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能化碼頭 寧波舟山港有了“智慧大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張均斌 魏其濛
坐在遠控橋吊操作室內(nei) 的屏幕前,握著手柄,就可以通過麵前的6個(ge) 顯示屏、19個(ge) 攝影頭及其背後搭載的“智慧大腦”,操控4公裏外的橋吊,將一個(ge) 個(ge) 從(cong) 全球各地而來的集裝箱從(cong) 船上裝卸至卡車。
“就像在玩抓娃娃機一樣。”這是90後吳起飛以前想象不到的。他在2010年入職浙江省寧波舟山港集團梅山港區,做過3年龍門吊司機、5年橋吊司機,如今是該港區梅東(dong) 集裝箱碼頭的一名橋吊司機導師。
在梅山港區,平均每天約有2.8萬(wan) 個(ge) 集裝箱在這裏卸載,用一名工作人員的話來說,“每天卸載的集裝箱一列排開,都可以從(cong) 碼頭排到杭州”。作為(wei) 碼頭生產(chan) 作業(ye) 中最重要的一環,橋吊司機的工作效率直接關(guan) 係著整個(ge) 碼頭的運轉效率。他們(men) 被稱為(wei) 港口的“最前線的戰士”,負責將集裝箱從(cong) 入港的船上裝卸至集裝箱卡車,由卡車運至堆場後通過龍門吊放至港區的指定區域,之後它們(men) 將由此被發往全國各地。
以前,橋吊司機需要在碼頭現場作業(ye) 區40多米高的地方工作——坐在約4平方米的操作室,低頭、彎腰,透過腳下透明的玻璃,尋找位於(yu) 下方40多米處的集裝箱上的鎖孔,而鎖孔隻有火柴盒般大小,這一環節又被稱為(wei) “高空穿針引線”,之後再通過吊索將集裝箱從(cong) 船上轉移至卡車上。“隻要有船需要,就不能停止作業(ye) 。”吳起飛告訴記者,橋吊司機通常要在高空連續作業(ye) 4個(ge) 小時,經過輪班休息後再繼續作業(ye) 4小時,“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逼仄,通常一名橋吊司機的職業(ye) 年齡就到35歲左右”。
自2016年開始,他們(men) 的操作室逐步轉移到了寬敞明亮的辦公室,橋吊司機可進行遠程操控。“不僅(jin) 工作環境好了,工作強度降低,能讓我們(men) 節省很多時間,而且作業(ye) 精確度也有很大提升。”吳起飛說,通過包括4個(ge) 顯示屏、19個(ge) 攝影頭在內(nei) 的智慧化操作係統,司機的作業(ye) 精度可控製在兩(liang) 厘米左右,而“之前每個(ge) 司機的操作精度不同,有的箱子甚至距離標準位置有0.5米”。
這樣的智能化改變不僅(jin) 出現在橋吊作業(ye) 中。在龍門吊作業(ye) 中,司機也可坐在辦公室進行遠程操作,以前一人隻能操作一台機器,現在則可以同時操作3台;在集裝箱卡車運輸環節,已經有不少可自動駕駛的無人卡車“上崗”;在港區的生產(chan) 指揮端,通過一塊搭載了“智慧大腦”的屏幕,港區的生產(chan) 運營全貌便可“盡收眼底”,實現效率的監測分析和配置預控……
這些改變均得益於(yu) 梅山港區進行的智能化碼頭建設。據了解,該港區是寧波舟山港推進數字化改革、建設智慧港口、打造世界一流強港的示範引擎之一,正致力於(yu) 建設全域智能化集裝箱碼頭。
“圍繞智能化碼頭,我們(men) 以集裝箱、大宗散貨‘兩(liang) 大貨種’為(wei) 主攻方向,積極打造傳(chuan) 統碼頭向智能化碼頭轉型升級的‘寧波舟山港’模式。同時,我們(men) 通過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在多個(ge) 方麵有了領跑的實力。”寧波舟山港集團技術與(yu) 信息部高級主管顏明東(dong) 舉(ju) 例介紹,該集團自主研發的“單體(ti) ‘超千萬(wan) 級’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管理係統”打破了國外係統在該領域的壟斷,同時積極推進“5G+北鬥”新基建規模化集成,在國內(nei) 港口首個(ge) 實現5G遠控龍門吊批量應用等。
據了解,寧波舟山港是全球首個(ge) 年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yi) 噸的大港,也是世界集裝箱運輸發展最快的港口之一, 300多條集裝箱航線連接著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ge) 港口,勾勒出港通天下的航運貿易網。顏明東(dong) 說,集團通過加快港口轉型升級,使智慧化在生產(chan) 作業(ye) 、物流供應鏈、客戶服務等環節得到廣泛的應用,提升了港口的生產(chan) 、經營、管理、決(jue) 策的效率和服務水平,智慧港口建設在集團快速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