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京劇海外“圈粉” 《臨水娘娘》何以吸引日本觀眾?

發布時間:2023-06-14 14:29:00來源: 《中國新聞》報

 

  為(wei) 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旅日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日本京劇院院長、民盟中央委員吳汝俊創作的《臨(lin) 水娘娘》今年5月在日本東(dong) 京首演。近日,吳汝俊接受本報記者專(zhuan) 訪,分享他以中日民間共同信仰的“臨(lin) 水娘娘”為(wei) 主題創作同名新京劇的故事。30多年來,吳汝俊不遺餘(yu) 力地在日本推廣新京劇。他在新作中融入中日兩(liang) 國音樂(le) 元素,把“女神”塑造得更貼近生活,他說,“要推陳出新,尋找中日文化共同點,影響本地人”。

  “尋找中日文化共同點”

  東(dong) 京多元文化會(hui) 館的舞台中央,一名彩裙女子翩翩起舞,背後大屏幕播放著天降甘霖的畫麵。“我陳靖姑,撕去雲(yun) 肩,扯下花鈿,我跪在大地中央,我代萬(wan) 民祈求上蒼降雨……”配有中日雙語字幕的誦詞,講述著“臨(lin) 水娘娘”這個(ge) 中日民間共同信仰形象的傳(chuan) 說故事。

  5月10日,為(wei) 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旅日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民盟中央委員、日本京劇院院長吳汝俊創作的《臨(lin) 水娘娘》在日本東(dong) 京首演。

  當天,不大的劇場裏高朋滿座,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公明黨(dang) 代表山口那津男、自民黨(dang) 前幹事長中川秀直、日中友好少年之船機構會(hui) 長井脅諾卜子等嘉賓到場觀看。中國駐日本大使吳江浩發來賀詞,為(wei) 吳汝俊創作的這部新劇“捧場”。

  “看我演出的觀眾(zhong) ,95%以上都是日本人。”談起30餘(yu) 年來在日本推廣“新京劇”的經曆,吳汝俊說,“要推陳出新,尋找中日文化共同點,影響本地人”。

  從(cong) “神”到“人”

  《臨(lin) 水娘娘》是吳汝俊創作的第十一部新京劇,穿插舞蹈、器樂(le) 、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臨(lin) 水娘娘為(wei) 拯救百姓,舍身祈雨的故事。這也是臨(lin) 水娘娘的形象第一次被搬上京劇舞台。

  據民間傳(chuan) 說,臨(lin) 水娘娘原名陳靖姑,生於(yu) 福建下渡,在福建、台灣、東(dong) 南亞(ya) 一帶被奉為(wei) “陸上媽祖”。臨(lin) 水娘娘在日本各地同樣廣為(wei) 流傳(chuan) ,被尊稱為(wei) 安產(chan) 和降妖除魔之神。

  吳汝俊回憶,自己初識“臨(lin) 水娘娘”這個(ge) 形象,是在日本東(dong) 京的水天宮。他想,“既是中日民間共同的信仰,為(wei) 什麽(me) 不能向日本觀眾(zhong) 呈現中國的臨(lin) 水娘娘呢?”

  從(cong) 劇本、唱詞創作,到舞蹈編排、服裝、道具、燈光、視頻剪輯,再到京胡獨奏、詩朗誦,吳汝俊用了半年時間,把想法變成現實。

  為(wei) 了讓這個(ge) 新京劇形象更好地被接受,吳汝俊在每個(ge) 細節都很用心。比如人物形象設計借鑒影視妝造,更加貼近生活。

  “臨(lin) 水娘娘是為(wei) 了人民而獻身,我們(men) 的藝術也應該向大眾(zhong) 靠攏,不神化,還原20多歲的平凡女性形象。”吳汝俊說。

  中國的昆曲、越劇、古典舞……遇上日本音樂(le) 元素

  新京劇能夠走進日本觀眾(zhong) 的心,不僅(jin) 因為(wei) 美術、服裝和舞台戲劇的設計,更歸功於(yu) “音樂(le) 形象”的塑造,朗朗上口的旋律,讓日本觀眾(zhong) 感到“在和他們(men) 對話一般”。

  《臨(lin) 水娘娘》的主題音樂(le) 融入了昆曲曲牌、越劇唱腔、江南小調等,吳汝俊力求通過音樂(le) 形象,給人以美的感受。此外,現代舞、中國古典舞、日本歌舞伎舞蹈多種藝術形式根據劇情需要穿插其中。

  照顧到日本觀眾(zhong) 的欣賞感受,劇中唱詞配有對應的日文字幕。

  “我把中國人愛好和平、善良仁愛的理念融入到創作中,以此讓不同國家的觀眾(zhong) 通過藝術來了解中國的曆史和文化。”吳汝俊說。

  守正創新“新京劇”吸引海外年輕人

  讓國粹走近大眾(zhong) ,以藝術為(wei) 媒,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之精神,是吳汝俊多年來始終在堅持的事。

  出生於(yu) 京劇藝術世家的吳汝俊自小學習(xi) 京劇和京胡,21歲從(cong) 中國戲曲學院畢業(ye) 後到中國國家京劇院工作。同時,他也開始思考如何能夠創新京劇的表演形式,讓更多的人走進劇場,去了解這門藝術。“有時候看到劇場裏演員的數量比觀眾(zhong) 還多,我心裏是不好受的。當時覺得自己作為(wei) 年輕人,必須做點什麽(me) 。”

  1989年,吳汝俊移居日本,從(cong) 事京劇藝術的研究與(yu) 推廣。京劇雖是中國國粹藝術,但贏得海外觀眾(zhong) 的青睞卻不是件容易的事,赴日本之初,他為(wei) 觀眾(zhong) 表演京劇唱段,隻獲得了禮節性的掌聲,“日本民眾(zhong) 不懂京劇藝術,又怎麽(me) 會(hui) 喜歡呢?”

  為(wei) 了讓日本人能夠真正欣賞京劇藝術,吳汝俊專(zhuan) 門鑽研日本的歌舞伎、狂言等藝術形態,將其與(yu) 京劇藝術進行對比研究,從(cong) 而創作出獨特的“吳氏青衣”唱法。基於(yu) 傳(chuan) 統唱腔與(yu) 敘事方法,吳汝俊還借鑒國際流行文化元素,輔以現代化聲光電畫舞台效果,創新推出“吳氏新京劇”。

  “能讓年輕人離開劇場時,哪怕隻能記住4小節,這個(ge) 戲實際上就‘有’了。”吳汝俊感慨道。

  在吳汝俊的新京劇中,具有時代感、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受到海外觀眾(zhong) 的喜愛,京劇作品《貴妃東(dong) 渡》便是其中的代表。此後,吳汝俊又相繼推出了《武則天》《孟母三遷》《宋氏三姐妹》等十部新京劇。他表示,未來將不斷以國粹為(wei) 媒,向海外傳(chuan) 遞中國聲音。(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李騰飛 作者 羅魯嶠 報道)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