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教育的“指揮棒”之困
論文壓力下的“連環套”,工科老師走向“理科化”,企業(ye) 融不進“工科課堂”……最近一段時間,“工科理科化”的話題備受教育界、產(chan) 業(ye) 界人士關(guan) 注。
“工科理科化”現象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麽(me) ?顯而易見的是,和其他學科的人才培養(yang) 方式不同,工科人才應當是更貼近產(chan) 業(ye) 一線、更具備動手能力。然而,不少專(zhuan) 業(ye) 人士表示,在當下的大環境下,一些高校工科人才培養(yang) 模式和評價(jia) 體(ti) 係往往趨同於(yu) 其他專(zhuan) 業(ye) ,評價(jia) “指揮棒”的局限不僅(jin) 導致了工科老師和學生的“理科化”,也阻礙了我國製造業(ye) 高端人才的培養(yang) 和發展。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多位與(yu) 工科教育相關(guan) 的學生、教師和高校管理者,共同探討如何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探究“工科理科化”現象背後的原因。
工科專(zhuan) 業(ye) 的課程為(wei) 何少了工科味
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後形成了“複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而在新工科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工科專(zhuan) 業(ye) 的課程教學乃至整個(ge) 學科的評價(jia) 體(ti) 係,其中的“新”還需要指揮棒跟上步伐。
陳琦在南方的一所985高校就讀建築學。在他看來,自己最喜歡的專(zhuan) 業(ye) 課程是可以外出實踐的課程。
“許多課程都有外出調研的機會(hui) ,因此當下我個(ge) 人對所學的專(zhuan) 業(ye) 是比較滿意的。” 陳琦認為(wei) ,在這個(ge) 專(zhuan) 業(ye) 中動手機會(hui) 挺多的,經常需要製作相關(guan) 模型來展現構思;學校的實踐機會(hui) 也不算少,從(cong) 大三開始,實踐在各專(zhuan) 業(ye) 課的課程內(nei) 容中均有體(ti) 現。“在過程中,我更深入了解社會(hui) 現實,並將之與(yu) 所學知識進行驗證,形成屬於(yu) 我自己的思考。”
然而,因熱愛走出去的陳琦仍然感受到了學習(xi) 成果導向上的限製。在學習(xi) 過程中,他對“工科理科化”深有感觸。
“當前學習(xi) 課程更多是在理論層麵進行研究與(yu) 思考,雖然也有一些實踐味道比較濃的學習(xi) ,但真正運用到實踐的學習(xi) 成果幾乎沒有。”陳琦認為(wei) ,這對於(yu) 學習(xi) 應用是很不利的。“我們(men) 應該要在重視論文發表的同時,注重實踐創新與(yu) 落地,真正將理論化為(wei) 有用的實踐。”
和陳琦的體(ti) 會(hui) 相似,在北京某知名高校就讀物理類工科專(zhuan) 業(ye) 的大三同學張佳宇表示,自己很喜歡工科的課程,但在課程設置和實踐安排上仍有一些困惑。
“前兩(liang) 年感覺學習(xi) 的專(zhuan) 業(ye) 課程比較散,大二前完全沒有接觸與(yu) 我這個(ge) 專(zhuan) 業(ye) 相關(guan) 的工科課程,基本都是物理學理論課。” 張佳宇表示。
通過采訪一些學習(xi) 工科的大學生,記者發現,對於(yu) 對工科專(zhuan) 業(ye) 感興(xing) 趣、真正有誌於(yu) 從(cong) 事相關(guan) 行業(ye) 的同學來說,一些過於(yu) 理論的課程安排,時常讓他們(men) 感到“不夠解渴”。然而,一些專(zhuan) 業(ye) 人士認為(wei) ,這背後更多的深層原因是工科課程的評價(jia) 導向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評價(jia) 考核在新工科改革裏是一個(ge) 難題。” 在前不久召開的第58·59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hui) 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李家俊也提到了工科教學評價(jia) 改革中的“指揮棒”問題。
他為(wei) 此進行過調研,也跟很多教師座談過,發現很多學校學院是“各自為(wei) 政”的,有自己的考核管理體(ti) 係。但是新工科改革一門課程,往往涉及的學院、教師“挺多的”。
他以天津大學為(wei) 例,一位院士主導了一門“設計與(yu) 建造”課程,涉及6個(ge) 學院,一門課有三四十個(ge) 學分,有20多名教師參加這門課的講授,涉及很多具體(ti) 的問題,其中就包括了對學生的評價(jia) 。學生的成績跟保研、考研、獎學金息息相關(guan) ,而過去那一套完全以分數為(wei) 主要指標的考核,不再適合用來考核參與(yu) 新工科改革的學生。
“新指揮棒”為(wei) 什麽(me) 在落地時偏離了方向
