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李祖村“琴聲”悠揚

發布時間:2023-05-24 14:3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 魏其濛 孫慶玲

  日頭漸漸偏西,空氣中慢慢褪去了一天的燥熱,絲(si) 絲(si) 縷縷的琴弦音很快在李祖村的小廣場上空中悠揚飄蕩,61歲的李期銀總會(hui) 撥弄著一把二胡或是三弦,心無旁騖地。慢慢地,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村民加入了,周邊的燈光漸漸亮了起來,歡迎著南來北往的遊客。

  周末的李祖村多是這樣度過午後的。這座位於(yu) 浙江義(yi) 烏(wu) 的小村莊曾經被稱為(wei) “水牛角村”,曾是座“看不到發展希望的窮村莊”,村口的小水塘記錄著一代代青壯年離去的故事。後來,李祖村以“國際文化創客村”聞名,成了周邊村莊爭(zheng) 相學習(xi) 的對象,甚至被稱為(wei) 浙江“千萬(wan) 工程”建設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共富樣板。

  改變起初源於(yu) 一項工程。

  2003年6月,在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的倡導和主持下,以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wei) 重點,浙江在全省啟動“千萬(wan) 工程”,開啟了以改善農(nong) 村生態環境、提高農(nong) 民生活質量為(wei) 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

  當時的目標是,花5年時間,從(cong) 全省4萬(wan) 個(ge) 村莊中選擇1萬(wan) 個(ge) 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麵整治,把其中1000個(ge) 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麵小康示範村。

  後來,“千萬(wan) 工程”的內(nei) 涵逐漸深化,在這過程中,李祖村搭上了“時代快車”。

  直至現在,村裏的老人依舊說不清是什麽(me) 改變了李祖,似乎一下子,村裏就熱鬧了起來,不時有陌生麵孔進村停留、用餐。起初,問及進村的原因,南來北往的人多數答一聲“路過”。

  事實上,更詳細的原因記錄在義(yi) 烏(wu) 的一份政策規劃中。2017年,義(yi) 烏(wu) 市委、市政府不斷深化實施“千萬(wan) 工程”,以國企投資開發、股份合作等形式,打造以德勝古韻、望道信仰、畫裏南江等10條美麗(li) 鄉(xiang) 村精品線為(wei) 基礎的交通道路工程,帶動偏遠村、沿線村共同發展。經過曆時4年的開發建設,在義(yi) 烏(wu) 全市範圍內(nei) 形成了總長超280公裏的精品大環線。

  一座座原本散落在各處的村莊因這條線串聯了起來,李祖村是其中之一。“要想富先修路”的故事在李祖村有最生動的實踐,至少李期銀是被這條路吸引過來的。

  他是梨膏製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這門手藝傳(chuan) 到他手上已經是第七代了,他的祖輩曾在李祖村生活,後來舉(ju) 族搬到了金華市浦江縣,2017年,李期銀回來了。

  “當時李祖正在招商,找到我,回村看了幾次,我們(men) 就有了決(jue) 定”。5月23日,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16年3月,他剛回村考察時,李祖村仍是個(ge) 破敗的小村莊,“到處是危舊房,村裏的路,也是坑坑窪窪,一到雨天更是泥濘不堪”。

  但政府已經著手整治,他看重的是李祖村的未來——浦江到義(yi) 烏(wu) 新打通了一條隧道,兩(liang) 地的距離一下子縮短到了車程10分鍾左右,再加上李祖村離機場、高速公路出口都很近,來往便利。

  連李祖的村民起初都不太確信他的決(jue) 定,有人直言,“腦子進水了,這種地方會(hui) 有生意?”,但是現在,李期銀慶幸自己的選擇。他回村開了家“李氏梨膏糖”,剛開業(ye) 第一個(ge) 月,營業(ye) 額就超過了14萬(wan) 元,如今,這家店一年的流水超百萬(wan) 元,他還帶動村民栽種梨樹致富。

  李祖村早已大變了模樣,沿著素色的石板路漫步在李祖村,入眼皆是白牆黛瓦、飛簷翹壁,一名遊客對此的感受是,韻味十足,“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空間”。

  李祖村黨(dang) 支部委員、監委會(hui) 主任方豪雨介紹,這些年依托美麗(li) 鄉(xiang) 村精品線,李祖村不斷改善村內(nei) 外基礎配套設施,吸引越來越多人來李祖村創業(ye) ,村裏的目標很一致——讓年輕人回來,讓年輕人在村裏有生意可做。

  為(wei) 此,村裏改變了靠山吃山的生產(chan) 方式,探索利用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致富,還邀請了專(zhuan) 業(ye) 運營團隊來引育農(nong) 創客群體(ti) ,並以此吸引更多廣大青年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就是要讓大家向往鄉(xiang) 村的生活”。

  鮑麗(li) 萍的選擇真是出於(yu) “向往”。她原本在義(yi) 烏(wu) 市區的繁華地帶經營一家服裝店,“賣的是棉麻素衣”。經營多年的店麵突然移址,還開到了農(nong) 村,她承認確實是一個(ge) 很大的“坎兒(er) ”,要考慮客流,也擔心老客會(hui) 不會(hui) 過來。

  但是“看到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小庭院,不少店主人養(yang) 花、守店,日日清歡”,她確信這是自己向往的生活。

  美麗(li) 田園給了她不少驚喜。鮑麗(li) 萍說,“一家開在農(nong) 村裏的服裝店”吸引了不少遊客,很多客人之前沒接觸過這類衣服,路過都會(hui) 進來看看;老客也願意來,在市區時他們(men) 總抱怨停車難的問題,在李祖村卻不用擔心,挑選衣服後,他們(men) 還能在村子裏走走看看,來一場“鄉(xiang) 村遊”。有時遇到新鮮蔬菜,鮑麗(li) 萍就會(hui) 從(cong) 村民手裏買(mai) 些菜,順帶送些給顧客。顧客歡喜,村民也高興(xing) 。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新客變成了老客,老客處成了朋友。

  她閑暇時就會(hui) 擺弄花草,也會(hui) 在直播平台上做幾場直播;根據每個(ge) 季節不同的特點,她會(hui) 用不同的色彩重新粉刷牆麵;冬天氣溫低了,招上三五好友,在店裏圍爐煮茶……鮑麗(li) 萍覺得,人生的每個(ge) 階段都要畫上不同的顏色。而現在,她在給李祖村上色,李祖村也在給她的人生添彩。

  截至2022年底,李祖村農(nong) 創客隊伍累計帶動消費500萬(wan) 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500元,推動村集體(ti) 經營收入突破100萬(wan) 元。

  每到周末,李期銀就會(hui) 和村民們(men) 一起在小廣場上拉琴彈唱。小廣場就在他店鋪的門前,原來村裏規劃在這片空地上再造一座小院以供出租,李期銀覺得村裏缺少讓村民們(men) 休閑娛樂(le) 的地方,不如造座小廣場,村裏采納了他的建議。

  鮑麗(li) 萍是廣場上的常客,她總會(hui) 拉上好友聽上幾曲演奏,有時琴音哀婉,似哭傷(shang) 了的喉嚨;有時又澎湃如潮,銳音直刺江天。起承轉合間,人來人往。在李祖村,這些年,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意,對於(yu) 未來,村裏也仍在探索“未來鄉(xiang) 村”的建設之路。

  但有一點,已經再清楚不過,鮑麗(li) 萍覺得李祖村這條路走對了。說話間,她手指著門外的牆畫,牆麵上寫(xie) 著“李祖慢時光,安放熱愛與(yu) 理想”。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