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培厚人才生長土壤 促進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5-04 16:15:00來源: 光明日報

  【科學隨筆】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當前,我國正處於(yu) 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關(guan) 鍵時期,基礎研究作為(wei) 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和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guan) ”,在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wei) 大征程中居於(yu) 重要地位。人才工作作為(wei) 基礎研究全局的一部分,與(yu) 其他諸要素深刻交疊、相互影響,具有統領性和決(jue) 定性意義(yi) ,是基礎研究一切工作的前提。因此,應培厚人才生長土壤,為(wei)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築牢人才根基。

  鼓勵創新的科研評價(jia)

  科研評價(jia) 對於(yu) 基礎研究具有引導作用。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經曆了由單一量的積累向量變引發質變轉向的過程。這一發展過程中,以“四唯”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因其簡單可行、便於(yu) 量化、操作性強,曾經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同時也導致了科技創新的功利化趨勢。一些科研機構和科學家雖然擁有漂亮的論文等數據,但實質性貢獻卻乏善可陳。

  近年來,接連出台的“破四唯”改革舉(ju) 措,使得科技創新的人才發展環境有了明顯改觀。但從(cong) 現實情況看,部分單位仍受限於(yu) 傳(chuan) 統的發展模式,“唯論文”“唯帽子”等現象依然在一定範圍內(nei) 存在,這迫切需要國家進一步加大力度,用好政策的“指揮棒”,麵對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以更強的力度和決(jue) 心打出“組合拳”,進一步推動“破四唯”各項舉(ju) 措切實落地。尤其需要探索並回答好“破”後如何“立”,“立”什麽(me) 等關(guan) 鍵問題,將科研評價(jia) 的核心回歸到論實質性貢獻上。

  與(yu) 此同時,要以長遠的戰略眼光推動價(jia) 值評價(jia) 和長周期評價(jia) ,不斷深化構建多元包容的評價(jia) 格局,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係統評價(jia) ,發現並遴選出優(you) 秀人才,逐步扭轉直至消除科研領域存在的“低水平重複”等現象。

  支持創新的科研體(ti) 製機製

  基礎研究具有周期長、難度大、投入多、風險高,麵臨(lin) 較大的不確定性等特點。其實用價(jia) 值很難在短期顯現,需要科學家長期的艱辛探索與(yu) 漸進積累,進而突破現有科學邊界。這需要科學家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在長期積累、反複試錯的過程中尋找正確的路徑。這就尤為(wei) 需要深化基礎研究領域各項改革,發揮好製度、政策的價(jia) 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不斷優(you) 化完善全社會(hui) 共同支持基礎研究的體(ti) 製機製。

  目前來看,應該克服分散、低效、重複的弊端,持續深化“有組織的科研”,將各類零散的科研資源優(you) 化整合,通過協同交叉合作等方式,鼓勵引導不同單位、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在多領域、多層麵開展深入密切的交流合作,從(cong) 而促進產(chan) 出重大的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還應該推動形成規模與(yu) 結構合理的人才培養(yang) 梯隊,讓不同層級的人才競相湧現,給予他們(men) 長期穩定的支持。同時,要堅持需求導向,進一步鼓勵社會(hui) 力量加入基礎研究,支持在經濟社會(hui) 的重點和關(guan) 鍵領域解決(jue) 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基礎研究具備高度的不確定性,本身就是一個(ge) 獨自跋涉“無人區”的過程,必然存在相當大的失敗風險。這也需要從(cong) 國家層麵加強統籌協調,不斷構建完善基礎研究領域的容錯糾錯機製,對正當的創新失敗應予以免責,鼓勵科學家堅定信心、勇敢探索。

  尊重創新的科研優(you) 良氛圍

  基礎研究不僅(jin) 能大力助推當下各類技術的升級迭代,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基蓄勢,還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yu) 新發展格局的方方麵麵,深刻影響人們(men) 的生存與(yu) 發展。從(cong) 這一角度來說,全社會(hui) 理應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障,營造出尊重創新、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不僅(jin) 要營造良好的製度環境,大幅度減少基礎研究人才在行政事務方麵的工作負擔,讓他們(men) 心無旁騖從(cong) 事研究,同時還應建立務實長效的激勵與(yu) 保障機製,提高待遇,讓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人才有尊嚴(yan) 地開展研究工作。

  在全社會(hui) 層麵,要樹立起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的良好氛圍。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大力弘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鬥精神等,傳(chuan) 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係人民的光榮傳(chuan) 統,加強科普教育。

  就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的整體(ti) 環境而言,要通過營造尊重創新的科研優(you) 良氛圍,選拔出一批學術界公認的愛國、正直,有擔當的專(zhuan) 家,通過他們(men) 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更多的人才,進一步提高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培養(yang) 造就一批有科學追求、奉獻精神和淡泊名利的科學家,也讓年輕的基礎研究人才有一個(ge) 優(you) 渥、積極、向上的文化土壤。

  服務創新的科研管理隊伍

  科研管理是基礎研究的重要環節,工作人員的能力與(yu) 素質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基礎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就具體(ti) 職能定位而言,科研管理隊伍往往是基礎研究領域的政策製定者和業(ye) 務執行者,既決(jue) 定了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也決(jue) 定了相關(guan) 政策的貫徹落實。

  然而長期以來,個(ge) 別科研管理部門或管理人員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官本位”思想,認為(wei) 隻要管住人才就是履職盡責。事實上,這種認識不僅(jin) 不利於(yu) 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甚至還存在危害性。就基礎研究而言,高質量科研成果的誕生往往需要相對自由寬鬆的環境,管得過“死”容易扼殺科研過程中偶然萌發的“靈感”。因此,科研管理不能“高高在上”地對基礎研究提出生硬的要求,而是要通過對基礎研究規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對國家發展需求的透徹洞察,為(wei) 科學家做好引導、搞好服務、提供保障。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門特別是基礎研究人才所在單位積極構建立體(ti) 式、全方位、精細化的人才服務體(ti) 係。

  同時,科研管理隊伍要深入調查研究,及時掌握最新的政策與(yu) 科研動態,傾(qing) 聽人才心聲,反映人才訴求,解決(jue) 人才困難,最大程度免除基礎研究人才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麵,科研管理隊伍自身必須懂基礎研究、熱愛基礎研究、做基礎研究領域的行家裏手,不斷提高科研“鑒賞力”,為(wei) 黨(dang) 和國家在基礎研究最前沿和最迫切的領域真正遴選出有潛力的研究項目和有潛力的拔尖人才。

  (作者:張柯,係陝西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博士、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