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道路上 如何提高人口整體素質
【專(zhuan) 家訪談】
編者按: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麵提升人口素質既是現代化的重要內(nei) 容,又是現代化建設最基本、最重要的支撐。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人口發展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ti) 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深入把握“著力提高人口整體(ti) 素質”要求?本版聚焦這一議題,邀請專(zhuan) 家答疑釋惑。
訪談嘉賓: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 都陽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hui) 發展研究所社會(hui) 治理室主任、研究員 李璐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宋健
觀現狀:我國人口素質不斷提升
記者:全麵提升人口素質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人口素質包括哪些方麵,我國人口素質現狀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對人口素質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李璐: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推動14億(yi) 多人口整體(ti) 邁進現代化社會(hui) ,需要人口高質量發展、人口素質高水平支撐。人口素質包括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2035年我國將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ti) 育強國、健康中國,相應地,需要鑄煉出國民教育素質躍升、身心素質過硬、道德素養(yang) 提高的強國風範。
進入新時代,我國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一是教育現代化發展跨入世界中上行列。我國已建成當代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ti) 係,高等教育實現普及化,人口整體(ti) 科學文化素質和勞動力受教育素質持續提高。二是主要健康指標居於(yu) 中高收入國家前列。新冠疫情後全球健康差距拉大,部分國家主要健康指標出現下降,我國主要健康指標則呈繼續改善趨勢,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2歲,未來在國民基礎健康水平上的優(you) 勢地位有望持續鞏固。三是國民道德文化素養(yang) 穩步提升。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和中國夢深入人心,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自覺性不斷提升,科學文化素養(yang) 持續提高,國民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ang) 、法治意識和誠信意識不斷增強。
宋健:一般情況下,人口素質主要通過健康和教育兩(liang) 個(ge) 維度的指標進行衡量。
健康方麵,可概括為(wei) “活得長”且“活得好”。我國人口在總體(ti) 上平均預期壽命和平均健康預期壽命不斷延長,65歲及以上老年人和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也有更長的平均餘(yu) 壽、更好的身心狀態。我國的嬰兒(er) 死亡率和兒(er) 童死亡率指標遠低於(yu) 世界平均水平,與(yu) 發達國家相關(guan) 指標的距離進一步拉近。
教育方麵,主要表現為(wei) 義(yi) 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e) 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人口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
比較來看,我國在健康和教育兩(liang) 方麵的人口素質已領先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但與(yu) 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在我國不同區域和人群之間,也尚存不平衡現象。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不斷提升人口素質,滿足信息時代和高科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既要繼續提升人群普遍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又要努力縮小地區、人群間健康和教育水平的差異。
都陽:人口素質的提升以人的全麵發展為(wei) 基礎,也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素質迅速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是衡量一個(ge) 國家整體(ti) 人口素質最常使用也最重要的指標,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1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9.91年,與(yu) 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人口素質的提升疊加巨大的人口規模,增加了我國的發展優(you) 勢。
