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山東最大黃河灘區複墾地小麥飄香

發布時間:2023-06-13 14:57: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濟南6月12日電 題:黃河灘區複墾地小麥飄香——山東(dong) 最大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社區夏收見聞

  新華社記者陳灝、張鍾仁

  “以前這裏住著8戶人家,我家也在這兒(er) 。”在地處山東(dong) 黃河灘區的濟南市長清區孝裏街道後楚村,看到老宅基地複墾後播種的頭茬麥子即將迎來收割,故地重遊的村幹部張吉寶話語間有些懷念,又有些期待。

  在收割機的轟鳴中,張吉寶告訴記者,隨著山東(dong)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實施,後楚村2020年下半年整體(ti) 搬進了新社區。長清區政府對舊村騰出的宅基地、邊角地、坑塘組織了複墾,共為(wei) 後楚村新增耕地196畝(mu) 。去年冬天完成驗收前,複墾單位委托當地種糧大戶播種了一季麥子,既是檢驗複墾成果,也能通過種植改善地力。

  “墊土就墊了兩(liang) 米厚,播種前我們(men) 請了十幾個(ge) 人,用了個(ge) 把月時間才把小石塊收拾幹淨。”後楚村複墾項目負責人賈長城也趕到了收獲現場。他對這一季的收成很期待,但他也坦言,“生地”頭一年種植,加上播種時間偏晚,產(chan) 量會(hui) 比“熟地”低。

  率先收割的10畝(mu) 地,畝(mu) 產(chan) 接近400斤,比張吉寶的預期值略高。他說,後期多用土雜肥養(yang) 地,再經過幾輪小麥玉米秸稈還田,這些複墾地就跟“熟地”差不多了。“大家都很看好這些地,196畝(mu) 複墾地整體(ti) 流轉的招標價(jia) 格比很多‘熟地’都高。”

  後楚村是孝裏街道39個(ge) 灘區村之一。2017年,山東(dong) 啟動實施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因地製宜設計了外遷安置、就近就地築村台、築堤保護等五種方式,對黃河灘區人居環境進行改造提升。孝裏街道3.2萬(wan) 灘區居民,整體(ti) 搬入了山東(dong) 規模最大的遷建社區孝興(xing) 家園,生產(chan) 生活條件大幅改善。

  孝裏街道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孟文祥介紹,去年39個(ge) 遷建村全麵完成舊村複墾驗收,複墾耕地7275畝(mu) 。當地采取“黨(dang) 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ye) ”帶動模式,引進23家農(nong) 業(ye) 企業(ye) 、種糧大戶,進行適度規模化種植。

  一些率先複墾的耕地,已經驗證了產(chan) 量的穩步提升。

  孝裏街道龐道口村有600多畝(mu) 複墾地,去年已夏收過一次。記者看到,這裏今年的麥收已經完成,殘留的麥茬間,玉米和大豆已經探出嫩芽。

  “今年小麥生長期,連續陰雨天氣比較多,但是複墾地的平均畝(mu) 產(chan) 還是到了500斤左右,比去年高出近200斤。”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馮(feng) 鬆鬆介紹,村裏正組織幹部和黨(dang) 員整理溝渠,改善灌溉條件。隨著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複墾地的產(chan) 量將越來越高。

  “舊村複墾地流轉,不僅(jin) 將讓我們(men) 為(wei) 糧食安全多作貢獻,還可以使39個(ge) 遷建村每年新增集體(ti) 收入共700萬(wan) 元左右。”孟文祥說,這筆新增的收入,將主要進一步提升各遷建村的公共服務水平,在“搬得出、穩得住”的基礎上,帶動村民“可發展、能致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