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中的婉約派與豪放派
作者:蔣 蓁
喜歡莫紮特晚期鋼琴協奏曲,比如普萊斯勒的A大調第23鋼琴協奏曲、布赫賓德的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和C大調第21鋼琴協奏曲、內(nei) 田光子的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等。尤其慢樂(le) 章,舒緩流暢,如歌如吟,如詩如畫。
常聽經典鋼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及鋼琴小品。久之,會(hui) 感覺到風格上的區別。不妨將其分為(wei) 兩(liang) 大派別,以宋詞類比,名之為(wei) “婉約”與(yu) “豪放”。
鋼琴演奏門派之分,應始於(yu) 莫紮特與(yu) 意大利鋼琴家、作曲家克萊門蒂。莫紮特與(yu) 克萊門蒂演奏風格的迥異,與(yu) 鋼琴製造有關(guan) 。莫紮特時代,鋼琴有德國製造的維也納鋼琴和英國製造的倫(lun) 敦鋼琴。維也納鋼琴的特點,輕巧,傳(chuan) 送力較小,按鍵幾乎不用壓力。倫(lun) 敦鋼琴比較大,弦上得較緊,不容易操作,便於(yu) 產(chan) 生炫技效果。莫紮特擅長使用維也納鋼琴,開創了以強調手指的運動,反對手腕、前臂、大臂和軀體(ti) 參與(yu) 配合演奏,被稱作“手指學派”,也有人稱之為(wei) “優(you) 雅演奏法”。克萊門蒂則使用倫(lun) 敦鋼琴,所代表的鋼琴演奏風格稱作“動力學派”。琴鍵觸感深重,追求音色豐(feng) 富,通過高抬手指增強了演奏力度。後來,還產(chan) 生了法蘭(lan) 西古鋼琴學派,追求鋼琴演奏的纖巧和清晰,不時地使用裝飾音裝扮旋律,追求每個(ge) 音符的清晰度,人們(men) 以“珍珠般”“顆粒性”描述這種演奏方式,仍屬豪放派。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倫(lun) 敦鋼琴製造業(ye) 的繁榮,鋼琴在新興(xing) 資產(chan) 階級家庭的普及,助推了豪放派鋼琴演奏技藝的普及。作為(wei) 現代鋼琴學派締造者,克萊門蒂曾教授貝多芬鋼琴三年,促成其發揚光大了豪放風格。
貝多芬的鋼琴演奏,大氣磅礴,更適合倫(lun) 敦鋼琴,除自己沉浸在新風格中縱橫馳騁外,還將演奏技藝傳(chuan) 授給學生車爾尼。車爾尼完善了鋼琴演奏教學的理論體(ti) 係,並培養(yang) 了李斯特等許多鋼琴家。天才鋼琴家李斯特承襲了豪放派的衣缽,將鋼琴演奏技巧提升到無人企及的巔峰水平,連貝多芬那架倫(lun) 敦鋼琴,都成為(wei) 了他珍藏的“祖傳(chuan) ”。
婉約派雖經沉寂,卻未消亡。德國那位被尊為(wei) “老維克”的弗裏德裏希·維克——舒曼的老師、克拉拉的父親(qin) 兼老師,扛起婉約風格的大旗,一聲“別再鑿鋼琴”的斷喝,表達了其鮮明的觀點。舒曼繼承了婉約風格,著力打造鋼琴音樂(le) 的詩化理想,提倡“音樂(le) 是詩的最大潛能”,其鋼琴經典作品《夢幻曲》,旋律極為(wei) 熱情、內(nei) 斂而不虛華外爍,是他成為(wei) 浪漫主義(yi) 音樂(le) 典型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秉承莫紮特、老維克和舒曼的鋼琴風格,終生不渝,一直活躍在演奏和教學的舞台上。門德爾鬆的出現,將婉約化入詩的意境。而肖邦更以“鋼琴詩人”的美譽,達到鋼琴演奏難以企及的境界。
正如豪放派詞人蘇東(dong) 坡也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婉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也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wei) 鬼雄”的豪放,鋼琴音樂(le) 創作也不乏風格交互現象。貝多芬膾炙人口的《月光奏鳴曲》《致愛麗(li) 絲(si) 》、“炫技大師”李斯特的《旅行歲月》《安慰曲》等,不也是婉約風情的經典麽(me) ?
其實,婉約也好,豪放也好,包括後來的德彪西、拉赫瑪尼諾夫、柴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以及格什溫另辟蹊徑的《藍色狂想曲》,乃至我國恢弘壯闊的《黃河》,鋼琴音域、音色的潛能不斷被開發,功能不斷被拓展,地位在不斷提升,豐(feng) 富著音樂(le) 世界。
誕生於(yu) 1700年的鋼琴,經300多年的演進,日臻完美。遠非當年維也納、倫(lun) 敦鋼琴同日而語。假若莫紮特看到當今“雄壯魁偉(wei) ”的施坦威琴,不僅(jin) 會(hui) 發出“彈快比慢容易得多”的心得,也許會(hui) 加上一句“彈強比弱容易得多”的警示。
不過,我仍十分欽佩普萊斯勒、布赫賓德、內(nei) 田光子等婉約派鋼琴演奏家們(men) ,在探索莫紮特鋼琴音樂(le) 的路上付出的努力。他們(men) 從(cong) 多維角度解讀天才莫紮特和他的音樂(le) 。在同樣的詩意中,能分辨出普萊斯勒的歡愉純真,布赫賓德的高貴典雅,內(nei) 田光子的吟唱抒情。他們(men) 用畢生的努力,印證了老維克對鋼琴家耐人尋味的教誨:“一位鋼琴家的成功,不可能隻依靠技術能力,藝術修養(yang) 和品位才會(hui) 使他擁有真正迷人的魅力。”(蔣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