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非遺之水澆開現代設計之花

發布時間:2023-05-10 16: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維維(許昌學院副教授)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在不少人眼中,非遺就像老古董一樣,有點高冷,隻適合擺在博物館的展架上,“可遠觀而不可褻(xie) 玩焉”。最近這幾年,隻要你稍微留心觀察一下就會(hui) 發現,非遺已經走進我們(men) 的生活。從(cong) 書(shu) 簽、文具、茶杯到時裝、家電、數碼產(chan) 品,從(cong) 吃的、喝的到玩的、用的,我們(men) 生活中的很多東(dong) 西都含有非遺元素。

  將非遺擺渡進現代人生活的是設計。設計讓非遺“活”了起來、“潮”了起來。與(yu) 此同時,非遺也為(wei) 設計帶來了很多靈感、素材和手段。

  非遺豐(feng) 富了現代設計的語言。設計語言是作品能夠進行自主表達,並與(yu) 觀者、使用者交流的一套符號係統。設計語言選擇的恰當與(yu) 否,會(hui) 直接影響作品的接受度。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多項,涉及民間文學、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戲劇、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技藝、民俗等十大門類。通過對不同非遺項目的信息進行提取、分割、變形等,設計師可以解析出一個(ge) 個(ge) 不同的視覺符號,從(cong) 而為(wei) 具體(ti) 產(chan) 品的設計提供豐(feng) 富的設計語言。

  故宮裏的建築在修建時使用了琉璃燒製技藝。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提取琉璃構件元素,以“宮牆上摘下的繁花絲(si) 巾”為(wei) 主題,設計出兼具琉璃元素和時尚元素的絲(si) 巾。眾(zhong) 所周知,過去紫禁城內(nei) 不允許隨意種植花草樹木,所以宮牆上的琉璃原本被當作“牆頭花”,是一種宮廷建築的裝飾和點綴。在絲(si) 巾設計中融入“故宮琉璃花”元素,不僅(jin) 引起人們(men) 對古老的琉璃燒製技藝的關(guan) 注,也豐(feng) 富了絲(si) 巾產(chan) 品的文化內(nei) 涵。

  還有一些非遺技藝被直接應用到產(chan) 品設計中,這在服裝設計中比較常見。刺繡和紮染都是我國的傳(chuan) 統手工藝,很多刺繡和紮染技藝已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如今,在國內(nei) 外時裝設計領域,如何運用刺繡和紮染技藝已經成為(wei) 一門“顯學”。設計師將染、織、繡等傳(chuan) 統技藝與(yu) 現代審美相結合,設計出各種兼具實用價(jia) 值和審美功能的服飾,獲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設計師主動走進民族地區,拜非遺傳(chuan) 承人為(wei) 師,了解學習(xi) 非遺技藝,就是為(wei) 了獲得更多設計靈感,豐(feng) 富自己的設計語言。

  現代設計運用非遺元素,既是解構的過程,也是重構的過程。在對非遺的解構中,對非遺元素的抓取和使用,可以豐(feng) 富設計語言,提升設計效率,讓產(chan) 品更加美觀。而通過對非遺的重構,設計師獲得的不再僅(jin) 僅(jin) 是具體(ti) 的設計符號,而是一整套文化理念。基於(yu) 這套理念進行設計,不僅(jin) 是為(wei) 了設計出好的產(chan) 品,也是在進行文化傳(chuan) 播,目的是從(cong) 關(guan) 係維度、情感維度、文化維度拉近公眾(zhong) 與(yu) 設計對象的距離。

  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前後,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都會(hui) 聯合有關(guan) 單位舉(ju) 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服飾秀。每場秀的作品設計都圍繞相關(guan) 主題展開。“白鷺為(wei) 霜”“苗淨千尋”“布衣經綸”“雲(yun) 想彝裳”“木真湘韻”“采藍之憶”“挑繡之韻”“流光溢彩”“苧夢東(dong) 方”……不用看作品,僅(jin) 這些主題,就足以令觀眾(zhong) 產(chan) 生無限遐想。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wei) 每個(ge) 主題都承載了一整套厚重的非遺文化。比如,“白鷺為(wei) 霜”從(cong) 入選了世界非遺名錄的二十四節氣中提取靈感,利用與(yu) “白露”諧音的“白鷺”元素,讓人不僅(jin) 聯想到在白露時節微冷環境中站立的白鷺,還聯想到“蒹葭蒼蒼,白露為(wei) 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朦朧愛情美。有了這些文化的鋪墊,人們(men) 走近並接受相關(guan) 作品自然水到渠成。

  總之,設計是一種藝術,好的設計需要好的思想。我國10萬(wan) 多個(ge) 非遺項目組成了一個(ge) 巨大的文化寶庫、藝術寶庫、思想寶庫,可以為(wei) 設計師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設計素材。

  非遺都有比較突出的地域性特征,而現代設計也強調差異化、個(ge) 性化。非遺的地域性特征,恰恰能夠強化設計的差異性,助力設計師設計出更多能夠滿足人們(men) 個(ge) 性化需求的產(chan) 品。尤其是大數據和智能化被引入現代設計後,同質化已經成為(wei) 設計領域比較突出的問題。所以,強調個(ge) 性化的非遺,值得設計師學習(xi) 研究借鑒。從(cong) 產(chan) 業(ye) 角度看,全國上下都在進行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不少地方建立了非遺創意園、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示範區。未來,設計產(chan) 業(ye) 將是又一個(ge) 朝陽產(chan) 業(ye) 。非遺融入現代設計,有助於(yu) 設計文化的產(chan) 業(ye) 轉化,也有助於(yu) 提升設計產(chan) 業(ye) 的文化內(nei) 涵。

  過去,我們(men) 在買(mai) 東(dong) 西時,都有一種“進口的好”的潛意識。這種消費心理投射到設計文化上,則表現為(wei) 日韓風、歐美風流行。所以,一種設計風格和設計理念,從(cong) 小處說反映了個(ge) 人的興(xing) 趣喜好,從(cong) 大處看則折射出一個(ge) 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價(jia) 值取向。大量非遺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在帶來鮮活設計語言、提升產(chan) 品文化內(nei) 涵的同時,更厚植了設計的文化土壤,增強了設計師的文化自信。

  我們(men) 看到,大量年輕的設計師,不再像他們(men) 的前輩那樣,容易受西方時尚潮流的影響,而是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美學出發,把自己的職業(ye) 理想、工作理念、生活日常與(yu) 非遺等傳(chuan) 統文化元素相結合,勇於(yu) 走自己的路,大膽設計自己的作品,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設計風格。設計師群體(ti) 在設計理念上的整體(ti) 轉向,讓我們(men) 的設計在整體(ti) 風格上越來越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形成了一套不同於(yu) 西方審美的設計美學——不僅(jin) 注重功能美、技術美,還注重文化美。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