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四個自信”教育融入青少年生活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要求教育工作者把青少年培養(yang) 成為(wei) 擁有“四個(ge) 自信”的孩子。總書(shu) 記的指示既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根本遵循,也是對當代青少年的殷切期望。擁有“四個(ge) 自信”,有利於(yu) 當代青少年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展,將個(ge) 人成長目標與(yu) 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製度、中國文化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也有利於(yu) 家長教師更好地結合中國的曆史與(yu) 現實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引領,帶領青少年自信地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培養(yang) 擁有“四個(ge) 自信”的青少年,是指青少年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製度、中國文化持有理性的積極的認知,在認知的基礎上達到認同。教育學認為(wei) ,從(cong) 認知到認同,再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達到知情意行四者合一,從(cong) 而堅定“四個(ge) 自信”,這是一個(ge) 完整的教育過程。自信不是憑空喊來的,也不是無緣無故產(chan) 生的。培養(yang) 擁有“四個(ge) 自信”的青少年,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在青少年心中樹立“四個(ge) 自信”的理念,需要克服認同上浮而不入、行動上形而不落的困境。
自信首先來源於(yu) 客觀理性的認知。認知是自信生成的第一步,是“四個(ge) 自信”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客觀準確的認知不可能真正樹立自信。要客觀準確就要感性認知與(yu) 理性認知相統一,既看到優(you) 點又看到不足,這樣才不會(hui) 因優(you) 點而盲目追隨,因缺點而一葉障目。在感性認知基礎上要引導青少年思考,從(cong) 表象看到本質,使青少年形成理性的認知,實現感性認知與(yu) 理性認知的和諧統一。
其次,自信還要在認知基礎上形成認同。即不僅(jin) 要“知道”還要認可和悅納,將認知升華為(wei) 積極評價(jia) 和美好情感,形成情感認同,使認同入眼入腦入心。比如,青少年了解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後,教師和家長要注意引導青少年從(cong) 各種文化產(chan) 品中形成熱愛之情,對比西方社會(hui) 製度後要引導青少年對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產(chan) 生自豪感。
第三,要信念堅定不動搖還要有意誌力。在情感認同的基礎上加以引導,通過討論、辯論、思考、研學等引導產(chan) 生價(jia) 值認同,對中國的道路、理論、製度、文化產(chan) 生穩定的價(jia) 值判斷與(yu) 態度,使青少年遇到困難挫折時能做到堅守不放棄。例如,當網上出現一些負麵言論時,當社會(hui) 發展和預期相比存在某些差距時,穩定的價(jia) 值判斷會(hui) 激發青少年奮鬥和努力,不會(hui) 使青少年喪(sang) 失信心。這是一個(ge) 將認同內(nei) 化於(yu) 心的過程,這份堅守需要在思考和實踐中不斷錘煉而成。
第四,堅定“四個(ge) 自信”的最終目標要外化於(yu) 行,要把信心轉化為(wei) 行動。實踐是不可缺少的環節,青少年既要在學中做也要在做中學,在不斷踐行中把“四個(ge) 自信”轉化成行為(wei) 自覺,這樣才能養(yang) 成良好習(xi) 慣,真正成長為(wei) 具有“四個(ge) 自信”的時代新人。
當代青少年將成長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先鋒力量和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jun) 。培育青少年具有堅定的“四個(ge) 自信”,要結合青少年的成長規律和特點進行。當代青少年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men) 自我意識和個(ge) 性都很強,對世界充滿好奇,願意接受新事物,但也反感束縛討厭訓誡;他們(men) 喜歡自主探索,學習(xi) 能力強,對社會(hui) 變化和科技發展感知敏銳,但是鑒別力和自我調控能力較弱,易受到多元網絡文化衝(chong) 擊。
