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葉嘉瑩:古典詩詞“傳燈人”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hui) ,登臨(lin) 意。”6月8日,北京人美美術館的大廳裏響起文學大家葉嘉瑩吟誦辛棄疾《水龍吟》的聲音。這是中華詩詞學會(hui) 會(hui) 長周文彰兩(liang) 年前帶隊到葉嘉瑩家拜訪時拍攝的一段視頻,畫麵中,葉嘉瑩聊到興(xing) 起,打起拍子,開始吟誦。按照中國傳(chuan) 統,生於(yu) 1924年的葉嘉瑩今年迎來期頤之壽。詩詞愛好者們(men) 當天相聚在人美美術館,通過“好花原有四時香——葉嘉瑩先生百歲壽誕詩詞書(shu) 法作品展”為(wei) “詩詞的女兒(er) ”送上生日祝福。
“以一燈傳(chuan) 諸燈”
“她用畢生所學綻放了漫天桃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了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她用自己的豐(feng) 厚修養(yang) 搭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她用自己的完美品格堅固了中國道德的砥柱。”在此次展覽的開幕式上,中華詩詞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林峰如此形容葉嘉瑩的卓越貢獻。
葉嘉瑩是學貫中西的詩詞泰鬥。1979年,她歸國講學,先後任教於(yu) 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數十所高校。曾獲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等。2018年,她捐贈全部財產(chan) 給南開大學,設置“迦陵基金”,助力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由於(yu) 年齡和身體(ti) 原因,葉嘉瑩本人未親(qin) 臨(lin) 活動現場,特意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社出版事業(ye) 部主任遲寶東(dong) 代表她出席會(hui) 議並致辭。遲寶東(dong) 是葉嘉瑩回國後在南開大學培養(yang) 的第一位碩士、博士研究生,是葉嘉瑩“以一燈傳(chuan) 諸燈”所點亮的萬(wan) 千星火之一。他說:“先生常言:‘如果不把這樣燦爛優(you) 秀的詩詞文化傳(chuan) 承下去,我將前對不起古人,後對不起來者。’先生見到今天勝友如雲(yun) 的盛況,見到如此多的‘傳(chuan) 燈人’,必定十分開心。”
開幕式後,遲寶東(dong)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作為(wei) 一名教育類出版工作者,我經常思考如何在各個(ge) 學科門類的知識傳(chuan) 遞中更好地體(ti) 現出我們(men) 中國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話語。支撐我在這條路上探索的動力,便是跟隨老師多年,在學習(xi) 古典詩詞和推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過程所獲取的內(nei) 在精神。為(wei) 什麽(me) 現在大家越來越關(guan) 注中華文化?因為(wei) 麵對當下這個(ge) 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解決(jue) 問題的智慧和啟示。”
“院士詩人”感念師恩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明攜書(shu) 法作品《水龍吟·恭王府海棠雅集步迦陵先生原玉韻賀恩師百年大壽》參加了本次展覽。被稱為(wei) “院士詩人”的王玉明是中華詩詞學會(hui) 顧問、中華詩詞學會(hui) 高校詩詞工作委員會(hui) 主任,也是葉嘉瑩的入室弟子。他的賀壽詩中,“赤子飄零半世。喜歸來、丹心可寄”這一句表達了他對恩師的崇高敬意。
