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斫琴師張濤:羲皇故裏潛心製作 傳千年古音

發布時間:2023-06-26 11: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解說】近日,2023(癸卯)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羲皇故裏”甘肅天水舉(ju) 行。相傳(chuan) ,伏羲氏作琴瑟,讓音樂(le) 走進了先民的生活。伏羲所作之琴,在中華大地流傳(chuan) 數千年。秦州區的一名年輕斫琴師張濤,用傳(chuan) 統的手藝,斫磨出了一張張伏羲琴,也就是今天的古琴。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時又稱瑤琴、玉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撥奏弦鳴樂(le) 器。2003年11月,古琴藝術被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古琴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同期】天水市古琴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 張濤

  古人(製琴)它是把好多思想都結合在了一張古琴上麵的,像一張古琴的長度,它是三尺六寸五,就象征一年的365天,然後古琴上麵有13個(ge) 徽位,就象征(一年)十二個(ge) 月和一個(ge) 閏月。古琴它是木坯做完之後,在上麵是要用漆來做的,而且這個(ge) 雕漆技藝也是咱們(men) 天水曆史比較久遠的一項技能(藝)。

  【解說】張濤今年36歲,是天水市古琴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從(cong) 2009年開始學習(xi) 古琴製作,到現在已有14年。

  【同期】天水市古琴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 張濤

  我的主修專(zhuan) 業(ye) 和古琴還不太搭,我上大學那會(hui) 兒(er) 學的是機電。當時就是從(cong) 電視上麵聽到古琴曲,然後才慢慢了解知道了古琴。剛開始我也是琴箏不分,把古箏以為(wei) 是古琴,後來才知道原來古箏是21根弦,古琴是7根弦,古箏的聲音特別亮麗(li) ,但是古琴的聲音就比較沉穩一些。正因為(wei) 是自己喜歡(古琴),托朋友到外地去看了一下,然後(買(mai) 古琴的)錢也挺貴的,就想說這個(ge) 琴自己能不能做。

  【解說】在甘肅天水,熊尚德斫琴的手藝為(wei) 人稱道,張濤便拜其門下學習(xi) 斫琴技藝。在和古琴打交道的這些年裏,張濤坦言,最難的就是堅持。從(cong) 二十歲心態浮躁的年紀開始,枯燥繁瑣的製琴經曆讓他飽受辛苦。

  【同期】天水市古琴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 張濤

  最困難的就是剛開始刨木頭刨不平,然後鋸鋸子也鋸不直,刨木頭刨一天下來之後,手心裏麵全是水泡特別疼。然後鋸鋸子也鋸不直,鋸完之後還得再修,我就覺得特別麻煩。接觸到做大漆的時候,那段時期確實挺困難的,因為(wei) 生漆和人皮膚接觸,有些人會(hui) 皮膚過敏,然後身上就特別癢,也腫起來了。當時我最嚴(yan) 重的一次就是腦袋都腫了,眼睛也睜不開,反正腫了有一個(ge) 多月特別難受。想過放棄,後麵看用漆做出來的東(dong) 西也挺漂亮的,慢慢還是堅持下來了。

  【解說】如今張濤和愛人在當地開設了一間琴道館,每個(ge) 月開設公益習(xi) 琴課程,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知琴、學琴、彈琴,讓玉瑤之音在它的家鄉(xiang) 傳(chuan) 續下去。

  【同期】張濤愛人 王娟娟

  在生活中的話,他其實就是個(ge) 不善言辭的人,但是在說到琴的時候,話也就多了。做這個(ge) 事情的話他不是說每天早上9點這樣上班,而是從(cong) 早上一直到晚上12 點多才上來(回家),我叫他也不上來(回家),也比較執著。雖然很苦但是以後我也會(hui) 一直支持他,讓他的斫琴事業(ye) 可以一直發展下去,我們(men) 的琴館也會(hui) 一直開下去。

  【解說】目前,古琴正從(cong) 少數人的高雅樂(le) 器向社會(hui) 大眾(zhong) 化轉變,張濤夫婦認為(wei) ,古琴能給人帶來安寧的心境。在當下,社會(hui) 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壓力加大,人們(men) 不時會(hui) 心態煩躁,也就有更多人願意在古琴聲中找到寧靜。(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