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韻貫長安——解碼古都西安的文化自信樣本
新華社西安5月7日電 題:文韻貫長安——解碼古都西安的文化自信樣本
新華社記者孫波、儲(chu) 國強、薑辰蓉、張斌
“對文化的自豪和自信,是這座城市的標誌,它洋溢在市民的笑容和談吐中,如此令人著迷……”
這段來自巴基斯坦演員光明的描述,是他在西安定居多年後,對這座千年古都的深切感悟。
周禮秦製,漢風唐韻;灞柳風雪,雁塔晨鍾……千年古都西安的悠悠文脈、萬(wan) 千氣象、詩意之美,綿延傳(chuan) 承,而弦歌不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陝考察指出,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計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不斷探索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孕育出從(cong) 容自信、大氣包容的城市氣質,並帶來現代城市發展的創新活力與(yu) 澎湃動能。
以文化人:“詩意長安”讓市民自信又從(cong) 容
秦嶺腳下,西安市長安區抱龍村,一間名為(wei) “融舍”的民宿典雅精致。
年輕的音樂(le) 人劉子龍遠離城市喧囂,在此工作。傍晚,月上柳梢,他喚來客人輕聲唱起民謠:“長安青巒,古道炊煙,閑雲(yun) 去,燕子還……”
千年前,唐代詩人王維也曾來到這裏,震撼於(yu) 眼前的絕世風光,不禁寫(xie) 下“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yun) 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傳(chuan) 世名篇。
詩意之間,曆史與(yu) 現實,就這樣巧妙地有了勾連。
西安,是一座詩歌之城。唐時,無數文人騷客到訪長安,或以文會(hui) 友,或對酒當歌。樊川、五陵、曲江、樂(le) 遊原……這些今天西安仍在使用的地名,曾頻繁出現在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中。
一首首詩歌裏,有長安的輝煌過往,有西安的活力今朝。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始建於(yu) 唐代的大雁塔,如今是西安最受遊客歡迎的地標之一。登寶塔、覽長安,便可體(ti) 會(hui) 幾分昔年白居易雁塔題名的年少得意。
“綠翠驪山煙幕間,西陽畫卷似江南”“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驪山秀美依舊,而錦繡堆中的愛恨情仇,已從(cong) 詩集走向舞台。實景曆史舞劇《長恨歌》精彩紛呈,引得觀眾(zhong) 流連忘返。
陝西知名文化學者商子秦說,古長安,是詩之“都城”,今西安,依然是一座可以吟著唐詩回家的城市,“西安將古都風貌與(yu) 現代生活相融合,留住了古韻與(yu) 鄉(xiang) 愁。”
詩意的景致,潛藏在西安的地鐵站台上。航天大道站的“敦煌飛天”,大唐芙蓉園站的遊園賞燈,大明宮站的萬(wan) 國朝賀……一站一景,畫卷連環。來自上海的遊客李慶珂說:“在西安,地鐵是穿越時空的訪古隧道。”
詩意的生活,浸潤在古城的尋常巷陌裏。行走西安,不時可見身著古裝的翩翩少年,在古風古韻的街市中淺吟低笑、徐徐穿行。
詩意的創作,閃耀在“文藝陝軍(jun) ”的精品力作中。柳青、路遙、陳忠實、陳彥等紮根三秦大地、筆耕不輟。《創業(ye) 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主角》等作品中蘊含的現實主義(yi) 、鄉(xiang) 土氣息、家國情懷一脈相承。“源自曆史、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讓這些作品有了史詩品格和傳(chuan) 世價(jia) 值。”文學評論家邢小利說。
“長期浸潤在豐(feng) 沛的文化土壤之中,西安市民臉上洋溢著自信和從(cong) 容,就是這座古城獨特的城市氣質。”土生土長的西安“80後”、麵塑非遺傳(chuan) 承人張倍源說。
以文化物:尋找文物風貌“活起來”的密碼
夜幕降臨(lin) 、華燈亮起。轉瞬間,西安就“變”成了長安。
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景區,2公裏長街人頭攢動。移步換景,這條仿唐步行街,散落著體(ti) 驗唐代市井生活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感受唐詩魅力的星光步道、領略藝術之美的音樂(le) 廳和美術館。
火遍全網的“盛唐密盒”表演正在這裏上演。“房玄齡”和“杜如晦”兩(liang) 位唐朝名仕,“穿越”到此,為(wei) 朝廷“招賢納士”,隨機挑選遊客上台回答問題。風趣互動中,笑語連連。
“‘盛唐密盒’將唐代文化名人IP、曆史文化知識和脫口秀相融合,通過表演和互動,在幽默歡樂(le) 中寓教於(yu) 樂(le) 。”西安曲江文旅股份公司演藝管理中心總經理蘇卉說。
這並非是西安文創的第一次火爆“出圈”。從(cong) “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對詩”,再到“花車鬥彩”“戲演壁畫”和“詩意長安”燈組,爆款產(chan) 品形態不同,卻都是曆史文化與(yu) 現代創意的結合。
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離不開推陳出新的技術應用。登上西安城牆,一副VR眼鏡便能讓遊客從(cong) “高空”俯覽古城;一場燈光數字投影,就讓“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唐城風貌再現眼前。