重質量:“人口紅利”變“人才紅利”
記者:會(hui) 議強調,要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穩定勞動參與(yu) 率,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怎樣更好地開發利用人力資源,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李璐: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勞動力總量、就業(ye) 人口規模及人力資本存量仍將保持足夠規模,在世界主要經濟體(ti) 中占據優(you) 勢。會(hui) 議提出“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目的是加快塑造素質優(you) 良、總量充裕、結構優(you) 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推動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為(wei)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wei) 此,應做好幾項工作:
實現高素質勞動力與(yu) 高質量充分就業(ye) 動態均衡。為(wei) 支撐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動勞動力總量持續穩定、結構質量不斷提升、區域分布日趨合理、重點群體(ti) 強化保障、社會(hui) 環境持續支撐,實現勞動力要素與(yu) 就業(ye) 動態匹配、適度均衡。
針對不同群體(ti) ,穩定和提高勞動參與(yu) 率。在全球勞動參與(yu) 率均有所下滑的形勢下,通過強化技能培訓、優(you) 化就業(ye) 環境、加大社會(hui) 保障等,有針對性地穩定和提高製造業(ye) 等重點行業(ye) 、高校畢業(ye) 生和農(nong) 民工等重點群體(ti) 的勞動參與(yu) 率。
完善大齡勞動者、老年人力資源的權益保障製度。尊重勞動者就業(ye) 意願。加強大齡勞動者技能培訓,開發更適合大齡勞動者的崗位,降低勞動者職業(ye) 病、慢性病發生率,保障勞動者權益。踐行積極老齡觀,為(wei) 有意願的老年人提供公益慈善、基層治理等機會(hui) ,發揮老年人力資源的正效應。
都陽:激勵更多人參與(yu) 社會(hui) 經濟活動,提升勞動參與(yu) 率,是有效利用人力資源的前提。這就需要抓住導致勞動參與(yu) 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和關(guan) 鍵群體(ti) ,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分析表明,女性勞動參與(yu) 率下降、與(yu) 男性勞動參與(yu) 的差距持續擴大是總體(ti) 人力資源利用程度不足的主要表現。對此,要加強生育養(yang) 育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建設,打擊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歧視行為(wei) ,為(wei) 女性參與(yu) 勞動力市場創造條件。此外,還需深化勞動力市場製度改革,統籌協調養(yang) 老保險製度改革,加強對各個(ge) 年齡段勞動者參與(yu) 經濟活動的激勵。
義(yi) 務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形成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條件,當下的關(guan) 鍵,是將人才紅利更好地釋放出來。隻有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堅持就業(ye) 優(you) 先發展戰略,切實降低青年失業(ye) 率,讓青年群體(ti) 充分參與(yu) 到經濟活動中,才能收獲更大的人才紅利。
宋健: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至少涉及以下內(nei) 容。
滿足各類就業(ye) 需求。要著力解決(jue) 人群就業(ye) 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比如,大學生就業(ye) 難、就業(ye) 慢、學曆貶值等現象依然存在,部分老年人的再就業(ye) 需求難以滿足。為(wei) 此,需要完善就業(ye) 相關(guan) 製度,在機製體(ti) 製上創造條件,突破就業(ye) 障礙,穩定勞動參與(yu) 率。
保障女性就業(ye) 權益。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yu) 率雖高於(yu) 世界平均水平,但近年來有下降趨勢,且降幅相較於(yu) 男性明顯偏大。同時,在崗位招聘、職位晉升、職育平衡等方麵還存在不利於(yu) 女性就業(ye) 和人才發展的製度或觀念。為(wei) 此,需進一步優(you) 化就業(ye) 環境、完善就業(ye) 製度,讓女性擁有同等的就業(ye) 權益。
當下,需把握人口尚處於(yu) 和緩負增長階段的關(guan) 鍵機遇期,改革創新就業(ye) 機製,多渠道開拓人才成長路徑,破除勞動力流動的機製體(ti) 製障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cong)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向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轉變,從(cong) 依靠體(ti) 力型勞動向依靠技能型勞動轉變,從(cong) 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
抓重點:走好“統籌路” 下好“一盤棋”
記者:全麵提高人口素質,涉及教育、科技、醫療等多個(ge) 維度,是一項複雜的係統性工程。應該如何全麵統籌、重點發力?
