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傳承·創新——新疆非遺中的青春之力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5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wei) 《記錄·傳(chuan) 承·創新——新疆非遺中的青春之力》的報道。
鋪著紅毯的榻榻米上,嗩呐曲調高昂,納格拉鼓點清脆,演奏者隨著節拍搖擺身姿,“80後”王江江和他的非遺記錄團隊神情專(zhuan) 注地記錄每一個(ge) 音符和畫麵;弓箭博物館射箭場上,“90後”趙虎熟練搭弓、瞄準、放箭,箭羽脫弦而出正中靶心,而他手中弓箭正是自己的非遺作品;新疆博物館文創部辦公室裏,“80後”關(guan) 懿與(yu) 崔洋翻動手中的文物資料,思考著、討論著,努力為(wei) 二十四節氣的非遺創意海報敲定創作方向……
當年輕麵孔遇上古老傳(chuan) 統,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記錄、學習(xi) 傳(chuan) 承以及再創作,就擦出了不一樣的花火。飽經歲月沉澱的非遺,經青年人之手,逐漸走向輕盈靈動,不再被束之高閣,而成為(wei) 流行於(yu) 當代生活的時尚。
“我想把木卡姆藝術留住”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由各民族優(you) 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集歌、舞、樂(le) 於(yu) 一體(ti) ,2005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獨特的唱詞曲調及表演形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其保護傳(chuan) 承中,王江江就是其中一位。
王江江,38歲,曾就讀於(yu) 西安音樂(le) 學院,後到意大利留學,主修歌劇表演和作曲。2009年在回國采風途中,他觀看了紀錄片《世界遺產(chan) 在中國》,被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吸引,決(jue) 定要去新疆。
“第一次聽就被這種慷慨激揚的音樂(le) 震撼到了,音樂(le) 的多變、表演者內(nei) 心的激情與(yu) 歡愉,讓我著迷。”
2010年7月,帶著對木卡姆藝術的好奇和對新疆的憧憬,王江江以誌願者身份來到新疆若羌縣。他以音樂(le) 為(wei) 引,結識了很多維吾爾族朋友,一起創作演出、談天說地。也是在這裏,他基本掌握了維吾爾語,為(wei) 日後深入了解木卡姆藝術奠定了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江江逐漸發現,關(guan) 於(yu) 木卡姆藝術的影像記錄大都是群像,幾乎沒有個(ge) 體(ti) 故事。“木卡姆藝術沒有音符樂(le) 譜,屬於(yu) ‘口傳(chuan) 心授、人在樂(le) 在’,鮮有人能唱出它的所有選段,因此,我想通過影像、圖片和聲音把它‘留住’。”
2010年,自治區人大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yu) 木卡姆藝術搶救、保護、研究等活動。
2017年,王江江憑借多年積累,帶著設備來到莎車縣,開始對傳(chuan) 承人個(ge) 體(ti) 做數字化資料記錄,半年時間完成了對318位民間傳(chuan) 承人的記錄工作,“當時隻有一名大學生跟我一起,現在我們(men) 已經有了自己的記錄團隊,還創建了工作室。”
2020年,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支持下,王江江與(yu) 團隊開始對木卡姆藝術進行更為(wei) 細致深入的再記錄,目前已記錄完成十二木卡姆12部、吐魯番木卡姆12部、哈密木卡姆12部、刀郎木卡姆9部和傳(chuan) 承人口述人物誌77部。
循著木卡姆的聲音,王江江和團隊足跡遍布天山南北300多個(ge) 村鎮。通過走訪記錄,目前已基本形成木卡姆藝術的“簡曆”,涵蓋群體(ti) 及個(ge) 人影像、圖片、聲音以及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傳(chuan) 記等。
“除了木卡姆藝術,我們(men) 還會(hui) 記錄新疆非遺中其他音樂(le) 舞蹈形式。”王江江及團隊已記錄整理了2000多名非遺傳(chuan) 承人的資料,涉及“新疆曲子”“維吾爾族賽乃姆”“哈薩克族阿依特斯”“花兒(er) (新疆花兒(er) )”“蒙古族長調民歌”等。
王江江認為(wei) ,記錄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能為(wei) 原創音樂(le) 人提供更多靈感,也能為(wei) 後人研究和傳(chuan) 播文化藝術提供資料。
“希望將來有更多人體(ti) 驗弓箭技藝”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素有“中國箭鄉(xiang) ”美譽,2008年錫伯族弓箭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19年,27歲的錫伯族小夥(huo) 趙虎回到家鄉(xiang) ,接手父親(qin) 趙玉書(shu) 的技藝,成為(wei) 弓箭製作的手藝人。
“選擇做弓箭是因為(wei) 自己喜歡,而且我爸有這個(ge) 手藝,自己學起來有優(you) 勢,如果不做也是一種浪費嘛。”趙虎笑著說。
