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黃土高原上的“小江南”:“稻+”模式拓寬村民致富“稻”路

發布時間:2023-06-13 14:5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安6月12日電 題:黃土高原上的“小江南”:“稻+”模式拓寬村民致富“稻”路

  作者 李一璠 白騰

  “栽種初夏秧,稻穀滿糧倉(cang) ”。近日,陝西省延安市甘泉縣道鎮五裏橋村的稻農(nong) 搶抓晴好天氣,拉開插秧序幕,確保把水稻全部插在豐(feng) 產(chan) 期。

  記者在五裏橋村看到,水稻種植戶們(men) 正熟練地操作著插秧機,嫩綠的秧苗從(cong) 苗盤緩緩滑落,隨著插秧機前進的節奏,整齊地“跳”進水田,不一會(hui) ,稻田已是滿眼翠綠,構成了一幅美麗(li) 的田園畫卷。

  “這清新秀麗(li) 的景象既不在江南水鄉(xiang) ,也不在東(dong) 北沃土,而是在陝北地區,陝北黃土高原曾被外界視為(wei) 幹旱貧瘠之地,如今亦有綠色富饒之態。”在五裏橋村田園綜合體(ti) 項目內(nei) 遊覽的西安遊客石明向記者表示。

  據了解,五裏橋村位於(yu) 府村川水庫下遊,水資源豐(feng) 富,灌溉條件較好,有機水稻種植已成規模,是黃土高原上頗有名氣的“魚米之鄉(xiang) ”。經過不斷探索,優(you) 選水稻品種,五裏橋村產(chan) 出的稻米口感好、品質高,經濟效益也逐年增長,水稻產(chan) 業(ye) 帶來的“甜頭”,讓村民的致富“稻”路越走越寬。

  “去年我們(men) 種植了120畝(mu) 水稻,效益不錯,今年又擴展了200畝(mu) ,共計320畝(mu) 。品種主要以‘稻花香’‘龍洋16’等長粒香米為(wei) 主。去年年產(chan) 量達到7萬(wan) 多斤,今年產(chan) 量預計能達到21萬(wan) 多斤。”來自五裏橋村的水稻種植戶上官重越說道。

  據介紹,生長在黃土高原上的長粒香米,顆粒飽滿,質地堅硬,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yang) 物質,綠色、有機、無公害的種植標準,全方位的水稻的種植、看護、管理模式讓這裏的水稻產(chan) 業(ye) 發展得越來越好。

  除了傳(chuan) 統的水稻產(chan) 業(ye) ,當地還“解鎖”了一把農(nong) 旅深度融合的“金鑰匙”,結合五裏橋村附近的府村川水庫、勞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優(you) 質旅遊資源,聚力發展觀光水稻種植基地,進一步豐(feng) 富區域旅遊內(nei) 容,培育發展村集體(ti) 經濟產(chan) 業(ye) 集群,促進民眾(zhong) 增收。

  “留住人咱們(men) 就留住了經濟,正好有政策大力支持,今年我們(men) 籌備了露營基地,包括火鍋燒烤、圍爐煮茶、小火車、水上樂(le) 園等,擬開發一批吸引各地遊客的優(you) 質項目。”上官重越說道。

  甘泉縣道鎮鎮長高興(xing) 向記者介紹,今年,五裏橋村田園綜合體(ti) 項目已經在規劃建設中,項目累計投入約300餘(yu) 萬(wan) 元,規劃建設麵積1000畝(mu) ,目前已實施300畝(mu) 。

  該項目將重點打造田園觀光、農(nong) 事體(ti) 驗、田間拓展、生態度假等休閑活動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樂(le) 園,初步形成“農(nong) 業(ye) +旅遊+服務業(ye) +商業(ye) ”的融合發展模式,預計通過示範帶動,輻射周邊發展種養(yang) 殖戶50餘(yu) 家,帶動當地村民就業(ye) 80人次,有力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下一步,我們(men) 還將采用生態立體(ti) 種養(yang) 的新型水稻種植模式,利用稻地四周循環水係,發展稻蟹養(yang) 殖、稻魚養(yang) 殖,進一步提升產(chan) 業(ye) 的附加值,最終達到‘百畝(mu) 稻,千斤魚、萬(wan) 元錢’的目標,將田園綜合體(ti) 項目和農(nong) 旅、文旅等相結合,進一步壯大村集體(ti) 收入,提高民眾(zhong) 的經濟收入,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高興(xing) 說道。(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