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專家齊聚瑞金——共話革命文物保護

發布時間:2023-05-10 16: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洋 李玉蘭(lan) 胡曉軍(jun)

  江西瑞金葉坪,“一蘇大”舊址靜穆矗立,青牆黛瓦,一如往昔。1931年,中華工農(nong) 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在此召開,大會(hui) 通過的《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優(you) 待條例》,開啟了黨(dang) 領導的政權保護革命文物的先河,瑞金也成為(wei) 新中國革命文物工作的搖籃。日前,全國文化和旅遊、革命文物相關(guan) 專(zhuan) 家學者相聚這裏,共話如何進一步促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高質量發展。“革命文物凝聚著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體(ti) 現了黨(dang)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光榮曆史,是我們(men) 汲取奮進力量不斷前行的動力。”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理事長劉玉珠表示。

  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日頭正烈,贛南於(yu) 都縣禾豐(feng) 鎮麻芫村村民劉濟華來到一戶院落,開始巡邏。院落牆壁上留有諸如“打倒帝國主義(yi) ”“建立蘇維埃政府”的標語,有的牆麵繪有漫畫,質樸傳(chuan) 神。

  “這是紅三軍(jun) 團二師五團團部舊址。當初,紅三軍(jun) 團二師五團駐紮在此,用毛筆在牆上寫(xie) 下宣傳(chuan) 標語。這麽(me) 多年,毛筆字褪色不少,我每天來這轉一圈,一旦發現問題,立刻上報。”劉濟華滿臉自豪,“於(yu) 都有1720多條標語哩!政府發動村民參與(yu) 保護,還給我們(men) 補助。”

  革命文物包括可移動革命文物和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紅三軍(jun) 團二師五團團部舊址這類不可移動的革命文物散落在鄉(xiang) 野間,分布廣、數量大,單靠文保機構難以做到全方位監測,需要民間力量做“護士”,實時反饋信息給文保機構這位“主治醫生”。

  “主治醫生”的基礎工作是給革命文物保護“診脈開方”。

  “始建於(yu) 1919年的哈爾濱頤園街一號歐式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曆經百年風雨的閣樓老虎窗、雕花欄杆、巨型臂柱等元素相互映襯,風格別致。這是整體(ti) 修繕後的成果。我們(men) 對這類舊址進行牆麵憎水處理、散水修複、陽台防水防漏修複、石材地坪修複、木雕修繕與(yu) 油飾修補等工作,對建築進行數字化掃描建模,同時係統整治建築周邊環境。”東(dong) 北烈士紀念館館長劉強敏說,“修繕後,遊客絡繹不絕,發揮了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

  而在河北西柏坡紀念館裏,吳冠中油畫名作《西柏坡中共中央原址》吸引著遊人的目光。這幅畫用色淡雅、意境明朗,藏情於(yu) 景。“它是我館鎮館之寶。這類書(shu) 畫作品受材質影響,對環境要求極其嚴(yan) 格。我館組織修複這幅作品,應用數字技術對文物進行掃描和建模,同時嚴(yan) 格控製館內(nei) 溫度和濕度,創造低氧、恒濕、潔淨、穩定的儲(chu) 存環境。”西柏坡紀念館副館長段彥峰介紹。

  “保護革命文物的目的在於(yu) 勿忘曆史、培根鑄魂、傳(chuan) 承發展,繼承先輩們(men) 不屈不撓的精神,奮發圖強。”劉玉珠說,全國共有100多萬(wan) 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wan) 多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革命文物數量大、分布廣,需要文保機構和民間力量攜手,共同保護。

  守好革命文物保護“生命線”

  驅車前往江西省銅鼓縣,沿途山勢蜿蜒,村落點點散落在林草間。這座贛西北邊陲小城是湘贛邊界秋收起義(yi) 發生地之一。走進銅鼓縣秋收起義(yi) 紀念地,青年毛澤東(dong) 銅像映入眼簾,講解員正娓娓道來那段驚心動魄的曆史。

  “銅鼓縣是湘贛邊界秋收起義(yi) 的領導指揮中心,有63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0件(套)館藏革命文物。”銅鼓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文保股負責人馬豔春介紹,銅鼓將革命文物保護納入黨(dang) 委政府議事日程和全縣高質量考核重要內(nei) 容,將縣域文物保護利用納入地方“十四五”經濟社會(hui) 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等,構建縣鄉(xiang) 村三級管護體(ti) 係。

