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做好抗擊疫情的曆史敘事研究

發布時間:2023-04-25 16:26: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餘(yu) 新忠、徐旺(南開大學曆史學院)

  核心閱讀

  從(cong) 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好三年多抗疫鬥爭(zheng) 的曆史敘事研究,需要加強精神和文化價(jia) 值等方麵的研究,彰顯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深厚的凝聚力、堅韌的忍耐力、巨大的創造力,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hui) 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我們(men) 動態優(you) 化調整防控政策措施,較短時間實現了疫情防控平穩轉段,新冠病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jue) 定性勝利。”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jue) 定性勝利,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人口大國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跡,經曆了極不平凡的曆程。倍加珍惜我國疫情防控來之不易的成果,需要正確看待和書(shu) 寫(xie) 三年多抗疫鬥爭(zheng) 的曆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中國有著綿延五千多年的文明曆史,也有著汗牛充棟的史學典籍。我國古代有很多關(guan) 於(yu) 瘟疫流行和應對的曆史記錄,這些關(guan) 於(yu) 瘟疫的曆史敘事具有重要曆史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正確看待和書(shu) 寫(xie) 三年多抗疫鬥爭(zheng) 史具有重要啟示意義(yi) 。

  深入研究古代相關(guan) 曆史記錄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關(guan) 於(yu) 瘟疫的記錄,大多散見於(yu) 政書(shu) 、實錄、官方或民間史誌、檔案以及醫書(shu) 、文集、筆記、小說等多種史料中。依其內(nei) 容,大體(ti) 可分作兩(liang) 類:其一,主要集中在正史、方誌等文獻的“五行誌”或“祥異”等條目下。記錄文字大都凝練簡潔,往往隻有“某年疫”或“某年某地大疫”等寥寥數字,方誌中偶有較為(wei) 詳細的敘述。其二,眾(zhong) 多文獻中大多涉及應對瘟疫的舉(ju) 措,包括設局診治、施醫送藥、刊布醫方、設置留養(yang) 機構和隔離場所等。此外,與(yu) 個(ge) 人衛生相關(guan) 的日常習(xi) 俗、預防養(yang) 護以及中國醫學的發展等也是重要內(nei) 容。這些曆史敘事,闡揚不畏傳(chuan) 染、勇於(yu) 救治的英雄義(yi) 舉(ju) ,彰顯孝道倫(lun) 常等道德力量,也告誡世人節製順時、修心養(yang) 身以護衛身體(ti) 。

  近代以來,醫學界有部分學者利用上述史料初步探索瘟疫對人類曆史的影響。例如,陳邦賢所著《中國醫學史》,範行準所著《中國預防醫學思想史》《中國醫學史略》等書(shu) ,對溫病學以及鼠疫、天花等疫病曆史作了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且多有創見。20世紀末至今,隨著中國疾病醫療史研究的日漸興(xing) 起,曆史學界也逐漸介入到瘟疫曆史的研究中來,同醫學界共同推動相關(guan) 研究的深入,其中既包括一些學者對中國古代瘟疫流行狀況的史料整理和歸納,也有海內(nei) 外學者關(guan) 於(yu) 瘟疫流行、民眾(zhong) 認知、社會(hui) 應對及其演變等方麵的具體(ti) 研究成果問世。總體(ti) 來看,這些研究都基於(yu) 史料的梳理與(yu) 比照,重點關(guan) 注瘟疫的曆史演變以及防疫與(yu) 社會(hui) 的互動關(guan) 係。

  做好文化價(jia) 值挖掘工作

  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瘟疫的曆史敘事,注重涵育中華民族精神、完善社會(hui) 價(jia) 值體(ti) 係和道德秩序。這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正確看待和書(shu) 寫(xie) 三年多抗疫鬥爭(zheng) 史具有借鑒作用。

