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雲:思考成熟後,會寫不“躺平”的都市年輕人
中新社吉隆坡5月31日電 題:劉震雲(yun) :思考成熟後,會(hui) 寫(xie) 不“躺平”的都市年輕人
中新社記者 陳悅
帶著以自己故鄉(xiang) 河南延津為(wei) 背景的長篇小說《一日三秋》,中國作家劉震雲(yun) 來到馬來西亞(ya) 吉隆坡國際書(shu) 展,並於(yu) 29日和馬來西亞(ya) 作家許通元對談。
劉震雲(yun) 的訪談,是第40屆馬來西亞(ya) 吉隆坡國際書(shu) 展中國主賓國活動之一。此次是中國首次在東(dong) 盟國家國際書(shu) 展上舉(ju) 辦主賓國活動。
在異國他鄉(xiang) 的吉隆坡,劉震雲(yun) 還遇到了自己的“老鄉(xiang) ”——幾位來自河南封丘的讀者。劉震雲(yun) 向其中一位“老鄉(xiang) ”承諾:未來,等到思考成熟了,自己會(hui) 寫(xie) 一部以大都市為(wei) 背景的長篇小說。
在很多讀者的印象中,劉震雲(yun) 的小說離不開河南,離不開“有黃沙也有鹽堿”的故鄉(xiang) 延津。從(cong) 早年的《塔鋪》到《一句頂一萬(wan) 句》,再到最新的《一日三秋》,雖然風格有所演變,但躍然於(yu) 紙上的都是延津這座小城中普通民眾(zhong) 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劉震雲(yun) 自己也說,對一個(ge) 作家而言,從(cong) 故鄉(xiang) 落筆是因為(wei) “所有作家一開始都會(hui) 寫(xie) 自己熟悉的生活”。
其實在劉震雲(yun) 創作早期,他筆下也曾有過《一地雞毛》《單位》,塑造了生活在大城市中的青年——“小林”。
在書(shu) 展上和讀者的對話中,劉震雲(yun) 說,現在很多人形容中國“90後”“00後”年輕人“躺平”,但自己並不這麽(me) 看,“沒有人是躺平的,躺平了怎麽(me) 生活呢?”劉震雲(yun) 眼中一個(ge) 不“躺平”的例子就是“外賣小哥”。“這是唯一一個(ge) 跑著上班的職業(ye) ”,“他們(men) 在拚了命奔跑工作”。
“作家要關(guan) 注民族的曆史、當前和未來。”在和許通元的對談中,劉震雲(yun) 說,一方麵作家要關(guan) 注生活,一方麵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藝術穿透力,“缺一不可”。
思想和思考,是當天對談中,劉震雲(yun) 反複提及的兩(liang) 個(ge) 詞。
近年來,劉震雲(yun) 的作品成為(wei) 影視改編的熱門。對談中言及於(yu) 此,劉震雲(yun) 笑著說,“因為(wei) 我寫(xie) 得好”。他表示,小說的觀賞方式和影視是不同的:小說的閱讀形式如兩(liang) 人在燈下談心,可以展現深刻的內(nei) 容;電影是“許多人一起看”,“這決(jue) 定了它必然是大眾(zhong) 的藝術”。
劉震雲(yun) 還說,在世界各地,自己被問到最多的是“你為(wei) 什麽(me) 那麽(me) 幽默”。劉震雲(yun) 認為(wei) ,幽默的第一層級是語言的幽默,再往上則依次是細節的幽默、情節的幽默、故事結構上的幽默,最高便是“道理上的幽默”。語言的幽默在翻譯時可能會(hui) 受到限製,但“道理上的幽默”可以衝(chong) 破國家、民族的局限性。
對馬來西亞(ya) 華人讀者而言,劉震雲(yun) 的作品沒有語言上的隔閡感。書(shu) 展期間,無論走到哪裏,劉震雲(yun) 都能收獲很多當地讀者的熱情。身為(wei) 北京國際圖書(shu) 博覽會(hui) 閱讀推廣形象大使的劉震雲(yun) 也特意邀請馬來西亞(ya) 讀者今年6月到北京國際圖書(shu) 博覽會(hui) ,繼續文學的對話。
一位馬來西亞(ya) 年輕讀者對中新社記者說,對當地年輕一代華人而言,中國大都市生活也許更具親(qin) 和力,很期待劉震雲(yun) 思考成熟之後以大都市為(wei) 背景的新作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