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學術論文不是隨意掛名的“唐僧肉”

發布時間:2023-06-14 11:3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近期,全國多所高校提出“徹底清理學術不端問題論文存量”。澎湃新聞注意到,科技部辦公廳此前已於(yu) 4月27日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論文學術不端自查和掛名現象清理工作的通知》。

  “掛名論文”之禍,絕非杞人之憂。“掛名”的論文和“出租”的品牌一樣,說到底,是無視公信,把嚴(yan) 肅的學術和商業(ye) 領域當作了名利場。早些年,就有一些媒體(ti) 指出,學術論著署名中,存在著向“學界大佬”饋贈署名、利益相關(guan) 方交換署名、為(wei) 親(qin) 屬子女夾帶署名等典型亂(luan) 象。學術論文領域的“掛名風”,確實到了該專(zhuan) 項治理的時候了。

  “掛名論文”亂(luan) 象變多後,往往會(hui) 出現3個(ge) 問題:一是該署名的署不上,比如有的學生做了實質性工作卻被告知不能署名。二是不該署名的往前蹭,比如一個(ge) 研究團隊的論文,甚至還能署上其他非合作團隊的大名。三是在署名權上“吃唐僧肉”,比如某高校一篇論文署名多達13人,甚至包括與(yu) 論文所涉專(zhuan) 業(ye) 毫不沾邊的行政人員。長此以往,某些論文就成了學術領域的“網紅打卡地”——“三杯兩(liang) 盞淡酒”之後,誰都能混個(ge) 專(zhuan) 業(ye) 學術論文作者的名號。

  論文學術不端,後果可以想見。一方麵是劣幣驅逐良幣,縱容了沽名釣譽的“南郭先生”,打擊了真正在學術上老實做事、本分做人的科研人員。另一方麵,擾亂(luan) 了科研市場的健康秩序,貽誤或阻礙了國家科技創新的進程。那些科研“潛規則”下的“掛名論文”,甚至已然涉嫌違法違紀,並非簡單而抽象的道德議題。

  整治論文學術不端,當然是個(ge) 世界性難題。康奈爾大學有研究團隊調查了超過 60萬(wan) 名論文作者,其中多達三分之一的人雖然不符合常用標準,但卻在論文上署名了。曆史上,各國的創新活躍期往往也是學術不端的高發期。說這些,並非為(wei) “掛名”等亂(luan) 象開脫,而是提醒我們(men) :要在更高站位上尋找到醫治論文學術不端的“良藥”。這些年來,監管部門“零容忍”的姿態是篤實而明確的。比如,教育部發布過《高等學校預防與(yu) 處理學術不端行為(wei) 辦法》,科技部等印發了修訂後的《科研失信行為(wei) 調查處理規則》……這些規定規範了調查程序、提供了統一尺度、確定了牽頭部門,有效果、有案例,但不得不承認,論文學術不端現象似乎還是難以禁絕。

  那麽(me) ,對於(yu) 這一問題,到底如何破解?說到底,恐怕還要在3個(ge) 層麵上“壯士斷腕”般下猛藥、治沉屙:一是盡快改變“唯論文論”的學術評價(jia) 機製,把論文與(yu) 職稱、“帽子”、課題和獎勵解綁。論文價(jia) 值祛魅了,“作妖”的空間自然就小了。二是加大巡檢抽查與(yu) 公示舉(ju) 報的力度。到底是真作者還是假作者,證實或者證偽(wei) 起來幾乎沒什麽(me) 技術難度。檢查的力度大了、公開的範圍廣了,真相自然就水落石出了。三是加大懲處力度,不能總是“高高舉(ju) 起輕輕放下”,查糾起來像“擠牙膏”、處理起來如“蜻蜓點水”,甚至一些疑似論文學術不端事件,最後連個(ge) 權威結論都沒有。不動真格,談何禁絕?

  鄧海建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