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加快提升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
【光明論壇】
作者:王豔峰(山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山東(dong) 省政德與(yu) 廉潔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紅船幹部學院特聘專(zhuan) 家)
今年年初,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開展縣域農(nong) 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的通知》。近期,多地部署開展縣域農(nong) 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圍繞提高就業(ye) 創業(ye) 質量、提升技能水平、強化勞動權益保障、加強公共服務供給等重點任務,順應縣域農(nong) 民工流動變化趨勢,切實提升農(nong) 民工市民化質量。
縣域是連接農(nong) 村和城市的重要樞紐,也是未來城鎮化的重要載體(ti) 。隨著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縱深推進,主要勞務輸出地農(nong) 民工回流趨勢明顯,本地農(nong) 民工就業(ye) 半徑從(cong) “鄉(xiang) 鎮”延伸到“縣域”。然而,雖然縣域流動戶籍限製取消,農(nong) 民工落戶意願卻並未顯著增強。究其原因,縣域產(chan) 業(ye) 聚集力弱、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後、城鄉(xiang) 改革進度緩慢等因素,都影響了農(nong) 民工落戶意願。在縣域穩定就業(ye) 的農(nong) 民工隨遷家屬尚未真正平等享有住房保障、養(yang) 老保險、子女入學等“同城化”待遇,也導致農(nong) 民工“舉(ju) 家城鎮化”可及性不高。因此,進一步提升縣域農(nong) 民工市民化質量,關(guan) 鍵是破解“穩定就業(ye) 難、體(ti) 麵居住難、安心落戶難”三大難題。
重點突出縣域農(nong) 民工就業(ye) 創業(ye) 支持行動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要以提升就業(ye) 吸納力為(wei) 導向,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服裝加工、商貿流通等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積極發展商貿綜合體(ti) 、新型專(zhuan) 業(ye) 市場、物流基地和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企業(ye) ;加快縣域產(chan) 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立足打造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一批小微產(chan) 業(ye) 園、生態產(chan) 業(ye) 園、智能製造基地;加快鄉(xiang) 村多功能開發,推動農(nong) 田變景區、勞動變體(ti) 驗、農(nong) 房變客房,讓返鄉(xiang) 創業(ye) 和就近就業(ye) 的農(nong) 民工留得下、穩得住、富得起。在此基礎上,麵向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聚焦新職業(ye) 新工種,拓展技能提升新模式,建立課堂教育、實訓指導與(yu) 技術推廣相結合的技能訓練體(ti) 係,健全技能創業(ye) 培訓與(yu) 縣域特色產(chan) 業(y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協同共進的人力資本提升機製,不斷提高農(nong) 民工穩定就業(ye) 能力。
著力增強縣域高質量發展對農(nong) 民工市民化的承載力和包容性。首先,建治並重提升縣域能級。聚焦產(chan) 業(ye) “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體(ti) 製“新而活”,因地製宜打造曆史文化型、城郊休閑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型、高端製造型特色小鎮,培育形成城鄉(xiang)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同時統籌縣域建設與(yu) 縣域治理,推進擴權強鎮改革,發展產(chan) 業(ye) 特色鮮明、設施服務完善、初具城市形態功能的中小城鎮。其次,量質共進破解公共服務瓶頸。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yu)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製,依據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公共服務資源;高水平建成一批城鄉(xiang) 教育聯合體(ti) 、縣域醫共體(ti) 、養(yang) 老服務聯合體(ti) ,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優(you) 質共享力度;全麵落實縣城取消落戶限製的政策,降低農(nong) 民工與(yu) 市民在住房保障、低保、醫療救助、勞動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麵的政策勢差;探索設立農(nong) 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和服務窗口,加強對農(nong) 民工就業(ye) 創業(ye) 、技能培訓、權益保障、社會(hui) 融合的動態監測和信息共享,提高農(nong) 民工市民化的服務水平。最後,品質宜居體(ti) 現樂(le) 業(ye) 關(guan) 懷。聚焦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深入發掘縣域曆史文脈,持續改善和提升區域生態環境,推動老舊廠區、街區、小區、城中村改造,促進市政公用設施物聯網應用、智能化升級,推動縣域生產(chan) 、生活、生態的係統性重塑,更好滿足農(nong) 民工安家需求和生產(chan) 生活需要。
全麵提升縣域農(nong) 民工市民化與(yu)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協同度和耦合度。在鄉(xiang) 村集成改革方麵,聚焦城市落戶“進得來”、農(nong) 村權益“帶得走”,健全進城落戶農(nong) 民依法自願有償(chang) 轉讓退出農(nong) 村權益製度,探索建立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就地、就近、異地”入市製度,加大閑置農(nong) 房和宅基地盤活利用,深化農(nong) 村“三權”抵質押改革,引入鄉(xiang) 村權益價(jia) 值發布和交易機製。在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方麵,聚焦穩定和擴大縣域就業(ye) 崗位,突出傳(chuan) 統鄉(xiang) 村人緣、地緣、血緣、業(ye) 緣的黏合力,增強縣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的吸引力,打造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創業(ye) 園、鄉(xiang) 村運營公司、文創工作室、非遺工坊、電商中心等創業(ye) 就業(ye) 新平台,著力培育一批鄉(xiang) 村CEO、鄉(xiang) 村工匠、工藝大師、直播達人等就近就業(ye) 創業(ye) 人才。在區域協作共富幫扶方麵,聚焦“擴中”“提低”,大力開展東(dong) 西部勞務協作,以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為(wei) 重點,打造以縣城為(wei) 主體(ti) 的勞動力轉移就業(ye) 示範園;推廣“強村公司”“飛地抱團”“共富聯合體(ti) ”等共富機製建設,鼓勵跨村域、鎮域、縣域開展集體(ti) 經濟聯盟開發,培育區域公用品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