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他們沒有考上大學,卻成了世界冠軍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廣州6月10日電題:他們(men) 沒有考上大學,卻成了世界冠軍(jun)
新華社記者王浩明、陳凡靖
一張圖紙,一台電腦,一個(ge) 計時器,一雙眼睛不時在圖紙和電腦屏幕之間切換,一陣陣噠噠的鍵盤和鼠標敲擊聲後,一組參數計算完畢,導入銑床的數控係統,刀頭與(yu) 金屬胚之間發出呲呲的摩擦聲,火花四濺,片刻,一個(ge) 工件“新鮮出爐”,平滑的曲麵閃閃發亮,折射出工業(ye) 之美。
6月9日,學生在位於(yu) 廣州的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內(nei) 上課。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這是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數控銑床集訓基地的日常景象,學生們(men) 正在緊張備戰,而兩(liang) 位老師則在一旁不時指點著。
這所位於(yu) 廣州市白雲(yun) 區的學校,已經培養(yang) 出10位世界技能大賽的金牌選手——他們(men) 沒有考上大學,但他們(men) 是世界冠軍(jun) 。他們(men) 有的留在學校,培養(yang) 下一批冠軍(jun) 。有的進入企業(ye) ,成為(wei) 高精密製造的能手。
6月9日,在位於(yu) 廣州的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項目冠軍(jun) 楊登輝老師(左)在指導學生。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楊登輝,1997年出生,2017年世界技能大賽冠軍(jun)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教師。
周楚傑,1999年出生,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冠軍(jun) ,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最年輕的教師。
而這兩(liang) 位老師,在一年前,還是師徒關(guan) 係。
周楚傑出生在佛山順德的一個(ge) 農(nong) 村家庭,初中畢業(ye) 前,他的叔父曾經帶他參觀過一家工廠的數控車間。
“在幹淨整潔的車間裏,身穿灰藍色工服的師傅們(men) 全神貫注,一個(ge) 一個(ge) 亮鋥鋥的工件在他們(men) 操作的設備裏誕生,就在那時,我對技術工人第一次有了直觀的認識,他們(men) 靠自己的技術創造出產(chan) 品,有一技之長,人人都了不起。”周楚傑說。
這個(ge) 當時隻有15歲的小夥(huo) 子初中畢業(ye) 後進入順德一所中專(zhuan) 學習(xi) 數控加工,2017年,他在學校食堂的電視上看到了中國代表團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中斬獲多枚金牌的畫麵。“我激動得一宿沒睡,一個(ge) 大膽的想法在我腦海出現:我能不能代表國家參加世界技能大賽?”
6月9日,學生在位於(yu) 廣州的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內(nei) 上課。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懷揣夢想,周楚傑在中專(zhuan) 畢業(ye) 後進入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專(zhuan) 攻數控銑床,進入備戰世界技能大賽的集訓隊,而他的老師,恰恰就是周楚傑中專(zhuan) 時候在食堂電視上看到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項目的冠軍(jun) 楊登輝。
周楚傑複製著自己老師的汗水與(yu) 榮耀之路,每天從(cong) 7點開始訓練,直到晚上12點才休息,終於(yu) 在一眾(zhong) 選拔隊成員中脫穎而出,代表中國隊前往德國參加2022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
3天3個(ge) 模塊,連續18個(ge) 小時在冒著火花的機床和電腦之間穿梭,憑著穩定的發揮,周楚傑登上了數控銑項目的最高領獎台——而這已經是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在這個(ge) 項目上的四連冠。
最近10年,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的選手5次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共榮獲10枚金牌、3枚銀牌和4枚銅牌。
6月9日,學生在位於(yu) 廣州的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內(nei) 上課。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在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院長葉軍(jun) 鋒的眼裏,金牌是榮耀,是榜樣,更能夠促進學校的教育質量提升。
“通過參加世賽,促進了學院的專(zhuan) 業(ye) 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質量的提升。我們(men) 培養(yang) 的學生要做到一畢業(ye) 就能就業(ye) 上崗,一上崗就能直接為(wei) 企業(ye) 生產(chan) 作出貢獻。”他介紹,學院服務於(yu) 廣東(dong) 省20個(ge) 戰略性產(chan) 業(ye) 集群,打造了工業(ye) 設計與(yu) 快速成型、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新能源汽車等7個(ge) 專(zhuan) 業(ye) 群,使教學實訓內(nei) 容與(yu) 企業(ye) 崗位實現無縫對接。
在該學院與(yu) 德國西門子公司合作建立的中德西門子技術(中國)國際學院,一堂實操課正在進行,學生們(men) 分成若幹個(ge) 小組,學習(xi) 工業(ye) 機器人編程調試,老師一邊講解,學生一邊上手操作。
“讓我在教室裏對著一本書(shu) ,我是坐不住的,但這種操作課程我就覺得很有趣,我就學得很快。”一位學生說。
6月9日,學生在位於(yu) 廣州的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內(nei) 上課。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校企合作和產(chan) 教融合也貫穿在了這所學校的辦學全過程,該校與(yu) 包括西門子等16家世界500強在內(nei) 的300多家國內(nei) 外名企建立了“廣東(dong) 省機械技能聯盟”,形成了校企協同育人機製,而合作企業(ye) 則每年向學院提供超過1.7萬(wan) 個(ge) 就業(ye) 崗位。
這種校企良性互動、產(chan) 教緊密融合的方式,也讓技能人才的數量更多,質量更優(you) 。廣東(dong)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提供的數據顯示,廣東(dong) 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850萬(wan)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1萬(wan) 人,占比達到34.1%。這是支撐這個(ge) 製造業(ye) 大省的最大底氣。
“我們(men) 希望讓大家看到,並不是要進入大學才算成功,中國製造的高質量發展呼喚高質量的職業(ye) 教育,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投入這一片藍海。”葉軍(jun) 鋒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