培養(yang) 擁有“四個(ge) 自信”的孩子,要用大思政課的思維,不僅(jin) 在課堂上講“四個(ge) 自信”,更要在社會(hui) 生活中講“四個(ge) 自信”,要把“四個(ge) 自信”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融入青少年教育的全過程,在社會(hui) 大學校培養(yang) 網絡一代的堅定信念。要實現線上與(yu) 線下、校內(nei) 與(yu) 校外、課上與(yu) 課下有效聯動機製,在大思政協調育人的格局下樹立青少年的“四個(ge) 自信”。還要拓展教育內(nei) 容、拓寬教育渠道,提升思想引領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要用貼近青少年興(xing) 趣的內(nei) 容去影響青少年。還要結合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認知規律對青少年進行宣傳(chuan) 和教育,使宏大主題更生活化、形象化,更有利於(yu) 理論聯係實際,實現知、情、意、行四個(ge) 維度完美整合。
認知上,要從(cong) 青少年生活中尋找幫助他們(men) 了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製度、中國文化的教育資源。如家裏購買(mai) 的大件生活用品、家鄉(xiang) 建設的一些變化、影視作品中的感人形象、短視頻、專(zhuan) 題片裏的祖國大好風光、網絡上的熱點話題等,都可以成為(wei) 教育資源。例如,ChatGPT的研發及應用後,該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這些教育資源來源於(yu) 青少年生活,更便於(yu) 他們(men) 感知和理解,也更便於(yu) 我們(men) 用這些資源去引導青少年的認知。成年人要“看得見”身邊的曆史資源、紅色資源以及網絡上的數字文化資源,有把“四個(ge) 自信”教育融入青少年生活的教育意識。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引導青少年多看多聽多問多思。
情感上,要善於(yu) 引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情感體(ti) 驗、涵養(yang) 美好的道德情感。紮根於(yu) 生活的教育更柔軟更有親(qin) 和力,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導青少年形成積極自信的情感。例如,一日三餐中感受到的是幸福生活還是對勞動的厭煩?山村旅行中感受的是河山秀美還是對環境的嫌棄?家長教師尤其要注重引導青少年將個(ge) 人化情感上升為(wei) 社會(hui) 化情感,如愛國、自豪、信任等。同時,還要善用青少年喜歡的學習(xi) 方式和文化形式,如劇本娛樂(le) 、短視頻、科幻小說、影視劇、歌曲、動漫等,加以引導,激發青少年的興(xing) 趣和好奇心。
意誌上,要特別重視在日常生活裏培養(yang) 青少年有誌氣。意誌力支配行為(wei) ,決(jue) 心、信念、克服困難、不怕挫折都來自意誌力。家長教師要做青少年成長的“築夢人”,鼓勵他們(men) 將理想、誌向、夢想與(yu) 祖國的發展進步結合起來,從(cong) 小有誌氣、有骨氣、有底氣。有誌氣才能意誌堅定,有誌氣才能有骨氣、有擔當。青少年時期思維快速發展,批判意識較強,教育者還要敢碰真問題,對青少年的思想困惑,要認真解答而不是避重就輕。真正了解了、想通了,遇到困難才能百折不撓。
行動上,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為(wei) 青少年提供更多行動機會(hui) ,鼓勵他們(men) 多體(ti) 驗和實踐,在踐行中練就真本領,在行動中養(yang) 成良好習(xi) 慣,增強“四個(ge) 自信”,把“四個(ge) 自信”轉化為(wei) 行動自覺。行為(wei) 是衡量堅定性的重要標誌,家長教師要善於(yu) 通過好行為(wei) 的疊加培養(yang) 青少年養(yang) 成良好習(xi) 慣,使“四個(ge) 自信”堅定地紮根在青少年心靈中,轉化為(wei) 現實生活中的良好行為(wei) 。
涵養(yang) 自信要從(cong) 青少年時期開始,要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隨風潛入夜”,用青少年喜聞樂(le) 見的方式“潤物細無聲”,讓“四個(ge) 自信”成為(wei) 新時代青少年的“紅色基因”。
(作者為(wei)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係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重大課題“新時代少年兒(er) 童政治引領機理與(yu) 方法研究”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規劃重點課題“習(xi) 近平關(guan) 於(yu) 少年兒(er) 童與(yu) 少先隊重要論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