  管理好革命文物,既要建立多級管護體(ti) 係,又要壓實責任,守好文物保護“生命線”。

  “瑞金是著名的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央紅軍(jun) 長征出發地、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初始發祥地,保留大量珍貴的紅色遺存,對革命文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曆史博物館館長楊麗(li) 珊表示,為(wei) 壓實責任,瑞金建立分類管理革命舊址製度、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製度,製訂革命舊址責任名錄和革命文物長製工作實施細則,將崗位自查、部門檢查和專(zhuan) 項檢查相結合,實現各級文物包保全覆蓋。

  管理好革命文物,也需要各機構協同創新,聚智聚力。

  “革命文物工作必須堅持係統觀念,深化協同創新,推動跨領域跨行業(ye) 融合。”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dang) 委書(shu) 記朱軍(jun) 說,重慶構建了以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為(wei) 龍頭、各專(zhuan) 題革命紀念館(紀念地)為(wei) 支撐的重慶革命博物館群,成立了重慶市革命文物保護中心,與(yu) 重慶大學等6所高校共建起紅岩精神研究中心,與(yu) 西南大學共建起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我們(men) 特別注重開展館際交流,既將精品展覽‘送出去’,又將優(you) 秀展覽‘引進來’。”湖北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高萬(wan) 娥介紹,該院將“那個(ge) 年代的武漢——晚清民國明信片展”送至了廣東(dong) 東(dong) 莞鴉片戰爭(zheng) 博物館展出;引進雲(yun) 南陸軍(jun) 講武堂曆史博物館展品,開設了“百年軍(jun) 校將帥搖籃——雲(yun) 南陸軍(jun) 講武堂史跡展”等展覽。

  保護持續向好,管理跟上步伐。縱向上,革命文物被納入整體(ti) 發展戰略,規章製度提供技術標準支持,讓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修複等工作落到實處。橫向上,突破體(ti) 製機製壁壘,促進資源、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流動。

  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入夜,南昌八一起義(yi) 紀念館裏燈火通明,遊客換好民國服裝,跟隨演員一起穿越到1927年的南昌——《那年八一》開演。奔走呼籲的學生、吆喝的街頭商販、囂張跋扈的反動勢力就在身邊,壓抑氛圍令人窒息。多股勢力鬥智鬥勇,形勢波詭雲(yun) 譎。起義(yi) 號角響起,起義(yi) 軍(jun) 隊勢如破竹,占領南昌。

  “《那年八一》是江西首部革命舊址沉浸式實景劇,重現革命戰爭(zheng) 年代的崢嶸歲月,將‘結果’還原為(wei) ‘過程’,拉近觀眾(zhong) 與(yu) 曆史之間的距離,從(cong) 中深刻感悟紅色文化的魅力。”南昌八一起義(yi) 紀念館館長王小玲說。

  除了打造沉浸式話劇等,各地革命文物保護機構紛紛探索紅色消費新領域,推出文創產(chan) 品,將紅色故事融入生活,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在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的文創展櫃裏,印有‘前路漫漫向光明’的紅磚冰糕、‘望誌路106號’冰箱貼、‘樹德裏1921’噴霧風扇等文創產(chan) 品琳琅滿目,引得參觀者駐足。每一件產(chan) 品的背後都是曆史故事。我館推出的文創好物,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黨(dang) 的誕生地背後的故事。”中共一大紀念館副館長阮竣說。

  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課堂,在學生心中種下紅色種子。“常州三傑是指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三位青年,他們(men)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的重要領導人。”常州三傑紀念館宣教員單歆禕介紹,“我館推動展教融合,聯合全國71所高校、革命紀念館成立‘推進革命文物資源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館校合作聯盟’,開辟多條紅色研學線路,並打造‘指尖上的博物館’,將‘雲(yun) 上紀念館’嵌入新媒體(ti) 平台。”

  如今,革命文物的運用已從(cong) “展示”變為(wei) “敘事”,打造新時代公共文化陣地,進一步建立群眾(zhong) 與(yu) 革命曆史的感情連接,“革命文物+”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