都陽:全麵提高人口素質需要在全生命周期實現人的全麵發展,不僅(jin) 涉及領域眾(zhong) 多,而且時間跨度較長。在生育養(yang) 育服務、教育與(yu) 健康、就業(ye) 與(yu) 培訓等與(yu) 人口素質緊密聯係的領域,都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政策體(ti) 係。
當前,要從(cong) 頂層設計入手,加強各個(ge) 領域的統籌協調。從(cong) 人的生命周期看,各個(ge) 階段的政策雖然各有側(ce) 重,但相互之間的銜接也非常重要。例如,國民教育體(ti) 係是人力資本積累最重要的部門,但如果忽視人力資本積累政策與(yu) 勞動力市場政策之間的關(guan) 聯,就容易造成人才培養(yang) 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脫節的現象,致使失業(ye) 人數增加,對經濟發展有一定影響。因此,隻有統籌協調好各個(ge) 領域的政策,才能發揮1+1>2的效能。
宋健:人口是一個(ge) 複雜係統,數量、結構和素質三大要素在人口係統內(nei) 相輔相成。以往我國經濟增長更多依靠人口數量和結構要素,通過把握住人口轉變過程中的機會(hui) 窗口,創造了人口紅利。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今後應對標“穩數量、優(you) 結構、提素質”三項任務,以全麵提升人口素質為(wei) 重點,從(cong) 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整合各部門資源,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在生育養(yang) 育方麵,應通過加強優(you) 生優(you) 育和3歲以下嬰幼兒(er) 照護服務,從(cong) 源頭上提升人口素質。
在教育培訓方麵,應大力發展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培養(yang) 源源不斷的建設力量。
李璐:全麵提高人口素質,應堅持係統觀念,在教育、健康、文化等各項工作中,體(ti) 現服務全年齡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時空場景的發展理念。
強化教育科技人才培養(yang) ,完善終身教育體(ti) 係。保持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整體(ti) 規模穩中有升,加快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yang) ,擴大理工科重點專(zhuan) 業(ye) 研究生招收規模。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老年教育等,滿足不同群體(ti) 多樣化學習(xi) 需求。
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增強主動健康意識。完善健康促進政策,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基層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能力。推進優(you) 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ti) 係建設,加快實施重點人群健康服務補短板工程,推進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構建防治結合、中西醫結合、醫康養(yang) 結合的特色健康服務體(ti) 係。
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促進心理精神健康。加強身心素質教育,推動社會(hui) 文明素養(yang) 持續提升。提高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水平,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滿足感和充盈感。
看本質:人口素質與(yu) 生活品質緊密相連
記者:如何把提高人口素質同提升生活品質緊密結合,是走好現代化之路的必答題。您認為(wei) 需把握哪些關(guan) 鍵點?
宋健: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厘清人口增長與(yu) 經濟增長、生育支持與(yu) 家庭發展、需求滿足與(yu) 服務提供等多對關(guan) 係的主次和輕重。
人口發展具有規律性,應以均衡為(wei) 主線,尊重人口發展規律,兼顧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能動作用。
生育與(yu) 婚姻家庭製度密切相關(guan) ,家庭製度是保障人類繁衍的基本製度安排,是人類曆史上反複嚐試、最終形成的生育的核心製度。應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家庭文化優(you) 良傳(chuan) 統,將婚嫁、生育、養(yang) 育、教育一體(ti) 考慮,提高家庭發展能力,促進家庭和諧幸福。
要充分理解現代化過程中個(ge) 體(ti) 發展的必然趨勢,尊重和滿足育齡人群多樣化個(ge) 性化生育需求,通過把握需求、改善供給提高服務質量,切實解決(jue) 家庭後顧之憂,釋放生育潛能,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都陽:人的全麵發展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環節,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人口高質量發展體(ti) 現了人口素質提升與(yu) 生活品質提升的緊密結合。例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以每個(ge) 人更高的生活品質為(wei) 基礎,是社會(hui) 發展文明進步的重要體(ti) 現。
生活提質既包括物質的豐(feng) 裕,也包括精神的豐(feng) 富,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相統一的現代化。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素質提升與(yu) 生活提質也是相統一的。
李璐: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使全體(ti) 人民更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yi) 。為(wei) 此,應持續完善公共服務體(ti) 係,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生活服務,加快完善以“一老一小”為(wei) 重點的人口服務體(ti) 係。
著力加強更有助於(yu) 家庭整體(ti) 發展的社會(hui) 政策,在稅收優(you) 惠、社會(hui) 服務、假期政策、住房保障等領域更多地向家庭整體(ti) 傾(qing) 斜。
強調家庭對健康養(yang) 老的重要作用,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yang) 康養(yang) 相結合的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推動養(yang) 老事業(ye) 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
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ti) 係,加大優(you) 質托育服務供給,創新托幼一體(ti) 化模式,顯著減輕家庭生育養(yang) 育教育負擔。
(本報記者 李曉)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李曉、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豐(feng) 瑤、張川惠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