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未來需要什麽樣的技術領軍人才——專訪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姚鬱

發布時間:2023-06-20 15: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高考填報誌願如火如荼,麵對新技術、新需求、新專(zhuan) 業(ye) ,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的莘莘學子如何在國家所需領域找到自己未來發展的廣闊天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姚鬱曾告訴大一新生,“從(cong) 現在到2050年正是各位同學成長成才,服務國家社會(hui) 的黃金時間,國家急需你們(men) 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春擔當,擦亮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春底色,在奮力譜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答好青春之問,擔好青春之責”。

  瞄準關(guan) 鍵核心技術,未來需要怎樣的技術領軍(jun) 人才?新工科建設,高校迎來哪些新挑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近日訪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未來技術學院院長姚鬱。

  “未來更需要多學科交叉的創新人才”

  中青報·中青網:當下新工科的人才培養(yang) 有了哪些新變化?

  姚鬱: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高等教育很好地適應了國家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但進入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階段,像海洋領域、船舶工業(ye) 、海軍(jun) 裝備等技術要求較高的產(chan) 業(ye) ,對人才培養(yang)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高校要不斷思考如何適應人才培養(yang) 的新要求,我們(men) 通過設立未來技術學院,在本科生培養(yang) 模式上不斷進行探索。

  首先要打破學科專(zhuan) 業(ye) 壁壘,特別是理工科高校的專(zhuan) 業(ye) 設置。現在進入了第四次產(chan) 業(ye) 革命,更需要多學科交叉的創新人才。兩(liang) 年前我校成立未來技術學院,正是學校作為(wei) 服務船舶工業(ye) 、海工裝備的高校,擔當著培養(yang) 行業(ye) 創新領軍(jun) 人才的曆史責任作出的必然選擇。

  重建課程體(ti) 係,不斷借鑒發達國家在海洋裝備技術方麵人才培養(yang) 的成功經驗,既要大力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也要開闊學生視野。和傳(chuan) 統理工科更注重知識傳(chuan) 授、技術掌握不同的是,我認為(wei) 未來的創新人才一定要有雄厚的人文底蘊,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加強國際合作,讓學生有國際視野。

  中青報·中青網: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對海洋人才的培育。目前海洋人才隊伍的發展狀況如何?

  姚鬱:我國在海洋開發領域存在巨大空間,怎麽(me) 更好地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都是人類共同的責任。自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以來,船舶、海洋領域迎來巨大新機遇。

  當下的人才培養(yang) 如何適應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的要求,是我們(men) 必須要不斷思考的。

  海洋領域要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更加迫切地需要創新的高端領軍(jun) 人才。但如何培養(yang) 高端領軍(jun) 人才,學校不僅(jin) 要提供很好的課程資源、創新資源和社會(hui) 實踐資源等,還要培養(yang) 學生養(yang) 成良好的習(xi) 慣;最重要的是,要成為(wei) 領軍(jun) 人才,學生自己要走向社會(hui) ,經過不斷曆練、不斷承擔任務,磨煉而成。這個(ge) 事情急不得。

  “企業(ye) 成為(wei) 創新主體(ti) ,老師要帶著學生和企業(ye) 一起答題”

  中青報·中青網: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越來越普遍,這對於(yu) 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有哪些優(you) 勢?

  姚鬱:教育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推進新工科建設等。這些年為(wei) 了適應新變化,學校也加強了校企合作,與(yu) 中國船舶集團建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進行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也就是企業(ye) 出題,老師帶著學生和企業(ye) 一起答題,通過做題過程培養(yang) 學生。

  近年來,企業(ye) 逐漸成為(wei) 創新主體(ti) ,有很好的創新能力,也有很好的創新資源。學校可以充分整合企業(ye) 的創新資源和高校老師的智力資源,共同培養(yang) 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鍛煉學生解決(jue) 實際問題,特別是工程中複雜問題的能力。

  這是學校人才培養(yang) 的一個(ge) 較大轉型,也是我們(men) 這類行業(ye) 特定大學要堅定走下去的培養(yang) 模式,更是中國特色。

  中青報·中青網:學校未來技術學院以項目製教學為(wei) 主,這與(yu) 傳(chuan) 統教學模式有哪些不同?

