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養困局(一):紙上談兵的畢業設計、工科教師理科化、論文壓力“連環套”、校企融而不合

發布時間:2023-05-10 16:4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編者按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men) 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教興(xing) 國,人才支撐。我們(men) 開設“關(guan) 注高質量人才培養(yang) ”專(zhuan) 欄,圍繞人才培養(yang) 關(guan) 鍵問題,從(cong) 不同的教育學段、不同的教育類型、不同的培養(yang) 環節等角度,開展全年的係列報道,多維度探討“強國建設 教育何為(wei) ”這一時代課題,努力為(wei) 係列強國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養(yang) 困局”是我們(men) 的第一個(ge) 係列。也歡迎來信來電,與(yu) 我們(men) 一起討論。jiaoyuyuanzhuo@sina.cn,等您發言。

  ——————————

  “工科理科化”正成為(wei) 一個(ge) 不斷引發關(guan) 注的教育現象。

  近期,曹德旺等25名科學家、企業(ye) 家聯署的文章對外刊發,提出“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轉,“重論文輕實踐”的評價(jia) 機製、人才培養(yang) 模式,已經嚴(yan) 重影響我國從(cong) 工程大國邁向工程強國的步伐。他們(men) 呼籲更多的工科教師、學生去工程一線解決(jue) 真問題。

  其實,早在10多年前,幾乎所有開設工科專(zhuan) 業(ye) 的高校都參與(yu) 了一項改革——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2010年教育部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1.0版,2017年又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2.0版,明確提出要培養(yang) 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wei) 國家走新型工業(ye) 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去年,在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舉(ju) 行的“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教育部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提到,目前,中國工程教育規模居世界第一,培養(yang) 了數以千萬(wan) 計的工程技術人才,湧現了一大批行業(ye) 領軍(jun) 人才,支撐了第一製造大國的建設發展。

  這項改革卓有成效,誕生了新工科建設中的“天大方案”“成電方案”“北大規劃”等典型模式,但讓不少教育界人士擔憂的是,前行的路上還有諸多阻礙。

  在前不久召開的第58·59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hui) 的有關(guan) 工程教育主論壇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李家俊提道:“一定要認真總結到底還存在什麽(me) 樣的問題,比如說院係設計、學科設計等。這種組織方式、管理模式對工程教育改革某種程度上產(chan) 生了什麽(me) 影響或者說是障礙。”

  站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迅猛發展的曆史交互點,工程教育麵臨(lin) 哪些真問題?學生、教師、高校管理者如何思考“工科理科化”現象?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多位與(yu) 工科教育相關(guan) 的學生、教師和高校管理者,共同探討如何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走出一條麵向產(chan) 業(ye) 未來的工程師培養(yang) 之路。

  實驗室裏“解不出”真問題

  張雲(yun) (化名)在一所211院校就讀自動化專(zhuan) 業(ye) 。他的畢業(ye) 設計是研究輪式移動機器人控製等課題,但實際上,張雲(yun) 沒有接觸過真實的機器人,大部分的數據是通過軟件去仿真完成的。

  在張雲(yun) 看來,這種現象特別“常見”。比如,周圍同學的畢業(ye) 設計大多是圍繞無人機展開的,並沒有人真正拿著無人機去研究。在這位工科大四學生眼裏,畢業(ye) 論文的生產(chan) 非常“工業(ye) 化”:引言按照知網的論文模仿,再構建一個(ge) “大同小異”的建模,用軟件仿真控製器設計。“學校很多同學都是在紙上談兵,畢業(ye) 作品的同質化問題很突出。”

  這與(yu) 張雲(yun) 當年報考工科專(zhuan) 業(ye) 的初衷並不相符。高考填報誌願時,他想動手設計一些有創造力的作品,而不是進行純理論研究。進入大學後,學院在程序設計等課程後麵安排了實踐課,讓他們(men) 將理論與(yu) 實踐結合。

  在張雲(yun) 的印象裏,有一門單片機的課程非常有趣:在課堂上,老師給每名同學發了一輛可以進行紅外避障和路徑追蹤等操作實驗的小車,同學們(men) 可以結合書(shu) 本理論知識去嚐試操作小車。

  張雲(yun) 很喜歡這門課。在他的期望裏,實踐課就應該拿著實物去操作,而不是趴在課桌上根據公式推導,最後在軟件仿真模擬中完成課程。但他覺得很遺憾,“就隻有這一門課是這樣進行的,其他課程的結課作業(ye) 都是論文,包括畢業(ye) 設計也是論文。”

  在高博會(hui) 的工程教育係列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譚建榮教授向在場從(cong) 事工程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師拋出了話題,“到底什麽(me) 是工程問題”?