趙虎想把父親(qin) 的技藝變成自己的本事,但這個(ge) 過程並不容易。錫伯族傳(chuan) 統弓箭外形看起來簡單,但製作工序卻很複雜,從(cong) 選材、切割、打磨、膠合,再到定型、上漆、測試,一把好弓的“誕生”,需要用到幾十種專(zhuan) 業(ye) 工具,對十多種材料進行純手工打造,數十個(ge) 環節下來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和時間。
“以眼為(wei) 尺,以手為(wei) 度,傳(chuan) 統技藝靠的就是匠人的經驗和手藝,沒有捷徑,就是不斷嚐試,不斷失敗,一點點積累。”因為(wei) 熱愛,趙虎麵對各種材料、各種工藝難題,十分有耐心,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天。
製作一把傳(chuan) 統弓需要多長時間?“過去受天氣、材料、製弓器具影響,製作一把弓至少需一年時間,現在器械和工具先進多了,原材料加工幾乎不受時間限製,極大縮短了製作周期。”
經過幾年磨煉,趙虎的手藝日趨嫻熟,能夠熟練製作玻片弓(工藝品)、層壓木弓及獨立設計弓袋,他還為(wei) 自己設計的“八旗弓袋”申請了專(zhuan) 利。“但即使到現在,有時候我做三把弓才能成功一把。如果玻璃鋼帶夾壓木製弓身進了空氣,那麽(me) 一拉弓這兩(liang) 類材料就會(hui) 分離,相當於(yu) 失敗了,無法通過測試環節。”
2021年初,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位於(yu) 錫伯古城內(nei) 的察縣弓箭博物館經立項後交由趙虎管理。他和團隊成員除了擔任博物館講解員、管理小型射箭場,還在博物館內(nei) 成立了手工製作傳(chuan) 統弓的工作室,針對中小學生開辦製弓非遺研學課堂。
“一堂製弓非遺研學課45分鍾左右,小朋友可以在我們(men) 的指導下組裝拚接半成品,製作一把完整的弓,完成後可以去訓練場試射。”趙虎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體(ti) 驗這項非遺技藝,他本人也在申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州級錫伯族弓箭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近年來,察縣為(wei) 加強非遺保護教育,會(hui) 對個(ge) 人從(cong) 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進行資助,鼓勵傳(chuan) 承人成立非遺工作坊、開展傳(chuan) 習(xi) 活動。“縣政府在博物館為(wei) 趙虎的工作室提供場地,讓他來製作、表演、展示弓箭,讓遊客充分體(ti) 驗錫伯族文化。”縣文聯副主席高俊濤說。
“這大概就是每個(ge) 中國人的浪漫吧”
搭上文創、直播“快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網絡上頻頻“出圈”。2023年第六屆金燈獎現場,由新疆兩(liang) 家文創團隊合作的二十四節氣係列文物海報獲“新媒體(ti) 營銷獎”,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二十四節氣經中國青年之手,被注入新的生機。
受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啟發,新疆博物館與(yu) 鯨生萬(wan) 物創作團隊將“二十四節氣”與(yu) 館藏文物結合設計了係列海報,一經發布便在網絡上迅速“出圈”,朋友圈節氣打卡也有了新意。
鯨生萬(wan) 物創作團隊的30名成員來自全國各地,平均年齡28歲。新疆博物館文創團隊12人,幾乎都是“90後”。秉持著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一群年輕人聚集在一起,翻閱大量資料,在曆史中尋求非遺文創靈感。
“傳(chuan) 統文化再創作不是毫無事實根據的創作,很多時候是跟博物館工作人員一起再學習(xi) 的過程,是艱難的。”鯨生萬(wan) 物創始人崔洋介紹,團隊在海報設計之初也遇到很多瓶頸,古今有別,挖掘文物與(yu) 節氣關(guan) 聯需要一點點抽絲(si) 剝繭,“每當無解時,大家就會(hui) 泡在博物館裏對著文物沉思。”
二十四節氣海報選用傳(chuan) 統中國色彩進行繪製,每一張上麵都有與(yu) 之相關(guan) 聯的文物以及時令動植物,“當然還有設計師的小心思,比如隱藏的小仙女,寓意東(dong) 方智慧之美。”崔洋說。
新疆博物館文創部負責人關(guan) 懿說:“我們(men) 主要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做好文物解讀工作,盡可能尋找和推薦與(yu) 節氣關(guan) 聯度高的文物,去還原當時人們(men) 生活中關(guan) 於(yu) 時間的記憶,這大概就是每個(ge) 中國人的浪漫吧。”
近年來,新疆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累計投入非遺保護補助資金超4.35億(yi) 元。目前,新疆已建成120個(ge) 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基地、6個(ge)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傳(chuan) 承中心和10個(ge) 其他類型非遺傳(chuan) 承中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