“葉先生不僅(jin) 在詩詞創作上給了我許多具體(ti) 的指點,更重要的是她對我詩人身份的高度認同和一直以來的鼓勵鞭策。正是這些認同和鼓勵使我有了更上一層樓的勇氣和信心。”王玉明講述了多個(ge) 師徒間的小故事,比如葉嘉瑩為(wei) 何給他取字“韞輝”——其出自陸機《文賦》的“石蘊玉而山輝”;又比如葉嘉瑩看了他參與(yu) 錄製的央視節目《我的藝術清單》後特地打電話告訴他:“節目時間太短了,都沒有把你的才華充分體(ti) 現出來。”年過八旬的王玉明提及恩師,話語中充滿了深切的感恩之情。
沈鵬、韓美林等名家揮毫“為(wei) 先生壽”
本次展覽由中華詩詞學會(hui) 指導,女子詩詞工作委員會(hui) (以下簡稱女工委)、高校詩詞工作委員會(hui) 、華文出版社主辦,安徽新格協辦。展出的作品包括女工委專(zhuan) 門從(cong) 全國各地征集來的賀壽詩詞以及沈鵬、韓美林、周文彰等名家“揮毫潑墨,為(wei) 先生壽”的作品。
“詩詞與(yu) 書(shu) 法作品經常會(hui) 出現在人生中那些隆重的時刻。”中華詩詞學會(hui) 副會(hui) 長、女工委主任、華文出版社社長包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道出了舉(ju) 辦該展的初衷,“書(shu) 法既可以表達詩詞的思想主旨,還能夠通過書(shu) 體(ti) 的選擇,布局、筆畫運用等來表達創作者賦予的情意。書(shu) 法對詩詞作品能夠進行更為(wei) 豐(feng) 滿的、具有美學意義(yi) 的闡發。葉嘉瑩先生是詩詞大家,是中華詩詞學會(hui) 的創始參與(yu) 者,這次我們(men) 以百人百詩百幅書(shu) 法作品共賀葉嘉瑩先生百歲華誕,以示敬重與(yu) 熱愛。”
包岩向本報記者分享了策展過程中令她印象深刻的兩(liang) 個(ge) 小插曲。一是展覽名“好花原有四時香”的題字出自書(shu) 法家沈鵬,主辦方一開始發出題字邀請時,沈老正在住院治療。“我擔憂沈老身體(ti) ,畢竟已經是九十多歲的老人了,對題字就沒抱多大希望。沒想到在聯係沈老兩(liang) 周後,他就題寫(xie) 好了,而且寫(xie) 的不是小箋。我很驚喜,也特別感動。”
另一件讓她感動的事,是向書(shu) 畫名家韓美林發出邀請時,對方正在杭州出席活動,但還是在百忙之中抽空題寫(xie) 了“風中的行者”。包岩說,“韓老師本來已經完成這幅書(shu) 法作品,但後來他得知本次展覽作品大都是四尺宣,擔心自己寫(xie) 小了,又專(zhuan) 門題寫(xie) 了現在這幅四尺宣大字。”
“先生的所言所行,感召著全國的詩友”
開幕式上播放的那段眾(zhong) 人拜訪葉嘉瑩的視頻裏,包岩也在其中。她還記得,2012年首屆“詩詞中國”傳(chuan) 統詩詞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ju) 行前夕,她曾“冒昧地”向葉嘉瑩的助理提出想請先生回國參加頒獎典禮,“沒想到先生特意修改了行程,從(cong) 加拿大坐了13個(ge) 小時飛機回國參加活動”。
那次活動期間,包岩去賓館拜訪葉嘉瑩。“葉先生坐在賓館的椅子上,披著大絲(si) 巾,和我說起吟誦。先生的手軟軟的,身體(ti) 很單薄,吟誦的時候手輕輕揚起來,神情十分投入。我看入迷了。這個(ge) 場景對我這樣一位當時三十多歲、內(nei) 心敏感又浪漫的職業(ye) 女性來說,是吸引,是鼓勵,更帶給我一種篤定。”
“葉先生最令我敬佩的,是麵對人生變幻的淡定、坦然。她說,詩詞可以讓人心不死。葉先生是逆風中的行者,是個(ge) 奇女子,更是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當代東(dong) 坡。”包岩說,“葉先生桃李滿天下,幾十年來,她在全國各地數十所高校講學,推動古典詩詞教育,助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先生的所言所行,無不感召著我,也感召著全國的詩友。”(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作者 尹李梅 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