“麵對厚重的曆史文化和豐(feng) 富的文物遺存,我們(men) 在保護優(you) 先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創作、科技運用、視聽化表達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增強體(ti) 驗感和互動性,不斷給市民和遊客以全新體(ti) 驗。”西安市文旅局局長孫超說。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在西安,一批守正創新的“樣本”正脫穎而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兵馬俑和館藏文物為(wei) 元素的文創產(chan) 品涉獵廣泛,形態可掬的係列秦俑衍生品兼具觀賞性和藝術性,受到中外遊客歡迎;
鍾鼓樓旁,易俗社文化街區,露天戲台上的秦腔高亢嘹亮,“館、展、演、商”四位一體(ti) 的展現,讓古老的黃土天籟煥發時尚活力;
終南山下,“麥田交響樂(le) ”一場接一場演出,村民生產(chan) 生活場景展現在村裏的美術館,喚起無盡的鄉(xiang) 土記憶;
“尋找到切合城市、切合時代、切合人民的表達,是西安讓文物風貌‘活起來’的密碼。”陝西著名文化學者肖雲(yun) 儒說,這既滿足了人們(men) 美好生活的需要,又帶來了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以文化城:開放包容擴大“國際朋友圈”
大唐西市博物館,遊人如織。但少有人留意博物館外立著的一塊碑石,詩仙李白的《少年行》鐫刻其上——“五陵年少金市東(dong) ,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筆下的“金市”,就是唐長安城的“西市”。作為(wei) 彼時世界的貿易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這裏曾創造出文化和商業(ye) 的輝煌,亦是聯通中外、溝通民心的重要舞台。
千百年後,作為(wei) 古絲(si) 綢之路起點,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到西安生活、求學、旅遊、經商,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交融次第開花。
工作、戀愛、生子……這一係列人生重要節點,索菲婭·烏(wu) 舒羅娃都是在西安完成的。這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博士如今已是西安交通大學的一名教授,她漢語流利,言語間竟夾雜有陝西方言味道。
“置身西安,仿佛穿越千年,我總被這裏燦爛的曆史文明和濃厚的遺址魅力所深深吸引,大氣包容的城市文化、極具特色的風土人情,讓我早已離不開這裏。”索菲婭說。
每逢親(qin) 朋到訪,索菲婭都會(hui) 親(qin) 自擔當導遊,麵對兵馬俑、鍾樓、大雁塔等景點,她總能如數家珍般講述曆史遺跡背後的故事。這些難忘的經曆還被她寫(xie) 進《絲(si) 路好時光:哈薩克斯坦女博士的中國情緣》一書(shu) 中。
無獨有偶。閑暇時,西北大學文學翻譯博士、埃及留學生艾小英,總喜歡走街串巷,不少古城見聞讓他感觸頗深:斑馬線前謙讓禮行、節假日裏自發充當向導……“隻有這樣悠久的曆史和厚重的文明,才能涵養(yang) 出這樣可愛的市民。”艾小英說。
在許多外國人眼中,開放包容的西安就是他們(men) 的“第二故鄉(xiang) ”。
“西安是我的福地。”48歲的印度人德福經常感慨。他在西安定居多年,讓孩子在這裏上學,還在當地開設了印度餐廳。“由於(yu) 生意不錯,我的餐廳從(cong) 西安一路開到成都、杭州、長春等地。”
自信包容的城市文化氣質,不僅(jin) 留住了遊客的腳步,也正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絲(si) 路電影節、國際音樂(le) 節、絲(si) 路博覽會(hui) ……西安的國際交流活動持續不斷,“國際朋友圈”也越來越大,國際友好城市已擴展至38個(ge) 。
4月18日,滿載著35車700餘(yu) 噸核桃及加工設備的中歐班列從(cong) 西安集結,一路向西開往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從(cong) 最初一年開行46列,到去年開行突破4600列,中歐班列長安號已實現歐亞(ya) 地區主要貨源地全覆蓋。
僅(jin) 僅(jin) 2天後,西安鹹陽國際機場,首飛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的航班準時起飛。今年以來,西安已相繼開通至阿拉木圖、塔什幹、比什凱克等地的客運航線,空中絲(si) 綢之路亦不斷拓展。
“隨著通道愈發暢通,西安與(yu) 哈薩克斯坦諸多城市在人文、商貿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成果會(hui) 更加豐(feng) 碩。”哈薩克斯坦駐西安總領事卡拉巴耶夫·佐齊漢說。
建築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說,正是由於(yu)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西安厚重的曆史文化才不斷彰顯,城市氣度才更顯開放包容。
長安道,一回來,一回新。更加自信的西安,等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