對於(yu) 學習(xi) 工科的大學生們(men) 來說,上課隻是學習(xi) 生活的常規部分,而最令他們(men) 期待的,就是可以走進實驗室、走進產(chan) 業(ye) 一線,將學習(xi) 到的知識、計劃中的圖紙變為(wei) 現實。
大三之後,張佳宇欣喜地發現課程中多了很多應用型的課程,這讓他非常開心。“就比如金工實習(xi) 會(hui) 讓我們(men) 焊那種音樂(le) 小狗的電路板,大家自己去設計,還可以參加相關(guan) 的比賽,可以真實地體(ti) 驗到技術工人一天的生活會(hui) 是怎麽(me) 樣。”
然而,一段時間過去,他又產(chan) 生了新的困惑。“有些實踐課教學有個(ge) 問題,我們(men) 需要自己閱讀實驗指導書(shu) ,然後自己摸索做試驗。但是實驗指導書(shu) 上有很多內(nei) 容沒有寫(xie) 清楚,老師也不負責教,感覺效率有些低。很多實驗很依賴實驗儀(yi) 器,由於(yu) 缺乏老師的指導和前期相關(guan) 練習(xi) ,不管做多少次實驗,我都覺得不是很熟。”
而某985高校學習(xi) 核工程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張宇辰則體(ti) 會(hui) 到,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在大一大二以基礎的數學物理課為(wei) 主的,課後花在數理課的時間也很多。大三後,由於(yu) 專(zhuan) 業(ye) 與(yu) 核學科相關(guan) ,為(wei) 避免接觸輻射,學校實驗很多,但是實踐不多。
對於(yu) “工科理科化”的問題,他通過自己的體(ti) 會(hui) 和對周邊同學的觀察表示,理科工科思維不同,論文傾(qing) 向也不同,確實需要不同的評價(jia) 體(ti) 係。“但目前‘工科理科化’,感覺是研究生評價(jia) 體(ti) 係妥協的一種結果,研究生人數多,很多是以拿學位找工作為(wei) 目的的,所以需要簡化評價(jia) 體(ti) 係,好讓人畢業(ye) 。”
對此,李家俊也感慨,目前高校對跨學科、跨學院的探索,對如何與(yu) 產(chan) 業(ye) 結合的探索,包括設立未來繼續學院、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好好總結和思考。“這是個(ge) 重大課題。最終應讓各個(ge) 學校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夠讓新工科、讓工程教育改革更好地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適應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對人才培養(yang) 的需要。”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曾經“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評價(jia) 已不能讓學生達到最好的學習(xi) 效果,工程教育也是如此,課程中增加實踐評價(jia) 、過程評價(jia) 或許會(hui) 讓教學活動變得更加高效和科學。
汕頭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包能勝認為(wei) ,新工科模式下的評價(jia) 體(ti) 係構建,首先有一個(ge) 基本的原則,也是由教學提出來的原則,即學習(xi) 效果的評估評價(jia) ,最終要看學生能“拿出什麽(me) 東(dong) 西給我看”,或者說,能拿什麽(me) 東(dong) 西給第三方。
“建一個(ge) 作品集很重要,反思報告也很重要。作品集指的是學生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反思報告反映了學生的思維訓練,所以這是兩(liang) 大重要部分。”他說。
從(cong) 汕頭大學工學院這幾年的實踐來看,包能勝發現,有沒有做過一件作品,對學生來說差異很大。哪怕是簡單的作品,給人的震撼度也遠遠超過隻畫設計圖,“完成一個(ge) 作品很難,涉及方方麵麵”。
學生盡量能夠在實踐中完成作品,這是汕頭大學工學院為(wei) 了培養(yang) 高階能力所需要的學習(xi) 方法和要求。但包能勝也承認,學生會(hui) 犯錯,作品不可能完美,也不能用企業(ye) 的KPI評價(jia) 標準來。在他看來,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實踐的過程本身,注重學習(xi) 過程的體(ti) 驗。
“也就是說,對實踐過程的評價(jia) ,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對結果的評價(jia) 。”包能勝說。
有一次,學校請一名加拿大的老師來上一門課,因為(wei) 學校之前對反思報告要求都不高,在係統裏麵“就是一段話”。這位加拿大教師上了大概兩(liang) 個(ge) 星期的課之後,提供給學校的反思報告就已經有60多頁。
包能勝看完了這份報告,忍不住反思起來,“覺得我們(men) 對教學的態度確實沒那麽(me) 端正”。麵對這種“一段話”和“60多頁”的對比,他感慨,意識到為(wei) 什麽(me) 人家的教學質量相對來說會(hui) 高一些,“確實不太一樣,管理體(ti) 製差異很大”。
