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 發揮人口的能動作用
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是確保社會(hui) 穩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不僅(jin) 是教育部門的任務,更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責任,要推動形成高校、政府、企業(ye) 、家庭等多方聯動的促就業(ye) 生態,以青年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為(wei) 社會(hui) 經濟發展注入青春動力。
_______________
人口發展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大事。日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自2018年3月以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已召開12次會(hui) 議,這是首次將人口問題列入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會(hui) 議研究議題。
人口發展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密不可分
人口是經濟活動的主體(ti) ,又是經濟發展最基礎的變量。國務院在《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中提出,增強勞動力有效供給,注重人口與(yu) 經濟良性互動,綜合應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和結構老化趨勢,全麵提升勞動力質量,挖掘勞動力供給潛能,加強與(yu) 就業(ye) 政策和勞動力市場建設的有機銜接,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有效人力資本支撐。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進一步對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人口發展新常態作出分析研判,明確提出要“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穩定勞動參與(yu) 率,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高頻率提及“就業(ye) ”,指出“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就業(ye) 是最基本的民生。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健全就業(ye) 促進機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是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關(guan) 鍵,讓每個(ge) 人在適配的勞動崗位上創造出最大的個(ge) 人價(jia) 值,最大限度發揮人口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能動作用,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素質優(you) 良、總量充裕、結構優(you) 化、分布合理的現代人力資源支撐。
應當從(cong) “量”和“質”兩(liang) 個(ge) 方麵認識高質量充分就業(ye) 的內(nei) 涵。就業(ye) 數量問題是我國當前就業(ye) 政策以及相關(guan) 評價(jia) 體(ti) 係更多關(guan) 注的方麵,比如對城鎮登記失業(ye) 率、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城鎮新增就業(ye) 數量、高校就業(ye) 率等都有具體(ti) 的考察或具體(ti) 調整目標,僅(jin) 從(cong) 數據上看,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ye) 生預計達到1158萬(wan) 人,同比增加82萬(wan) 人,實現充分就業(ye) 麵臨(lin) 著巨大壓力。從(cong) 近幾年的實踐來看,就業(ye) 總量壓力雖然突出,但是就業(ye) 大局較為(wei) 穩定,更為(wei) 突出的是就業(ye) 的結構性矛盾問題,具體(ti) 表現在勞動者的技能儲(chu) 備與(yu) 市場需求不匹配、勞動者主觀就業(ye) 願望與(yu) 實際情況不匹配等,招工難和就業(ye) 難並存的情況長期存在。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強調就業(ye) 的“規模”和“質量”協同發展,更高水平、深層次地推進人力資源改革需要體(ti) 係化的重塑,要認識、理解、把握好幾對關(guan) 係。
一是要充分認識就業(ye) 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關(guan) 係,堅持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以高質量充分就業(ye) 為(wei) 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撐。經濟增長穩,就業(ye) 才能穩,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歸根到底依靠的是經濟社會(hui) 的高質量發展。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握好就業(ye) 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宏觀政策中的優(you) 先地位,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千方百計創造、挖掘和激活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增強就業(ye) 的適配性、穩定性,最大限度釋放人口紅利和人才紅利,形成高質量發展與(yu) 就業(ye) 擴容提質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二是要充分認識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與(yu) 整體(ti) 就業(ye) 大局的關(guan) 係,全力以赴做好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建立健全全社會(hui) 聯動推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體(ti) 製機製。“穩就業(ye) ”在“六穩”中居首位,穩就業(ye) 的關(guan) 鍵就是穩住大學生就業(ye) 。從(cong) 數量上看,高校畢業(ye) 生是最龐大的就業(ye) 群體(ti) ;從(cong) 質量上看,大學生文化素質高,是人力資源的寶貴財富;從(cong) 結果來看,大學生的背後牽動著千家萬(wan) 戶的期望和安寧。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是確保社會(hui) 穩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近期,教育部實施2023屆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百日衝(chong) 刺”行動,幫助更多高校畢業(ye) 生落實就業(ye) 去向。也要認識到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不僅(jin) 是教育部門的任務,更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責任,要推動形成高校、政府、企業(ye) 、家庭等多方聯動的促就業(ye) 生態,以青年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為(wei) 社會(hui) 經濟發展注入青春動力。
三是要科學把握就業(ye) 與(yu) 教育的關(guan) 係,全麵提升人口素質,加強人才培養(yang) 與(yu) 就業(ye) 的有效銜接。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當前,社會(hui) 發展方式不斷向著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提升的方向轉變,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wei) 黨(dang) 和國家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需求導向,深化教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精準對接國家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宏觀上及時進行專(zhuan) 業(ye) 設置和培養(yang) 方案的調整,以減少“學用不對口”“專(zhuan) 業(ye) 不對口”等現象。在培養(yang) 方式上,要積極推動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將大學生生涯教育的端口前移,以社會(hui) 需求為(wei) 導向培養(yang) 學生核心能力素質,切實提升教育與(yu) 勞動力市場的適配性。
四是要靈活協調就業(ye) 政策與(yu) 其他經濟社會(hui) 發展政策之間的關(guan) 係,加快釋放新業(ye) 態就業(ye) 的巨大潛力,拓寬青年就業(ye) 新渠道。當前,新業(ye) 態增長迅速,成為(wei) 當前以及未來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靈活自由、興(xing) 趣驅動的就業(ye) 方式也成為(wei) 當下越來越多青年的選擇。適應新發展模式的有關(guan) 政策支持,如畢業(ye) 生自主創業(ye) 支持政策、社會(hui) 保險製度、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監管機製等,需要不斷優(you) 化完善。同時,激發新就業(ye) 態就業(ye) 活力還需要更多社保補貼、稅收優(you) 惠、技能培訓等政策扶持,降低新業(ye) 態就業(ye) 風險,進一步發揮新業(ye) 態對就業(ye) 擴容提質的積極作用。
五是要深刻理解就業(ye) 與(yu) 人的可持續發展的關(guan) 係,加快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引導青年將國家需要與(yu) 個(ge) 人發展緊密結合。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hui) 。人的自身發展需要通過勤奮勞動來實現,隻有將教育和生產(chan) 勞動結合起來,才能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新技術的不斷進步、產(chan) 業(ye) 的不斷迭代對勞動者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僅(jin) 依靠學校教育獲得的知識技能遠遠無法滿足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要做實做強繼續教育,注重培育終身學習(xi) 能力、創新能力,培養(yang) 一批靈活適應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的創新型高素質勞動者。高質量就業(ye) 是勞動者將個(ge) 人所學與(yu) 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需要鏈接起來的重要途徑,要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擇業(ye) 觀、人生觀,鼓勵青年到基層、西部地區就業(ye) ,同時要不斷健全兼顧個(ge) 體(ti) 權益和社會(hui) 利益的保障激勵體(ti) 係,讓更多年輕人將個(ge) 人職業(ye) 理想融入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中去,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廣闊天地中大有作為(wei) 。
【作者係浙江大學共青團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係2023年度浙江省“青年優(you) 先發展的理論闡釋與(yu) 現實路徑研究——基於(yu) 浙江省建設青年發展型省份的實踐探索”研究課題(ZQ2023014)、2022年度“‘青年優(you) 先發展’的理論創新與(yu) 實踐研究”研究課題(22dykt03)的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