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提升國產大豆產業競爭力

發布時間:2023-05-22 11:29:00來源: 經濟日報

  擴種增產(chan) 大豆是國家提高大豆消費自給率的長期戰略部署。讓大豆多產(chan) 出,還要賣得好,要從(cong) 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的全鏈條發力,提升國產(chan) 大豆產(chan) 業(ye) 鏈競爭(zheng) 力。

  近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召開全國大豆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工作推進會(hui) ,提出要打造100個(ge) 大豆單產(chan) 提升整建製推進縣,確保大豆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三年行動開好局起好步。推動大豆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旨在解決(jue) 豐(feng) 產(chan) 問題,更要解決(jue) 好豐(feng) 收問題,才能穩定好大豆種植,實現產(chan) 業(ye) 良性發展。

  今年是啟動實施大豆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行動的第一年,穩定大豆種植成為(wei) 大豆主產(chan) 區的重點工作。2022年秋季大豆上市以來,由於(yu) 受大豆擴種增產(chan) 、下遊消費偏弱、大豆品質下降及疫情等因素影響,大豆市場收購價(jia) 高開低走,農(nong) 民賣糧賠錢,惜售心理嚴(yan) 重。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開始推動大豆政策性收儲(chu) 。但有不少種植戶反映,政策性收儲(chu) 規模較小,故囤積大豆仍在觀望市場行情。

  對於(yu) 種植戶而言,種植大豆收益低,玉米收益高且穩定,更加偏向種植玉米。不過,擴種增產(chan) 大豆是國家提高大豆消費自給率的長期戰略部署。解決(jue) 農(nong) 民種植大豆的後顧之憂,就要讓大豆多產(chan) 出,還要賣得好。要從(cong) 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的全鏈條發力,提升國產(chan) 大豆產(chan) 業(ye) 鏈競爭(zheng) 力。

  強化大豆新品種選育。從(cong) 大豆單產(chan) 水平看,我國大豆平均畝(mu) 產(chan) 與(yu) 大豆主產(chan) 國美國、巴西還有較大差距,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大豆品種選育上,要進一步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攻克大豆育種“卡脖子”技術問題,尤其應加快生物技術在育種上的應用,進一步加快培育養(yang) 分高效利用、高產(chan) 高油高蛋白、耐密多抗宜機收的大豆新品種。在種植環節,要強化良田、良種、良法、良機的集約配套,提升大豆大麵積單產(chan) 水平。

  發展大豆精深加工。從(cong) 產(chan) 業(ye) 發展整體(ti) 水平來看,我國大豆加工龍頭企業(ye) 偏少,大豆加工企業(ye) 依然麵臨(lin) “小、散、亂(luan) ”問題,主要生產(chan) 豆油、飼料用豆粕等初加工產(chan) 品,科技水平低、產(chan) 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做強大豆產(chan) 業(ye) 鏈是國產(chan) 大豆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下遊需求量提升才能帶動上遊種植。通過大力發展大豆精深加工,開發附加值高的日化、保健品,增強大豆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從(cong) 而帶動整個(ge) 大豆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提升,讓豆農(nong) 更多分享產(chan) 業(ye) 增值收益,提高種植大豆積極性,實現擴豆增產(chan) 。

  加強大豆品牌建設。當前,消費者對國產(chan) 大豆的認知度還偏低,國產(chan) 大豆差異化發展道路需要品牌化戰略支撐。以大豆主產(chan) 區黑龍江為(wei) 例,其寒地黑土、綠色有機及非轉基因品牌價(jia) 值尚未在市場上充分顯現,大豆原糧及工業(ye) 產(chan) 品沒有明顯的價(jia) 格優(you) 勢,缺乏與(yu) 進口大豆差異化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導致農(nong) 民和企業(ye) 效益不高。要推動國產(chan) 大豆產(chan) 業(ye) 發展,強化品牌建設,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尤其應加強對國產(chan) 非轉基因大豆種植的保護。同時,以國產(chan) 大豆為(wei) 原料,發揮產(chan) 地資源優(you) 勢,發展大豆產(chan) 業(ye) 集群,突出特色打造國產(chan) 大豆知名品牌,促進國產(chan) 大豆消費,更好支撐上遊種植、加工,實現國產(chan) 大豆全產(chan) 業(ye) 鏈良性發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吳 浩)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