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求職中學會與“不確定性”相處

發布時間:2023-06-13 16:2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又到一年畢業(ye) 季,歡迎你們(men) 來到“現實大學”。想必你們(men) 已打包好這幾年的校園時光,裏麵應該塞滿了對未來的想象,緊張、忐忑又有些興(xing) 奮地走進了這裏的“第一課”——就業(ye) 。

  打開相關(guan) 新聞,裏麵的一組組最新數據、一個(ge) 個(ge) 或宏大或細微的敘事,似乎都在告訴大家,就業(ye) 如今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各方在努力。家有兩(liang) 名畢業(ye) 生,看完類似的無數信息後沒能得到多少安慰,心中的焦慮之火往往燒得更旺,畢竟媒體(ti) 上的美好願景和更具體(ti) 的個(ge) 體(ti) 之間有很大的差距,而現實中的壓力倒是實打實的,如一名畢業(ye) 生所說,“這些還是得自己去麵對”。

  的確,對於(yu) 大多數畢業(ye) 生而言,求職更多時候是一個(ge) 人的角力場。撕掉了學生的標簽,擺脫了依賴心態,是時候拿出所學的十八般武藝去拚一拚!

  在這一過程中,焦慮在所難免。投出的簡曆石沉大海,麵試屢屢碰壁,等待麵試結果時的忐忑和煎熬,麵試失敗後的挫敗感、自責與(yu) 追悔莫及……這些都是必修的課程。其間,迷茫也會(hui) 時不時拍打著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麽(me)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麽(me) ”“在就業(ye) 市場上仿佛隻能等待著被挑選,等待一個(ge) 不確定的未來”……在求職過程中,畢業(ye) 生這樣的困惑並不少見。

  首先要明白,這都是正常的情緒,可以看作是種種“不確定性”在大腦裏翻起的浪。作為(wei) 一個(ge) 年紀漸長的“過來人”,我意識到,如何去應對這些情緒,尤其是麵對不確定性,不僅(jin) 是畢業(ye) 求職時,還是我們(men) 在這所“現實大學”中可能要持久麵對的課題。

  有人會(hui) 深陷其中,反複精神內(nei) 耗;有人幹脆“躺平”逃避,躲在自己的“舒適區”。但與(yu) 其與(yu) 這些情緒對抗,不如去坦然接納,任它們(men) 穿過自己的軀體(ti) ,一如水流經石頭、風拂過草尖,看清它們(men) 的軌跡,等待它們(men) 消失。這是我在鍛煉時所學的“精神勝利法”——當肌肉開始酸痛,不要對抗,不要排斥,而是認真、反複感受這是一種什麽(me) 樣的感覺,慢慢會(hui) 發現這酸痛原來也不過如此。

  待情緒平複,最重要的是要行動起來。“用行動驅散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這是前不久,一個(ge) 萍水相逢的“新手”網約車司機所說。今年34歲的他之前有一份穩定、清閑的工作,幹久了覺得沒意思就裸辭了,折騰過的副業(ye) 也都黃了。盡管不缺錢花,但他在家躺了一個(ge) 多月也無法徹底“躺平”,不知道去幹什麽(me) ,便開始開網約車,雖然“再就業(ye) ”這4天裏隻掙回了成本,但他說“工作起來心裏踏實”。

  他的自述不知真假,但道理是有幾分。走出校園,走向職場,站在交叉路口,若前方迷霧重重不知要去哪裏,不如先做自己能做的,勇敢踏出“第一步”。哪怕第一份工作差強人意,但這至少是一個(ge) 開端,一個(ge) 尋找方向、重新定位自我的開始。把自己投入職場這口大鍋,油烹水煮又火燒,其中滋味有時會(hui) 煎熬得很,但親(qin) 身經曆過後,你或許會(hui) 明白哪些方向更適合自己,以及自己究竟更想要什麽(me) 。

  稻盛和夫認為(wei) ,工作本身也是一種修行。它不僅(jin) 僅(jin) 是養(yang) 活自己的飯碗,更關(guan) 乎我們(men) 在流動的世界裏如何認識自我、如何實現自我,是一種無人可替代的成長曆程。找工作的過程也同理:其間,我們(men) 會(hui) 不斷麵臨(lin) 新的、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但當你開始堅定地向前邁出一步,未來就多了一分確定性。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