拉人嗎?”
這是廉思對同城貨運司機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他發現,同城貨運司機除了搬家這項業(ye) 務之外,還承擔了很多小超市、餐館、五金店等商戶的貨物運輸工作,“了解這些司機的工作、生活狀態有助於(yu) 從(cong) 側(ce) 麵窺探出城市最基層經濟體(ti) 的運營情況,他們(men) 是觀察城市經濟毛細血管的放大鏡”。
廉思很喜歡“與(yu) 不同身份者對話”。2007年,他憑借一項聚焦於(yu) 大轉型時代青年生活狀態的“蟻族”調查,在學術界乃至全國聞名。如今再回想那次調查,他覺得“蟻族”調研雖然在學術方麵並不是很成熟,但仍然可以算得上是一件描述社會(hui) 現實、呈現青年生活的代表作品。“‘蟻族’引發的思考,迄今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可能換了一種形式在年輕人中複活,比如社會(hui) 熱議的‘內(nei) 卷’‘躺平’等。”
之後,廉思又先後開展了高校青年教師、返鄉(xiang) 青年、快遞小哥、新生代農(nong) 民工、網絡主播、網絡作家、獨立音樂(le) 人、碼農(nong) 等青年群體(ti) 研究,提出了“工蜂”“洄遊”“蜂鳥”等社會(hui) 學概念。
“深入32個(ge) 群體(ti) ,經曆了32種人生”是廉思對自己這15年調查研究的總結。“調查研究可以讓我們(men) 從(cong) 小切片看到更大的宇宙。”他認為(wei) ,調查研究實際上是在培養(yang) 調研者對社會(hui) 一線的“體(ti) 感”,“現實的刺激會(hui) 讓調研者萌生很多新的想法,好的調研報告不僅(jin) 能解答自己的困惑,還能給民眾(zhong) 以啟發,正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人,進而去推動整個(ge) 社會(hui) 的相互理解和認知提升”。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在全黨(dang) 大興(xing) 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這讓廉思備受鼓舞。在他看來,這是一次激發人民群眾(zhong) 的智慧和活力、破解中國式現代化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困難與(yu) 挑戰、加速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契機。“調查研究是一堂屬於(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大思政課,現實比書(shu) 本更能給人以觸動,它不僅(jin) 讓大家‘看到’這些年國家的巨大變化,更讓大家切身感受到成果的來之不易以及未來的改變可能。”
對於(yu) 新時代青年來說,如何正確認識調查研究,如何有效開展調查研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專(zhuan) 訪廉思。
讓學問從(cong) 生活中“長”出來
中青報·中青網:您對“蟻族”進行過非常深入的調查,之後又進行過多次調查研究,有什麽(me) 難忘的經曆和心得可以分享嗎?
廉思:“蟻族”調查是一次探索性調查,也是一次參與(yu) 式調查。參與(yu) 式調查是一種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生活場景中去,以參與(yu) 觀察和無結構訪談以及滾雪球抽樣問卷等方式收集資料,並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hui) 學研究方法。其中包括非正式的、隨著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進行的各種觀察、旁聽和閑談,也包括正式的訪談和問卷調查等。
那次調查我們(men) 采用大量的紙質問卷和麵對麵訪談,因此結交了很多朋友。後來我就在想,做調查平等之心非常重要。平等的姿態好像聽起來很空,但在實際調研過程中,很容易在不經意間顯露出來,有時候可能還會(hui) 存在“我們(men) 是來幫你”的想法,但人家未必需要這份幫助。
我們(men) 還做過一次關(guan) 於(yu) 快遞小哥的調查研究。曾經談到快遞小哥,我們(men) 會(hui) 不自覺地把快遞小哥這個(ge) 概念跟某些特定的意義(yi) 聯係起來,比如不信任的、陌生的、底層的,等等。假如認為(wei) 快遞小哥隻是一個(ge) 收取了我費用、為(wei) 我提供送達服務的人,我對概念背後的這個(ge) 群體(ti) 也不會(hui) 產(chan) 生感情。但是“追蹤”快遞小哥一段時間之後,我們(men) 開始對同樣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再談到快遞小哥時,我腦海中總會(hui) 閃現一個(ge) 個(ge) 鮮活的個(ge) 體(ti) ,這種具象化其實是在增加我們(men) 對世界的感情。
