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兩個結合”內在必然的雙重維度
實踐性和人民性決(jue) 定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就必須要同這個(ge) 國家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必須要與(yu) 這個(ge) 國家的人民所習(xi) 慣和接受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唯有如此,新創造的理論才是科學管用的理論,也唯有如此,新創造的理論才算真正意義(yi) 上開放發展的理論。
_______________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隻有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yi) 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兩(liang) 個(ge) 結合”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立足中國實際勇於(yu) 理論探索和創新而提出的重要論斷,揭示了馬克思主義(yi) 永葆生機活力的基因密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時,曾將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論特征概括為(wei) 四個(ge) 方麵,即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開放的理論。其中,實踐性和人民性決(jue) 定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就必須要同這個(ge) 國家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必須要與(yu) 這個(ge) 國家的人民所習(xi) 慣和接受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唯有如此,新創造的理論才是科學管用的理論,也唯有如此,新創造的理論才算真正意義(yi) 上開放發展的理論。
在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hui) 議上的講話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談到這次主題教育總要求的“重實踐”要求時指出,“就是要自覺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用以改造客觀世界、推動事業(ye) 發展,用以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積極識變應變求變,解決(jue) 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黨(dang) 的建設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問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在談到這次主題教育的根本任務的“踐行宗旨為(wei) 民造福”目標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廣大黨(dang) 員、幹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wei) 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覺問計於(yu) 民、問需於(yu) 民,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通過做大‘蛋糕’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著力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zhong) 心坎上,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實踐性、人民性的雙重維度去理解“兩(liang) 個(ge) 結合”內(nei) 在邏輯,對於(yu) 科學把握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譜寫(xie)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yi) 。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yi) 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區別於(yu) 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
馬克思在《關(guan) 於(yu) 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全部社會(hui) 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恩格斯也多次指出,他們(men) 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對他們(men) 理論中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wei) 轉移”。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之所以能夠完成從(cong) 理論到實踐、從(cong) 一國到多國的華麗(li) 蝶變,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yi) 的繼任者們(men) 始終腳踏實地,始終紮根實踐沃土,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用鮮活的理論指導實踐,又在火熱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凝練出更加鮮活的理論,如此反複,不斷循環,確保了馬克思主義(yi) 不竭的創造活力和蓬勃生機。
毛澤東(dong)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內(nei) 較早強調將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領導人。1938年,毛澤東(dong) 在黨(dang) 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hui) 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重要命題,強調“使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具體(ti) 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wei) 全黨(dang) 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jue) 的問題”。1941年,毛澤東(dong) 在《改造我們(men) 的學習(xi) 》中精辟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ti) 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麵目為(wei) 之一新。”我們(men) 黨(dang) 正是在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僅(jin) 找到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正確道路,讓中華民族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巨大變化,而且創造了毛澤東(dong) 思想、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等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新形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
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麽(me) 樣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什麽(me) 樣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等重大時代課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提出一係列原創性新理念新觀點新戰略,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men) 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jue) 中國的問題,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緊密聯係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生的曆史性變革,緊密聯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的新實際,緊密聯係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重大變化,自覺運用理論指導實踐,使各方麵工作更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從(cong) 而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本質屬性,唯物史觀秉持“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這一根本立場
馬克思認為(wei) “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建立在每個(ge) 人的自由發展基礎上”,他終其一生都在為(wei) 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而奮鬥。馬克思主義(yi) 植根於(yu) 人民群眾(zhong) ,揭示了依靠人民推動社會(hui) 前進的人類曆史規律,因而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巨大影響力。由於(yu)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具有強大的人民性,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必然是為(wei) 全世界人民所理解、所接受、所喜愛、所認同的理論。由此而來的是,每個(ge) 國家和民族獨特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關(guan) 鍵,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心靈契合的重要基點。
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其一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都是中國人民用雙手創造出來的,都是人民群眾(zhong) 在生產(chan) 生活中演繹而來的,成為(wei) 維係和團結中華兒(er) 女的精神血脈,其中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和道德觀,同馬克思主義(yi) 價(jia) 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譬如,《尚書(shu) ·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盡心下》的“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管子·牧民》的“政之所興(xing) 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都蘊涵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民本思想,和馬克思主義(yi) 唯物史觀的人民性是相通的。
100多年來,我們(men) 黨(dang) 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自覺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在賦予馬克思主義(yi) 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同時,把中華民族的價(jia) 值共識、精神追求、政治智慧、曆史經驗內(nei) 化於(yu)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讓馬克思主義(yi) 始終保持著蓬勃生機與(yu) 旺盛活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用杜甫詩歌“安得廣廈千萬(wan) 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以表明貧困人口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有了溫暖的新家的巨大變化和喜悅之情;引用“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hui) 有時”概括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與(yu) 此同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各個(ge) 場合,闡釋當代中國的“世界觀”“發展觀”“義(yi) 利觀”,描繪了中國與(yu) 世界各國休戚與(yu) 共、夢想相通的新圖景,提出了一係列“中國方略”,詮釋了中華民族“協和萬(wan) 邦”的文化底蘊,展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包容並蓄、兼具天下的東(dong) 方之美和廣闊視野。
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men) 必須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著力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zhong) 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jia) 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使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深深紮根,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王永華係雲(yun) 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博導,黨(dang) 史黨(dang) 建研究所所長,雲(yun) 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康琴係雲(yun) 南師範大學黨(dang) 史黨(dang) 建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