  在他看來,工程問題包括係列技術問題,如產(chan) 品質量可靠性等。他認為(wei) ,無論是普通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都要教學生真本事,即解決(jue) 技術難題的能力。

  譚建榮院士大學畢業(ye) 後曾經在企業(ye) 工作過一段時間。作為(wei) 負責抽檢的技術員,要對機器軸承、尾架等細節非常熟悉,否則在日常工作中很難讓工人信服。“我們(men) 要培養(yang) 動手能力,能真正地解決(jue) 技術性難題。”讓譚建榮院士擔憂的是,現在一些課堂缺乏產(chan) 教融合的概念,對學生動腦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yang) 還遠遠不夠。

  早在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召開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啟動會(hui) 上曾提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就是要培養(yang) 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wei) 國家走新型工業(ye) 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西安交通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洪軍(jun) 從(cong) 事工程教育工作30多年,他一直在關(guan) 注工程教育和工程實踐不協調的問題。

  從(cong) 教學的角度來看,他認為(wei) ,工科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之後,一定要下工廠實習(xi) ,去解決(jue) 企業(ye) 生產(chan) 一線的問題。而作為(wei) 高校的管理者,他又麵臨(lin) 著諸多難題:如何調整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的培養(yang) 方案以適應新時代製造業(ye) 發展的需求?大學的實踐環節如何跟產(chan) 業(ye) 變化的方向相對接?如何破解校園裏仿真實驗室跟真實企業(ye) 生產(chan) 環境之間的差距?

  讓這位“教學老兵”擔憂的是,如果這一係列問題不解決(jue) ,“學校培養(yang) 的工程人才可能很難跟現在製造業(ye) 需求完全匹配。”

  不少工科老師走向“理科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一家針對高校教師招聘的網站上搜索發現,部分高校在招聘青年學者中明確寫(xie) 著,“已取得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標誌性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學術潛力,學術水平居於(yu) 本學科領域同年齡段學者前列。”還有部分高校在提交報名材料上要求,“原則上應提交不少於(yu) 3篇近5年內(nei) 應聘者為(wei) 第一作者或主要通訊作者的代表作(含論文、著作、專(zhuan) 利、藝術作品等)”。

  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執行院長王小華直言:“高校選進來的人基本是以發表論文數量和質量為(wei) 依據,而不是工程能力出色的教師,這就慢慢導致了工科理科化。”

  王小華進一步分析,高校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論文因素的影響,轉而壓力給到了高校和任職老師。從(cong) 人才選拔階段起,高水平大學招聘教師的依據是刊發SCI論文的數目,或者是評判高影響因子論文的篇數。從(cong) 教師個(ge) 人發展來看,如果教師把大量時間花在了工程化問題的教學和實踐上,就沒有足夠的精力去發表高水平論文,進而考核和晉升就會(hui) 受到影響。

  作為(wei) 未來技術學院的執行院長,王小華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學院一直在引導教師去研究前沿性技術,從(cong) 中發現可以突破的科學性問題,將論文產(chan) 出和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結合在一起,試圖不斷打通工程和理論之間的壁壘。

  他提到,學校通過布局去破解工程教育中碰到的係列問題,希望能夠做一個(ge) 樣本,回答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題。“但路怎麽(me) 走,還在探索之中”。

  據教育部官網信息,教育部在12所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了首批12所未來技術學院,瞄準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發展,試圖打破傳(chuan) 統學科專(zhuan) 業(ye) 壁壘,推動學科專(zhuan) 業(ye) 交叉融合,探索未來技術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模式。