現在調查研究可以采用電子化的方式了,電子問卷、網絡訪談等,雖然讓調查時間、空間更加便利了,但也凸顯出一些問題。比如,我們(men) 給一位快遞小哥發了份電子問卷,他很有可能把這份問卷轉發給親(qin) 戚朋友等,但這些都不是有效問卷,所以對控製受訪對象的特點和性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還有訪談。如今,我們(men) 可以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與(yu) 受訪者交流,但會(hui) 忽略很多現場的細節。在麵對麵交流時,訪談對象的氣息、氣場,以及周圍的環境都會(hui) 影響整場訪談的質量。比如,我們(men) 在對網約車司機調查時發現,他們(men) 從(cong) 來不喝我們(men) 在訪談中提供的水,因為(wei) 長時間開車要求司機不能頻繁去廁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身體(ti) 規訓,這種細節是屏幕訪談完全感受不到的。調查研究的方式多元化、現代化了,同時也給調查研究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一次好的調查研究需要解決(jue) 什麽(me) 問題?請您舉(ju) 幾個(ge) 比較典型的調查研究案例。
廉思:簡單來說,調查研究是人們(men) 深入現場進行考察,探求客觀事物的真相、性質和發展規律的活動。調查研究是我們(men)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發現問題,找出解決(jue) 問題方法的重要途徑,也是密切聯係群眾(zhong) ,傾(qing) 聽群眾(zhong) 呼聲,反映群眾(zhong) 要求的重要渠道。隻有親(qin) 身去實踐、去體(ti) 會(hui) ,才能夠真正感受到整個(ge) 調查研究的過程,這個(ge) 過程需要經曆完整的春夏秋冬,形成一個(ge) 完整周期鏈條,這樣的調查研究才會(hui) 更加深入。
中西方都有很多經典且產(chan) 生深遠影響的調查案例,這些案例為(wei) 人們(men) 認識世界、把握規律提供了重要啟示,我這裏簡單舉(ju) 幾個(ge) 例子。
芝加哥學派關(guan) 於(yu) 城市調查的係列作品。20世紀後,美國已經實現了工業(ye) 化,開始了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城市發展的新布局和大量社會(hui) 問題引起學者們(men) 的關(guan) 注,對大城市的複雜社會(hui) 構成進行調查分析是芝加哥學派的一大貢獻。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帕克、伯吉斯、麥肯齊、沃思等,他們(men) 的研究既有廣泛的定量分析,也有深入的定性分析。
費孝通先生的係列作品——《花籃瑤社會(hui) 組織》《江村經濟》和《祿村農(nong) 田》等。費老不但引領了中國社會(hui) 學學科的總體(ti) 設計,而且身先士卒,不斷深入田野,展開一係列社會(hui) 調查,為(wei) 中國社會(hui) 學的田野調查和經驗研究樹立了一個(ge) 身體(ti) 力行的典範。可以說,費老的田野調查不僅(jin) 產(chan) 生了大量學術成果,而且對中國社會(hui) 學田野調查的方法和方法論帶來了巨大影響,顯示出不同於(yu) 歐美社會(hui) 學的中國特色。
清華大學教授李強的“新清河實驗”。這個(ge) 調查的主要目標,就是提升當地社區的融合度和加強社區團結。李強帶領課題組通過調查發現,北京市海澱區清河地區的人口構成複雜,當地社區的參與(yu) 度與(yu) 社區的認同感非常低,鄰裏之間不能和睦相處。李強老師帶著學生進入社區,通過空間的改造,積極促成來自不同社群的居民共建清河社區。這是一次用專(zhuan) 業(ye) 的社會(hui) 學調研進行的幹預實驗。
清華大學教授沈原的“卡車司機調查”。自2017年9月啟動,至2022年12月結束,調查所及全國10個(ge) 省份、20多個(ge) 城市,發放調查問卷共計3萬(wan) 多份,出版《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共5卷。這次調查將嚴(yan) 肅的大規模線上問卷與(yu) 線下深度訪談相結合,不僅(jin) 通過翔實的數據支撐觀點,而且挖掘出諸多動人的故事,精煉地總結出卡車司機群體(ti) 的諸多特征,是一個(ge) 紮根田野、關(guan) 注社會(hui) 真問題的社會(hui) 調查。
要在實踐中理解中國式現代化
中青報·中青網: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在全黨(dang) 大興(xing) 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傳(chuan) 家寶。在新時代下,您認為(wei) 大興(xing) 調查研究具有什麽(me) 重要意義(yi) ?