  姚鬱:我校未來技術學院人才培養(yang) 模式最大的變化是采用項目製教學,並不是傳(chuan) 統的知識傳(chuan) 授,而是以問題為(wei) 導向的多學科融合。圍繞項目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參與(yu) 項目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學習(xi) 知識,老師則通過項目將相關(guan) 知識講出來,這也需要學生在不斷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自己。

  其實這個(ge) 挑戰非常大,特別是對老師的挑戰非常大。老師要圍繞著科研項目,有效地把知識融進去,讓學生能夠領悟、學透。這也相當於(yu) 要讓老師在產(chan) 業(ye) 中發現一些科學問題,再把科學問題帶回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一起解決(jue) 問題。這一過程的難度肯定比在實驗室裏搞研究,寫(xie) 一篇論文要難得多。

  我們(men) 選了100位老師做“吃螃蟹的人”,也要求老師自己要有改革的欲望和激情。從(cong) 這些老師提出的項目中,不斷篩選交流,形成合適的教學項目後,再推向學生端。每個(ge) 學期,我們(men) 大約會(hui) 有六七個(ge) 項目團隊進行教學實驗,比如現在我們(men) 正在考慮下一學期或再下一學期的六七個(ge) 團隊怎麽(me) 組建,就這樣一輪輪不斷地篩選。

  “一個(ge) 人要有心胸,有眼界,有格局,方能激發生命的鬥誌,一展宏圖”

  中青報·中青網:在您看來,步入大學校園後,除了知識學習(xi) ,還要注重哪些方麵的培養(yang) ?

  姚鬱:大學是第一次真正意義(yi) 上的“自主學習(xi) ”,是對此前所有學習(xi) 和經驗的整合,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成功的基礎,是未來生活“實際操作”的初步體(ti) 驗,是人生良好習(xi) 慣養(yang) 成的最重要階段。

  我經常在與(yu) 學生交流過程中提到“習(xi) 慣”。我認為(wei) ,實際上大學四年是一個(ge)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好習(xi) 慣養(yang) 成時期,在這期間,很多習(xi) 慣基本已經定型了。

  比如現在很多學生為(wei) 了考研、保研,為(wei) 了分數在學習(xi) ,同樣也是因為(wei) 沒有形成很好的思考習(xi) 慣。如果能夠不斷思考、反思,麵對選擇、考驗時,可能就會(hui) 作出理性的選擇,否則就可能盲目跟從(cong) 別人了。這都是大學在人才培養(yang) 中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立足新時代,青年學子應該擔當怎樣的曆史使命?

  姚鬱:自己的使命不是僅(jin) 僅(jin) 依靠老師的引導教育,更關(guan) 鍵的是需要同學們(men) 自身去體(ti) 悟,找準自身的定位。相比看家本領,不在於(yu) 一個(ge) 人擁有知識多少,而是用什麽(me) 樣世界觀、價(jia) 值觀、人生觀看待事物、判斷事物、更為(wei) 重要。自己的精神內(nei) 涵富不富有,決(jue) 定了你的幸福程度。一個(ge) 人要有心胸,有眼界,有格局,方能激發生命的鬥誌,一展宏圖。

  進入創新型國家建設,關(guan) 鍵是創新型人才,國家迫切需要基礎研究領軍(jun) 人才、工程技術創新型人才,急需交叉複合型人才。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同學們(men) 大有可為(wei) 。

  大到一個(ge) 國家,小到個(ge) 人,都應該準確把握我們(men) 所處的曆史方位、清晰地認識我們(men) 所處的複雜環境,才能看清道路、選對方向,堅定地肩負起我們(men) 的時代使命,才能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穩、行得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