  李家俊還關(guan) 注到另一個(ge) 核心的問題,在新工科改革之中,管理模式、教學模式變化之後,如何對教師製定新的評價(jia) 考核體(ti) 製是一個(ge) 關(guan) 鍵性問題。他曾關(guan) 注到,一所大學裏一門課程有20多名教師去參加授課,涉及的學院範圍很廣。在他看來,考核體(ti) 製如何調整也是一個(ge) 亟待解決(jue) 的難題。

  部分高校的工科教師不僅(jin) 在應聘時麵臨(lin) 招聘標準理科化的困局,如果再往前推導幾年,早在博士生培養(yang) 階段,理科化傾(qing) 向已經逐漸顯露。

  西北工業(ye) 大學原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煒還考慮到了博士生培養(yang) 的問題。每年在網評博士生論文的時候,他都在為(wei) 難:專(zhuan) 業(ye) 型博士和學術型博士的評價(jia) 標準區別何在?對專(zhuan) 業(ye) 型博士的成果是否應該側(ce) 重實踐性要求?

  但他坦言,還不敢做改革性嚐試,“怕論文抽檢不合格”。

  論文壓力下的“連環套”

  在大連一所理工類高校就讀電子信息工程專(zhuan) 業(ye) 的張瀟(化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在研究生報考時選擇了人工智能方向,那一屆學院招錄了30多個(ge) 學生,全部來自985的本科院校。他們(men) 在實驗室最重要的任務是做科研,寫(xie) 論文。

  他曾私下跟同門聊天,發現有的同學並不想從(cong) 事科學研究,但老師在指導時,會(hui) 按照博士生培養(yang) 的方式引導大家去完成科研任務。一係列問題由此出現,“不想從(cong) 事科研卻要花很多時間,做工程項目又沒有機會(hui) ,後來找工作也會(hui) 四處碰壁。”

  在學習(xi) 通信係統相關(guan) 的課程時,張瀟曾思考過這樣一個(ge) 問題:考試時並不會(hui) 考慮噪聲影響,但在實際工作中,設備中難免會(hui) 出現噪音。在他們(men) 的培養(yang) 方案中,實踐課占據的學分往往隻有0.5分,但理論課卻能占到6分的高分值,“大家覺得花時間在實踐課上費力不討好”。

  四川大學教務處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以論文為(wei) 指揮棒的引導下,教師需要產(chan) 出一定量的論文,而要保持穩定的產(chan) 出,必然要帶著學生一起去完成,自然就占用了學生的實踐時間。

  這名教師還發現,在近年的企業(ye) 招聘中,部分工科碩、博生因為(wei) 沒有幾篇像樣的論文,而被企業(ye) 拒之門外。

  “企業(ye) 招聘時對論文有要求,本身沒有問題。”在這名教師看來,通過論文的係統訓練,可以幫助工科學生理解基礎理論,為(wei) 後期技術突破埋下種子。但是這種相對單一的評價(jia) 方式可能會(hui) 帶來一個(ge) 新問題:“如果學生手握不少專(zhuan) 利,沒有時間來完成一篇論文,這個(ge) 寬容的餘(yu) 地能保留多大空間?”

  如果從(cong) 學生的考核評價(jia) 來看,這名教師認為(wei) 還有一個(ge) 矛盾點在於(yu) ,如果工科學生不依靠論文去評價(jia) 畢業(ye) 成果的話,那麽(me) ,用什麽(me) 指標去評價(jia) 學生的培養(yang) 成效呢?如果依靠實踐成績來判定的話,那麽(me) 考核方法又會(hui) 不會(hui) 存在科學與(yu) 否的爭(zheng) 議?

  此前,科技部聯合召開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啟動會(hui) ,部署推進《關(guan) 於(yu) 開展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著力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傾(qing) 向,在高校層麵選擇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9家高校進行改革試點,直麵人才評價(jia) 改革落實難的問題。

  天津科技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路福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國家設置工科專(zhuan) 業(ye) 碩士的初衷是為(wei) 了解決(jue) 工程上存在的實際問題,但隨著高校教師承擔課題的壓力增大,研究生自然就成了課題的幫手,便逐漸以學術碩士的形式去培養(yang) 了。“但從(cong) 教育體(ti) 係設計來看,從(cong) 工程專(zhuan) 業(ye) 碩士到專(zhuan) 業(ye) 博士的路徑是打通的。”

