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清波映照中國治水之道——中國生態文明實踐觀察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記者薑婷婷 田晨旭 胡文嘉 程雲(yun) 傑)從(cong) 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實現全線通水、華北地區多個(ge) 水係數十年來首次貫通入海、長江黃河幹流全線均達Ⅱ類水質,到素有“水質監測員”之稱的桃花水母重現多地水域……中國的治水實踐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成就。
在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流域生態環境研究所主管李壘看來,無論是大尺度的流域生態修複保護,還是小微生境的功能提升,都從(cong) 不同維度展現中國水利事業(ye) 正在發生的曆史性變革。
中國進入新時代以來,秉持“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書(shu) 寫(xie) 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答卷。
加強頂層設計 擦亮文明底色
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水旱災害多發頻發,是世界上水情最複雜、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繁重的國家之一。河湖治理的不斷優(you) 化,離不開觀念創新與(yu) 機製保障。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首次把“美麗(li) 中國”作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wei) 目標。
2017年,中共十九大通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章程(修正案)》,再次強調“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2018年,生態文明正式寫(xie) 入憲法,實現了黨(dang) 的主張、國家意誌、人民意願的高度統一。
2017年6月,河長製被寫(xie) 入水汙染防治法。今天,中國有各級河湖長120餘(yu) 萬(wan) 人,每條河流、每個(ge) 湖泊都有人守護。
今年4月實施的黃河保護法、與(yu) 此前頒布的長江保護法,為(wei) 中華民族的兩(liang) 條母親(qin) 河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保護,成為(wei) 全麵推進國家“江河戰略”法治化的標誌性舉(ju) 措。
為(wei) 用好水資源,中國著力健全節水製度政策,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抑製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北京市水務局河長製工作處副處長張鬆說,越來越多的河湖煥發出新的生機。近年來北京有80多眼泉水複湧,2021年五大河流26年來首次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北京平原地區地下水位連續6年累計回升9.79米。
今年4月,京杭大運河再次全線通水。“京杭大運河的貫通不僅(jin) 有生態意義(yi) ,也有文明的意義(yi)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萬(wan) 金紅說,大運河在曆史上是一條功能性極強的河流,既是物資流通的渠道,也是文化傳(chuan) 遞的通道,更是構建生物多樣性的一個(ge) 重要載體(ti) 。
減少汙染排放 守護河湖健康
雖然已時隔半年,但北京市水文總站化驗室主任郭偉(wei) 仍掩不住在懷柔水庫發現桃花水母時的興(xing) 奮之情。“這是桃花水母在北京消失20多年後再次出現,非常難得。”
據郭偉(wei) 介紹,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水質檢測員”,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適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潔淨無害。
近些年,桃花水母的美麗(li) 身影頻現於(yu) 海南五指山、遼寧大連、四川成都等多個(ge) 城市,成為(wei) 各地水質躍升的力證。
作為(wei) 改善水質最直接的措施之一,減少汙染排放一直是中國治理水環境的重要抓手。中國實施長江入河排汙口整治行動方案,長江、渤海排汙口溯源任務完成9成以上,推動解決(jue) 2萬(wan) 多個(ge) 汙水直排、亂(luan) 排問題,完成黃河中上遊及汾河流域6省30地市入河排汙口排查。
2022年,黃河幹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長江幹流連續三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同比分別降低3.7%、5.5%。黃河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太湖連續14年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和不發生大麵積水質黑臭目標,黑河東(dong) 居延海實現連續18年不幹涸。
中國水環境治理還在持續推進深化中。今年,將完成800條農(nong) 村黑臭水體(ti) 整治。預計到2025年,農(nong) 村較大麵積黑臭水體(ti) 也將基本消除。
回憶20年前的北京,李壘說,那時不少河流都有汙染和斷流問題,到夏天還有嚴(yan) 重的富營養(yang) 化問題。“現在斷流的河少了,水生態環境的改善肉眼可見。”
乘坐科技快車 釋放生態紅利
隨著水質日漸向好,中國的治水工作逐步從(cong) 治汙為(wei) 主走向生態治理,小微生境的改造更是為(wei) 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創造了更多可能。
在北京,很難消納的河道淤泥被製作成了內(nei) 部中空的“魚巢磚”,鋪設在河床上。水下監測設備觀察到,晚上不少魚會(hui) 鑽到磚裏休憩。
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城市水生態環境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蕾說:“這種探索解決(jue) 了河道淤泥的資源化利用問題,也為(wei) 城市河道裏的魚提供了躲藏的場所。”
生物多樣性是水生態監測的一個(ge) 重要指標。北京專(zhuan) 門發布了水生動植物調查技術規範,包括浮遊植物、浮遊動物、魚、鳥類、底棲動物等10類生物。
據北京市水文總站水生態監測評價(jia) 科科長劉波介紹,以往,鳥類觀測主要依靠“人工蹲守”,費時費力且過於(yu) 依賴專(zhuan) 家經驗,觀測效果還會(hui) 受到天氣、光線等自然條件製約。“這促使我們(men) 萌生了把‘人臉識別’應用於(yu) ‘鳥臉識別’的想法。”他說。
今年,北京市水務係統“河湖鳥類人工智能識別監測裝備”新設12處站點。沙河水庫監測站在“開工”首日便識別50多種鳥類。去年,官廳水庫還成功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影像。
水生態監測技術日臻完善隻是中國大力建設智慧水務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中國廣泛使用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技術,助力水生態保護,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
中國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保障了全球近20%的人口用水,創造了全球18%以上的經濟總量。2022年,中國萬(wan) 元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用水量、萬(wan) 元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15年降低了33.4%和50.3%。
“從(cong) ‘盼溫飽’到‘盼環保’,從(cong) ‘求生存’到‘求生態’,人民群眾(zhong) 對優(you) 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更加期盼。”李壘說。
談起對未來水環境的期待,郭偉(wei) 說,北京曆史上有文獻記載的野生魚類有85種,其中包括一些洄遊魚類,比如鰻鱺、棘海馬、鳳鱭等。由於(yu) 種種原因,北京的魚類曾一度跌至40種左右。隨著近些年水生態的改善,目前魚類數量正在逐步恢複。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消失的魚類將重現北京的河道,我們(men) 可以在玉淵潭裏看見棘海馬,那也是一種幸福。”他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