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司法”守護生態大省
因不履行外來物種阻截防控職責,雲(yun) 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某鎮人民政府被縣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這是6月5日雲(yun) 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2022年度環境資源保護典型案例之一,也是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10件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典型案例之一。
據通報,2021年12月,麵對外來有害物種紅火蟻的入侵,該鎮人民政府對龍陵縣人民檢察院發出的檢察建議卻回複稱:暫未發現紅火蟻。縣人民檢察院的調查顯示,當地的綠化區域紅火蟻蟻巢分布數量增多,紅火蟻侵害進一步蔓延。縣檢察院決(jue) 定對該鎮政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龍陵縣人民法院判決(jue) 責令該鎮政府履行對紅火蟻的阻截防控工作職責。判決(jue) 生效後,該鎮政府通過全麵摸排、消殺誘殺等措施,防止了轄區內(nei) 紅火蟻繁殖蔓延。
保山地處高黎貢山南麓,是青藏高原向雲(yun) 貴高原的過渡地帶,擁有豐(feng) 富的森林資源和多樣的生物種群。高原生態環境獨特而脆弱,抗幹擾和自我修複能力不強。
“雲(yun) 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省份,必須要用最嚴(yan) 格的製度、最嚴(yan) 密的法治守護好雲(yun) 南的藍天白雲(yun) 、綠水青山、良田沃土。”雲(yun) 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院長向凱說。
2018年以來,雲(yun) 南全省法院審結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38250件,其中有23個(ge) 案例及裁判文書(shu) 在全國獲獎。向凱指出,這與(yu) 雲(yun) 南法院審判組織體(ti) 係持續完善、環境資源專(zhuan) 門化審判邁上新台階分不開。
2021年9月成立的昆明環境資源法庭是全國第三家、西南地區首家集中管轄全省中院環資案件的法庭。目前,雲(yun) 南省形成了以雲(yun) 南高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昆明環境資源法庭、38家基層法院為(wei) 主的環資案件審判組織體(ti) 係。同時,雲(yun) 南省法院探索構建了以流域、森林、濕地等生態功能區為(wei) 單位的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製度,實行環境資源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審理模式,打破了地方保護,統一了裁判尺度。
此外,全省法院還通過“補植複綠”“增殖放流”“護林護鳥”等修複方式,探索建立“恢複性司法實踐+社會(hui) 化綜合治理”的審判執行機製,如“環境公益修複基金賬戶”“林長製+森林法官”“公益訴訟生態修複基地”等。
2019年1月1日,《雲(yun) 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施行,這一經過近8年討論和修改的條例,是我國第一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地方性法規,開創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先河。
2021年5月,在世界環境司法大會(hui) 上,雲(yun) 南法院審結的中國首例涉瀕危野生動植物預防性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即備受關(guan) 注的“綠孔雀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wei) 世界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十大典型案例。這一“預防性”環境公益訴訟審判,保護了綠孔雀、陳氏蘇鐵瀕危物種及其賴以生存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完整生態空間,為(wei) 可能麵臨(lin) 滅絕的物種提供了司法保護。
通過一係列司法實踐,環境資源專(zhuan) 門化審判在雲(yun) 南一些地方形成了更加具體(ti) 的工作機製。
2022年3月,全國首家“人象和諧法律服務點”在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亞(ya) 洲象繁育中心駐地掛牌成立,這一工作平台“保護人也保護大象”。
2021年,雲(yun) 南亞(ya) 洲象“短鼻家族”北上南歸引起全世界的關(guan) 注。這個(ge) 大家族的快樂(le) 旅行也給沿線居民房屋、農(nong) 田、生產(chan) 設施造成了破壞。
普洱市思茅區是亞(ya) 洲象遷徙的重要通道和主要棲息地之一。六順鎮炮掌山村委會(hui) 的村民庹文兵和劉繼東(dong) 家種植的玉米、稻穀等遭到了大象的破壞。
“人象和諧法律服務點”成立不久後,思茅區人民法院梳理出了400餘(yu) 戶受損戶,兌(dui) 現了近100萬(wan) 元的保險補償(chang) 款。庹文兵和劉繼東(dong) 分別獲得了3600元、1200元不等的賠償(chang) 。
“按照以往的定損流程、賠付標準、理賠撥款周期,老百姓拿到補償(chang) 款要等很久。”思茅區人民法院一位法官說,“人象和諧法律服務點”成立後,思茅區人民法院會(hui) 同當地檢察院、司法局、林草局、保險公司和六順鎮黨(dang) 委政府,形成合力,將亞(ya) 洲象保護司法服務工作關(guan) 口前移,把人象衝(chong) 突造成的糾紛盡量化解在前端。
如今,綠孔雀法律保護巡回審判點、中國犀鳥穀生態保護法律服務點、珠江源環境審判庭、普達措國家公園法庭、黑頸鶴保護工作站、景邁山古茶林法律服務點等具有雲(yun) 南生物多樣性特色的司法平台已應運而生。
“綠水青山離不開司法護航。”向凱說,“環境資源審判專(zhuan) 門化讓全省各地法院融入基層治理體(ti) 係,為(wei) 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司法保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