廉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以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和進入新時代的過程中,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偉(wei) 大成就,實現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最偉(wei) 大的進步。這得益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創立了科學的指導思想,選擇了正確的發展道路,確定了正確的基本路線,製定了明確的基本方略。這一切的基礎,來源於(yu) 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中國國情的準確把握和對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這又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中國實際的深入調查研究密不可分。
在我黨(dang) 的曆史上,毛澤東(dong) 同誌的《尋烏(wu) 調查》《興(xing) 國調查》,還有後來的《長岡(gang) 鄉(xiang) 調查》《才溪鄉(xiang) 調查》,這四大著名調查,集我黨(dang) 早期調查之大成,代表了老一輩革命家在調查方麵的偉(wei) 大成就。立足於(yu) 這些調查,毛澤東(dong) 同誌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曆經砥礪,具備理論形態的雛形,並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農(nong) 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100多年來,黨(dang) 在調查研究中形成了很多好的作風,如深入群眾(zhong) 、問題導向、講究方法、向人民學習(xi) 、務實求真等。每個(ge) 時代都有每個(ge) 時代的矛盾和問題,當今時代的特殊性複雜性前所未有,我們(men) 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前人解決(jue) 問題的模式,也不能躺在曆史功勞簿上坐享其成,隻能深入群眾(zhong) 、調查研究,總結規律、找到辦法,創造出前人所沒有的成就。
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這不僅(jin) 是一個(ge) 思想認識問題,更是一個(ge) 需要在實踐中把握、認知和理解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之道、破解之法,都需要建立在對實踐有充分觀察和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因而調查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新時代下,新形勢、新挑戰要求我們(men) 在繼承調查研究優(you) 良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重視和加強調查研究,進一步改進調查研究的作風,解決(jue) 好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解決(jue) 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向前進。
中青報·中青網:新時代的調查研究與(yu) 老一輩革命家進行的調查研究有什麽(me) 不同?
廉思:老一輩革命家沒有受過係統的學術訓練,也沒有高深的社會(hui) 學、統計學、人類學知識作指導,更沒有龐大的調查團隊、充足的調查經費,他們(men) 隻是急切地想通過調查研究解決(jue) 現實問題。像毛澤東(dong) 同誌的《尋烏(wu) 調查》就是一個(ge) 在戰爭(zheng) 環境下所作的調查。《尋烏(wu) 調查》與(yu) 當時西方的一些調查、哪怕是與(yu) 現在的一些大型調查相比,不僅(jin) 絲(si) 毫不遜色,而且還體(ti) 現出共產(chan) 黨(dang) 人鮮明的特點。
當前的中國社會(hui) 正處於(yu) 前所未有的快速變遷階段,開辟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這條前無古人的道路與(yu) 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有很多不同,如何走好這條路,要靠調查研究。這要求我們(men) 必須理論聯係實際,要求製度改革、政策設計與(yu) 社會(hui) 結構、社會(hui) 意識層麵的變化緊密結合,要求有上下感通、貫通、暢通的渠道和機製,這正是調查研究大有可為(wei) 之處。調查研究隻有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服務,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力量,才能發揮出其真正的價(jia) 值。
調查研究是“拆包”的過程,也是概念“活化”的開始
中青報·中青網:年輕的大學生是否需要進行調查研究?對他們(men) 來說調查研究具有什麽(me) 重要作用?
廉思:年輕人可以通過調查研究更好地認識中國,理解社會(hui) 。中國是由活生生的個(ge) 體(ti) 構成的,不是靠理論框架套出來的。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是關(guan) 乎每個(ge) 人安身立命的大事,但這個(ge) 大事,是無數的小事和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編織和累積而成的。沒有對日常生活的感知,沒有對普通群眾(zhong) 的感情,年輕人對國家的感情就是懸空的,是沒有底座和地基的,也不可能持久。
隻看書(shu) 是讀不懂理論的,因為(wei) 缺少了思想和現實之間的關(guan) 聯。毛澤東(dong) 同誌《實踐論》中有句名言:“一切真知都是從(cong) 直接經驗發源的。”小到一個(ge) 觀點,大到一種理論,如何判斷其是否正確?如何判斷是否要接受它?這就需要依據自己經驗做出檢驗並形成判斷。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一個(ge) 沒有經驗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理論的。對於(yu) 沒有太多社會(hui) 經驗的大學生而言,調查研究是豐(feng) 富人生經驗、體(ti) 驗不同生活的快車道。
此外,調查研究還有一個(ge) 作用是將書(shu) 上道理的具象化。如果沒有具象化,我們(men) 對許多事物的理解隻是一係列抽象的概念,概念是現象的“打包”或“升維”。當我們(men) 用不同的概念描述世界的時候,不僅(jin) 是一個(ge) 信息整理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大量丟(diu) 失的過程,尤其是感性信息大量喪(sang) 失,理性信息逐漸增多。
通過調查研究形成的具象化,感性信息逐漸增多,很多概念又“活”過來了,這不僅(jin) 是一個(ge) 教育自己的過程,也是彌合社會(hui) 裂痕的開始。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和互聯網的信息繭房效應,不同群體(ti) 之間相互理解變得愈發困難,調查研究有助於(yu) 大學生突破已有家庭和階層的桎梏,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對其他群體(ti) 亦會(hui) 有更多的包容和共情。
中青報·中青網:年輕的大學生該如何做好一次調查研究,需要注意什麽(me) 問題?
