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研大廈 地基越發牢固(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發布時間:2023-05-15 16:44:00來源: 人民日報

  入選學校“基礎研究特區”項目時,複旦大學芯片與(yu) 係統前沿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劉春森隻有29歲,當時他就獲得數百萬(wan) 元的科研經費支持。現在,他帶領11人團隊,在芯片基礎研究領域開展相關(guan) 研究。

  在複旦大學逸夫科技樓,劉春森回顧這段經曆時說:“我們(men) 青年科研人員能夠坐穩‘冷板凳’,得益於(yu) 上海設立的‘基礎研究特區’。”

  基礎研究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ye) 大廈才能建得高。2021年,上海市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營造鼓勵潛心研究、長期攻關(guan) 的科研環境,支持青年科研人才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升上海基礎研究能級,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基礎研究特區”,“特”在哪裏?

  “特”在資助力度和周期。

  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說,上海依托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等6家機構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市政府每年向每家“特區”投入1000萬(wan) 至2000萬(wan) 元,持續5年,試點單位以不少於(yu) 1∶1的經費比例共同投入。目前,已立項單個(ge) 項目專(zhuan) 項經費在100萬(wan) 至1000萬(wan) 元不等。

  “前沿基礎研究耗時長、風險高。時間短、資金少,肯定難出成果。”複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嚴(yan) 大鵬說:“‘特區’設立後,資金難題得到解決(jue) ,我們(men) 就少了許多顧慮,坐穩‘冷板凳’、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更足了。”

  “特”在為(wei) 科研鬆綁放權。

  基礎研究領域,沒有特別清晰的路徑。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聶明說,越是有重大突破意義(yi) 的創新,失敗的可能性往往越高,“從(cong) 既往的經驗看,一些科研項目限製條件多。因為(wei) 害怕失敗,科研人員的‘膽子’也會(hui) 變小。”

  為(wei) 科研人員創造一個(ge) 包容試錯、允許失敗的科研環境,上海鼓勵“基礎研究特區”大膽探索合適的科研管理和成果評價(jia) 製度。各試點單位可以根據自己的優(you) 勢學科和專(zhuan) 業(ye) ,自由選題、自行選人、自主使用經費。

  各試點單位也加快建立以質量、績效、能力為(wei) 導向的項目管理和評價(jia) 體(ti) 係。複旦大學在項目申報、過程管理及結題考核等環節,不簡單以科研成敗為(wei) 導向,賦予項目負責人充分的科研路線自主權。同濟大學改革考核評價(jia) 機製,在項目執行期間,根據入選人員類型,取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硬性指標束縛少了,科研人員顧慮少了,更為(wei) 發散、更具前瞻性的科研項目就多了。當前,複旦大學的37個(ge) 項目重點聚焦基礎數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環境氣候、信息智能等研究領域。華東(dong) 理工大學舉(ju) 全校之力,支持第一批9項麵向碳中和的化學、材料、計算機、數學、物理等學科方向的自由探索和顛覆性創新。

  “特”在對人才團隊的支持。

  基礎研究,關(guan) 鍵在人。如何遴選一批敢啃“硬骨頭”、敢闖“無人區”的青年優(you) 秀科研人才,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多支持?

  在科技評價(jia) 方麵,各試點單位注重“人的創新潛力”,通過邀請全國範圍的頂尖科學家參與(yu) 評審,讓一批具有一定基礎研究積累、具有高成長性的優(you) 秀青年負責人脫穎而出。以複旦大學為(wei) 例,其“特區”計劃實施第一年,17個(ge) 入選項目負責人的平均年齡僅(jin) 37歲。

  為(wei) 支持這些科研團隊紮實開展基礎研究,試點單位提供的相關(guan) 配套支持也很充足。中科院上海分院組建超級導師團,實施項目專(zhuan) 員製;華東(dong) 師範大學依托全國領域內(nei) 專(zhuan) 家,結合校內(nei)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方向開展多輪遴選,並對非共識項目單獨加以考慮,采取“階梯式”彈性資助支持;華東(dong) 理工大學設立領軍(jun) 企業(ye) 聯合支持的“揭榜掛帥”基礎研究項目,對項目負責人開設博導綠色通道,減少職稱職級晉升壓力……

  “基礎研究特區”試點實施兩(liang) 年來,得到了高校、科研機構和科研團隊的普遍認可。上海市科委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上海將進一步在‘特’字上下功夫,下氣力打造體(ti) 係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平台,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湧現。”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