  “不能為(wei) 了發論文而寫(xie) 論文。”路福平認為(wei) ,問題發現了,“重論文輕實踐”的趨勢一定會(hui) 慢慢扭轉。

  企業(ye) 融不進“工科課堂”

  一邊是工科學生想從(cong) 論文中掙脫出來,一邊是企業(ye) 對工科創新人才求賢若渴。

  以人工智能行業(ye) 為(wei) 例,據百度與(yu) 浙江大學2022年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ang) 白皮書(shu) 》顯示,目前人工智能行業(ye) 人才缺口高達500萬(wan) ,並且在高度跨學科複合型人才的標準下,人才短缺將會(hui) 長期存在。此外,在2017年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製造業(ye) 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也曾透露:中國製造業(ye) 十大重點領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過1900萬(wan) 人,2025年將接近3000萬(wan) 人,缺口率高達48%,而且隨著企業(ye) 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重慶理工大學副校長何建國觀察到,企業(ye) 融不進“工科課堂”最關(guan) 鍵的因素是,高校用什麽(me) 來吸引企業(ye) 進入校園。他進一步解釋,如果高校不能為(wei) 企業(ye) 創造有效價(jia) 值,那麽(me) 產(chan) 教融合的概念很難持續激發企業(ye) 的熱情。

  除了“校熱企冷”的育人困境,何建國認為(wei) 還存在多重困境:一是高校在創辦產(chan) 業(ye) 學院的過程中,照搬傳(chuan) 統學院的辦學思路,將學生局限在課堂上,隻在生產(chan) 實習(xi) 、畢業(ye) 設計等少數實踐教學環節與(yu) 企業(ye) 展開合作,那麽(me) 一方麵學生無法深度接觸產(chan) 業(ye) 技術,企業(ye) 也無法從(cong) 新生力量中獲得有價(jia) 值的智力支持。

  另外,教學方案的改革非一日之功。何建國提到,學生依照經典教材學習(xi) 理論知識,但是目前的教材內(nei) 容老化,課程體(ti) 係無法跟新興(xing) 行業(ye) 知識技能相匹配,那麽(me) 學生自然無法理解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無法參與(yu) 到真正的企業(ye) 實踐之中。

  在一次調研中,安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藺跟榮與(yu) 一位企業(ye) 負責人交流,對方反映,“現在企業(ye) 急需大量具有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高級技術工人,但學校的實踐教學跟現場有很大的差距。大學畢業(ye) 生這方麵的能力比較弱”。藺跟榮擔憂,企業(ye) 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學校的人才培養(yang) 很難在短時間內(nei) 根據社會(hui) 需要靈活調整,跟不上技術變革的速度。

  正如2022年中國人才研究會(hui) 汽車人才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中指出,預估到2025年,我國智能網聯研發人才淨缺口在2.37萬(wan) 人以上,而2025年智能網聯汽車涉及的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高校本科生規模預計僅(jin) 7300餘(yu) 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存在供給嚴(yan) 重不足的情況,人才培養(yang) 速度顯著落後於(yu) 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整體(ti) 速度。

  在“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重大戰略實施背景下,破解“工科理科化”的趨勢,培養(yang) 麵向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的卓越工程師成為(wei) 重要的教育課題。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yang) 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前不久教育部官網發布的信息顯示,在研究生教育上,工程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由1個(ge) 調整為(wei) 8個(ge) ,形成了涵蓋14個(ge) 學科門類、113個(ge) 一級學科、47個(ge) 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的學科專(zhuan) 業(ye) 目錄,覆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主要領域。

  4月,在重慶,一場工程教育分論壇結束後,觀眾(zhong) 離席,來自黑龍江、安徽等高校的教師聚集在講台附近。他們(men) 向演講嘉賓王小華請教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的經驗。

  在回答了如何吸引龍頭企業(ye) 研發中心入駐高校、如何鼓勵教師走進企業(ye) 等一係列問題後,王小華說:“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師和高質量創新領軍(jun) 人才,推動教育強國發展是戰略性問題,我們(men) 都在不斷探索,希望能為(wei) 國家破題。”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楊潔 記者 葉雨婷 實習(xi) 生 王浩昆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