廉思:我們(men) 課題組做調查研究的15年,始終秉承的態度是“真誠地走進青年,帶著好奇心去探索”,逐漸練就了“深度入場、共情交流、抽離研判”的研究經驗,其中有以下幾條經驗可以分享給年輕人:
第一,找對人。這幾年的調研,我發現那些最重要的信息實際上是極少數的關(guan) 鍵人物提供的。甚至可以說,大約80%的關(guan) 鍵信息是由極少數的一兩(liang) 個(ge) 人提供的。我們(men) 每到一地首先是大量走訪當事人以及相關(guan) 機構,走訪的主要目的是去尋找和發現“對的人”,這是一個(ge) 行之有效的調研方法。一些“關(guan) 鍵性”人物可能對事實獲取和認識起到決(jue) 定性的作用。調查研究與(yu) 其說是發現事實,不如說是尋找真正了解事實的人。
第二,不局限視野。進入現場有個(ge) 大體(ti) 的調研方向即可,對場景中的任何問題都應保持敏感性和新鮮感,一開始不要限製自己的想象,不要把調研目標收得過窄。各種理論和方法隻是調查時的備用工具,不應在還沒有找準真正問題、對調研對象僅(jin) 有初步認知之前,就倉(cang) 促地設計問卷並開始發放。問卷的不嚴(yan) 謹或疏漏都會(hui) 嚴(yan) 重影響調查報告的質量。
第三,克服已有偏見,形成新的認知。從(cong) 認知規律上講,調查研究就是要彌補我們(men) 認知模型的缺陷,即克服認知偏見。在做調研時,要經常提醒自己“清空”頭腦,不預設問題,不預設判斷,使自己盡量保持客觀中立。不能有立場,不能有主張,隻能看社會(hui) 事實,並隨時準備修正和改變自己的觀點。
第四,重視團隊內(nei) 部的不同意見。課題組中要有正方和反方,可采用“魔鬼代言人”法,委托成員專(zhuan) 門尋找反例、質疑所得結論,挑毛病、找麻煩。總之,要敢於(yu) 質疑自己,對調研形成的重要結論聽取不同意見。與(yu) 誌同道合的人討論,與(yu) 意見相左的人討論,與(yu) 跨學科的人討論,都是必要的。要聽真正“裏麵的”人的聲音,也要跳出來,聽“外麵的”人的聲音。
第五,要有耐心和恒心。調查研究看似具體(ti) ,實則抽象,上手簡單,做好很難。調查不能功利,認識的形成不是一經調查就有所得,而是在調查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沒有過程,沒有全神貫注地聆聽、共情,沒有用心體(ti) 會(hui) ,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認識。很多時候,我們(men) 想盡辦法,還不能拿到數據,或者訪談不到想訪談的人。這就要具備持久的工作動力、持久的工作熱情,而具備強烈而持久的內(nei) 在動力,需要有一顆永不衰竭的探索心。
最後,說一千道一萬(wan) ,調查研究歸根結底還是要先“做”起來,在“做”中完善,讓學問從(cong) 生活中長出來。要在“做”中找到真問題——人民群眾(zhong) 到底關(guan) 心什麽(me) ,在想什麽(me) ;要在“做”中感知真實性——事情真實的情況是什麽(me) ;要在“做”中發現邏輯謬誤——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的差異;要在“做”中發現生活法則——不同人的世界是怎麽(me) 運行的;在“做”中找尋解決(jue) 方法——要在具體(ti) 場景中進行研判。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子威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