是什麽(me) “慣性”阻礙了工程人才的培養(yang)
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工程人才培養(yang) 模式也亟待更新。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高校獨有的問題,放眼全球,全世界的知名高校都在麵向未來對工程人才培養(yang) 探索新的方向。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楊丹介紹,很多海外名校都在把工程和人文教育結合。這些高校探索基於(yu) 工程教育創新人才自主培養(yang) 新思路、新路徑,包括個(ge) 性培養(yang) 、交叉融合、真實場景、開放合作等,著力培養(yang) 需要適應和駕馭未來的素質與(yu) 能力,以及培養(yang) 學生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隨著中國大學的改革,有一陣實際上工程教育在培養(yang) 學生做研究寫(xie) 文章的能力,當然這個(ge) 是需要的,但是僅(jin) 僅(jin) 寫(xie) 文章是不夠的,工程人才的培養(yang) 要著力於(yu) 培養(yang) 能力。經過一些階段的發展,我們(men) 認為(wei) 現在實際上到了一個(ge) 融合的階段,既要培養(yang) 科學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需要培養(yang) 他們(men) 解決(jue) 問題,特別是麵對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楊丹說。
而在安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藺跟榮看來,麵對嚴(yan) 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nei) 社會(hui) 經濟發展任務,社會(hui) 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和複合化特點,但是大學的培養(yang) 模式和評價(jia) 體(ti) 係都無法滿足社會(hui) 需求,比如部分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沿襲學術學位的套路培養(yang) ,以學術學位的標準管理,表現出明顯的“學術化”傾(qing) 向。
同時,藺跟榮表示,部分高校對實習(xi) 不夠重視、實踐教學經費投入較少,部分仿真模擬訓練實驗室的設備較為(wei) 陳舊,跟不上產(chan) 業(ye) 的發展速度,導致實踐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培養(yang) 質量的提升。
藺跟榮指出,另一個(ge) 值得關(guan) 注的話題是,高校的人才培養(yang) 係統運行存在一定的係統慣性,要改變人才培養(yang) 方式,建立麵向社會(hui) 需要和滿足產(chan) 業(ye) 需求的培養(yang) 體(ti) 係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也導致諸如“工科理科化”的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nei) 被解決(jue) 。
東(dong) 莞理工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馬宏偉(wei) 同樣表達了對人才培養(yang) 模式調整速度的憂慮。
“產(chan) 業(ye) 的變化比大學的變化快,那麽(me) 產(chan) 業(ye) 最新技術的一些變化,如何映射到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裏的課程要件要素中來,這需要一個(ge) 很敏捷的對接體(ti) 係,高校的響應速度也是至關(guan) 重要的。”馬宏偉(wei) 說。
作為(wei) 一所貼近產(chan) 業(ye) 一線的高校,馬宏偉(wei) 介紹,學校正在“敏捷對接體(ti) 係”方麵下功夫。“我們(men) 要和一線龍頭企業(ye) 的技術開發團隊組織成雙師雙能型的教師團隊,來共同做這件事情。”
不僅(jin) 如此,馬宏偉(wei) 坦言,作為(wei) 一個(ge) 身在工科40年的“老人”,自己仍有不滿意的地方。“我覺得我們(men) 一直沒有找到工程素質培養(yang) 的精神所在。所以我們(men) 的探索是把今年招的新一批工程碩士的培養(yang) 方案全部認真更新。他們(men) 一拿到初步錄取通知書(shu) ,暑假就進校報到,暑假之後就要跟著老師和團隊一起進到企業(ye) ,通過實踐確定自己的研究選題。”
“深入產(chan) 業(ye) ,這樣的課題才是一線的真問題。” 馬宏偉(wei) 說。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學生均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張渺 見習(xi) 記者 楊潔 實習(xi) 生 張筱帆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