  民族精神不是一種靜態的存在,而是在曆史發展進程中伴隨諸多曆史事件而不斷構建和發展的。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瘟疫的曆史敘事注重彰顯中華民族精神,具體(ti) 而言表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第一,推動仁愛思想的發展。曆代對於(yu) 瘟疫的應對,從(cong) 積極的方麵講,都反映出以“仁愛”為(wei) 核心的社會(hui) 責任感與(yu) 使命感,這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第二,強化貴德求實的精神。古代瘟疫帶來的一些社會(hui) 問題,諸如違背人倫(lun) 置病人於(yu) 不顧、忽視道德棄屍體(ti) 於(yu) 草野等行為(wei) 均遭到古人的嚴(yan) 厲批判,由此促進了“養(yang) 病坊”“漏澤園”的設立,這一過程對貴德求實精神有著重要的強化作用。第三,推動自強不息和惻隱悲憫精神的生發。在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瘟疫的記錄中,屢見地方士人不顧疫病傳(chuan) 染的風險,堅持賑濟災民並積極參與(yu) 瘟疫救治,史書(shu) 也大力褒揚這種自強不息和惻隱悲憫精神。第四,激發家國情懷。在曆史發展中,衛生防疫成為(wei) 關(guan) 乎國家發展、民族存亡的大事。疫情的發生和應對也促進了國人的民族認同和家國情懷。第五,催生和促進了節製順時的精神。若將瘟疫與(yu) 醫療聯係在一起,可明顯感受到傳(chuan) 統醫療與(yu) 養(yang) 生中的節製順時、講求平衡等觀念已成為(wei) 國人普遍認可的生命觀念和文化習(xi) 慣,逐漸內(nei) 化為(wei) 民族精神。這些方麵的精神不斷豐(feng) 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nei) 涵,推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瘟疫的曆史敘事,對社會(hui) 價(jia) 值體(ti) 係和道德秩序的構建也有促進作用。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瘟疫的曆史敘事,對不畏疫病傳(chuan) 染、積極救濟民眾(zhong) 的義(yi) 舉(ju) 大加讚揚。同時,也通過對瘟疫成因的解讀,促進人們(men) 不斷反躬自省,以求得社會(hui) 秩序、道德秩序的穩固。此外,在中國古代民眾(zhong) 對瘟疫的認知中,多認為(wei) 邪不侵正,若身體(ti) 正氣充盈自可抵禦瘟疫侵襲。因此,如何保養(yang) 正氣、護佑生命就成為(wei) 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瘟疫敘事的又一重要內(nei) 容,主要強調日常生活中飲食、環境及個(ge) 人行為(wei) 等方麵的禁忌,無形中逐步建構起民眾(zhong) 的行為(wei) 規範和生活紀律,這也有助於(yu) 社會(hui) 價(jia) 值體(ti) 係和道德秩序的構建。

  在曆史敘事中注重涵育民族精神

  重視曆史、研究曆史、借鑒曆史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個(ge) 優(you) 良傳(chuan) 統。曆史能夠起到鏡鑒作用,建立在人們(men) 能夠正確認識曆史的基礎之上。我們(men) 要堅持以唯物史觀為(wei) 指導,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認識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瘟疫的曆史敘事,特別是要將這種曆史敘事放到具體(ti) 的曆史情境中去考察,把握其脈絡與(yu) 邏輯,做好抗擊疫情的曆史敘事研究。

  深化對曆史的研究和認識,需要加強跨學科探索。近代以來的分科治學傳(chuan) 統有其積極意義(yi) ,但也使得各學科之間形成較為(wei) 明顯的壁壘和隔閡。如果僅(jin) 僅(jin) 以單一的學科知識和視野來研究曆史,研究結論則容易失之偏頗。早先的瘟疫史、醫療史研究,主要由醫學專(zhuan) 業(ye) 的相關(guan) 研究人員來開展。20世紀末至今,曆史學界逐漸介入到該研究領域中來,並在一些學者的倡行下努力打破藩籬,同醫學界積極開展合作與(yu) 交流。跨學科的研究理念不僅(jin) 拓展了研究視野與(yu) 研究領域,而且在交叉融合中創新了研究方法、深化了曆史認知。對於(yu) 瘟疫史、醫療史研究而言,研究者應努力跨越學科邊界,促進史學研究方式方法的更新,以期在融匯整合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引入社會(hui) 文化史、知識史和全球史等新興(xing) 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更好理解曆史上疫病及其應對的效果與(yu) 影響。

  堅持以唯物史觀為(wei) 指導,加強對中國古代瘟疫曆史的研究,就會(hui) 對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瘟疫的曆史敘事有更加客觀的認識。從(cong) 我們(men) 今天的視角看,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瘟疫的曆史敘事難免存在一些偏頗之處,但其注重涵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傳(chuan) 統無疑是值得借鑒和發揚的。恩格斯指出:“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曆史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wei) 補償(chang) 的。”這種“補償(chang) ”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就體(ti) 現為(wei) 民族精神的升華。在三年多極不平凡的抗擊新冠疫情實踐中,14億(yi) 多中國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與(yu) 病毒苦戰鏖戰,構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醫務人員白衣為(wei) 甲、逆行出征,黨(dang) 員幹部帶頭拚搏,人民解放軍(jun) 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公安民警奮勇當先,科研人員奮力攻關(guan) ,社區工作者堅守防控一線,快遞員冒疫奔忙,誌願者無私奉獻……億(yi) 萬(wan) 中國人民或向險而行,或默默堅守,生死較量不畏懼、千難萬(wan) 險不退縮,迸發出萬(wan) 眾(zhong) 一心、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鑄就了生命至上、舉(ju) 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yu) 共的偉(wei) 大抗疫精神,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做好三年多抗疫鬥爭(zheng) 的曆史敘事研究,應注重涵育民族精神,加強精神和文化價(jia) 值等方麵的研究,彰顯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深厚的凝聚力、堅韌的忍耐力、巨大的創造力,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