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朱開溝遺址:一把青銅短劍由此揚名海外
中新網鄂爾多斯6月13日電 題:探訪朱開溝遺址:一把青銅短劍由此揚名海外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從(cong) 鄂爾多斯市政府所在地康巴什區驅車一小時,駛過一段山路,寫(xie) 有朱開溝遺址的石碑就矗立在眼前。石碑上的字跡顯示,這是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移步前行,目之所及,朱開溝遺址已被鄂爾多斯博物館、伊金霍洛旗文物保護管理中心等單位修築了網圍欄加以保護。為(wei) 了更好地展示朱開溝遺址的獨特魅力,當地還建有朱開溝遺址展廳,供人了解一段塵封的草原曆史。
內(nei) 蒙古“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活動期間,中新網記者探訪了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的朱開溝遺址。在這裏,一把青銅短劍曾揚名海外。
據了解,朱開溝遺址於(yu) 1974年被發現,1977年考古部門對朱開溝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1980年、1983年和1984年又陸續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這4次考古發掘共揭露遺址麵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遺跡640多處,共出土文物1250多件。
考古學家根據對出土遺跡、遺物的綜合分析確認,遺址的時代上限為(wei) 距今4200年的龍山時代晚期,下限為(wei) 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前後延續約800年,其出土遺址中,最為(wei) 知名的是一把青銅短劍。
在朱開溝遺址展廳內(nei) 記者看到,這把青銅短劍(複製品)長25.4厘米,劍身近似柳葉形,厚脊,雙麵刃,直柄,中間有兩(liang) 道凹槽,柄首略呈環狀,柄與(yu) 劍身銜接處的兩(liang) 側(ce) 有凸齒,劍身向下斜凸成鋒,柄部纏繞麻繩。
中國古代青銅兵器著名研究專(zhuan) 家、時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的李健民曾評價(jia) ,從(cong) 時間角度來說,這一青銅短劍堪稱“中華第一劍”。
朱開溝遺址的發現,也得到了考古界的巨大關(guan) 注。
1984年,在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的倡議下,學術界將以朱開溝遺址為(wei) 代表的遺存命名為(wei) “朱開溝文化”。2006年5月25日,該遺址由中國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鄂爾多斯博物館原副館長楊澤蒙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4200年前,以朱開溝文化為(wei) 代表的人類集團在以鄂爾多斯地區為(wei) 中心的廣大區域內(nei) 創造了原始社會(hui) 末期輝煌的曆史篇章,此時的社會(hui) 發展階段,決(jue) 不遜於(yu) 中原地區同時期人類集團的發展進程,已步入文明社會(hui) 的門檻。
“朱開溝遺址的發現,不僅(jin) 是鄂爾多斯古代文明發展史上的裏程碑,更是中國北方遊牧文明的重要標誌。”納林陶亥鎮副鎮長劉鎮瑋表示,下一步,該鎮將全力打造朱開溝遺址,並醞釀打造“夢回朱開溝”文學劇本,助推文化遺產(chan) 成果具體(ti) 化、產(chan) 業(ye) 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