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創造“錦繡”新生活——貴州特色苗繡產業發展觀察
配色大膽活潑、圖案栩栩如生的苗繡據傳(chuan) 誕生於(yu) 苗族遷徙途中,千百年來,苗族群眾(zhong) 用針當筆、用線為(wei) 墨,將自然萬(wan) 物、民族曆史繡在服飾上,苗繡也因此被稱為(wei) “穿在身上的‘活化石’”。
皺繡、破線繡、打籽繡……在貴州,有20多種苗繡繡法。千百年來,苗族群眾(zhong) 用一雙雙巧手致敬前輩,用色彩斑斕的絲(si) 線勾勒著民族的生生不息。2006年,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在苗族聚居的貴州,近年來將這一文化瑰寶作為(wei) 產(chan) 業(ye) 大力推動發展,婦女們(men) 背著娃、繡著花、養(yang) 活自己養(yang) 活家,不僅(jin) 用一針一線創造出“錦繡”新生活,還將蘊藏著古老文化的苗繡巧妙融入時尚元素,登上國際舞台,形成產(chan) 業(ye) 融合互動。如今,古老的苗繡,正在得到數字化保護、開發和應用,日益走進大眾(zhong) 生活。
巧手“針功夫”,創造錦繡新生活
“這款包包款式新穎,背著輕便,很好搭配衣服,姐妹們(men) 考慮一下……”
烏(wu) 江之畔,峽穀壯美。走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畢節黔西市新仁苗族鄉(xiang) 化屋村的文創產(chan) 品直播間,一身苗繡裝扮的“95後”繡娘楊文麗(li) ,準時上線直播,熱情地用普通話、貴州話和苗語向網友推介產(chan) 品。
楊文麗(li) 曾在沿海打工多年,2017年返鄉(xiang) 創業(ye) 做苗繡,2022年公司產(chan) 值已達到180多萬(wan) 元,帶動全村20多名繡娘在家門口就業(ye) 。
“去年直播銷售額達到60多萬(wan) 元,最多的一場直播賣了8萬(wan) 元。”楊文麗(li) 興(xing) 奮地說。最近,她購入一批直播設備,培訓附近的年輕人,今後在村寨的每一個(ge) 角落,都可以直播銷售苗繡等特色產(chan) 品。
據黔西市苗繡產(chan) 業(ye) 發展專(zhuan) 班負責人張敏介紹,黔西市圍繞“打造一個(ge) 品牌、培育一批巧匠、建立一個(ge) 基地、開發一批產(chan) 品、設置一個(ge) 示範展區、暢銷N個(ge) 銷售平台”的發展思路,搭建了研發、生產(chan) 、銷售、展示、行業(ye) 五個(ge) 平台,采取“龍頭公司+小微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繡娘)”的發展模式,投入各類項目資金700多萬(wan) 元,全方位立體(ti) 式抓好苗繡產(chan) 業(ye) 發展。“2023年,我們(men) 爭(zheng) 取苗繡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2000萬(wan) 元以上。”張敏說。
貴州對苗繡推動婦女增收的工作起步於(yu) 10年前。2013年,貴州省婦聯聚焦“針功夫”,圍繞苗繡、蠟染等民族技藝開展錦繡計劃,目前累計培訓10萬(wan) 人次,創建錦繡計劃巧手致富基地、智慧錦繡基地、錦繡計劃創新研發基地等千餘(yu) 個(ge) ,帶動50餘(yu) 萬(wan) 人就近就業(ye) 增收,近三年創造產(chan) 值60餘(yu) 億(yi) 元,“指尖技藝”逐漸轉化為(wei) “指尖經濟”。
“大巴車開動的時候,孩子死死拉住媽媽的手不讓走。”回憶起近20年前,送三姐和三姐夫去廣東(dong) 打工的那一幕,43歲的從(cong) 江縣鬥裏鎮馬安村婦女韋祖英至今還會(hui) 紅了眼眶。
如今,僅(jin) 有小學文化的韋祖英通過製作苗繡服飾等,公司年產(chan) 值已達到一兩(liang) 千萬(wan) 元,帶動900多名群眾(zhong) 就業(ye) 。“政府在我們(men) 這裏搞培訓,隻要願意學,就有人教。”韋祖英說。
“過去,繡娘們(men) 刺繡是為(wei) 自己和家人製作服裝,現在她們(men) 知道,拿著繡花針,能夠繡出美好的生活。”從(cong) 江縣婦聯主席梁銀麗(li) 說,“婦女們(men) 紛紛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獲得一份體(ti) 麵的收入,甚至成為(wei) 女企業(ye) 家。”
一二三產(chan) 互動,亮出錦繡新名片
“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聞聲”,台江縣素有“天下苗族第一縣”美譽,婦女擅長刺繡。在縣城的刺繡銀飾一條街姊妹街上,苗繡州級非遺傳(chuan) 承人石傳(chuan) 英製作的苗繡遠近聞名,遠銷意大利、法國等地。
“光是這個(ge) 旅遊紀念品,我一年就能賣出去一萬(wan) 多本。”石傳(chuan) 英指著一款筆記本說。她用蠟染土布做封皮,繡上一個(ge) 苗繡圖案,可以賣到120至150元一本。
“浩鄧”是石傳(chuan) 英的苗名,在苗語裏,“浩”意味著絲(si) 線,“鄧”則是真絲(si) 緞子的意思。創業(ye) 時,石傳(chuan) 英為(wei) 自己公司取名“浩鄧”。
蝴蝶媽媽、鳳凰、龍、魚……石傳(chuan) 英將苗族崇拜的圖騰和對祖先曆史的理解,嵌入時髦的高檔旗袍上,也融入日常所用的背包、發卡、腕帶等小商品上。2022年,石傳(chuan) 英的旅遊商品店僅(jin) 苗繡產(chan) 品銷售額就達到200多萬(wan) 元。
為(wei) 改變苗繡產(chan) 業(ye) 長期以來麵臨(lin) 的“小散亂(luan) ”局麵,2021年,貴州省成立苗繡產(chan) 業(ye) 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同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貴州苗繡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深入推進苗繡保護傳(chuan) 承、市場培育、園區建設、品牌培育、科技創新、市場推廣“六大工程” ,加快實現苗繡產(chan) 業(ye) 化、時尚化、國際化發展目標。
在貴州,一些地方還將與(yu) 苗繡相關(guan) 的上下遊產(chan) 業(ye) 融合,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嶄新名片。
榕江縣自2018年以來,立足苗族、侗族群眾(zhong) 利用板藍根枝葉染製衣服,再加以刺繡的古老習(xi) 俗,串起采藍(板藍根)、製藍(染膏)、刺繡等手工工藝,將苗繡、蠟染形成“藍染”文化產(chan) 業(ye) 鏈。
據榕江縣常務副縣長王飛介紹,目前,榕江縣累計種植板藍根3.2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5.25萬(wan) 噸,產(chan) 值達6800餘(yu) 萬(wan) 元,帶動6339戶群眾(zhong) 參與(yu) ,戶均收入達4417元以上。榕江建設了國內(nei) 最大的古法製靛基地,藍靛膏等板藍根粗加工產(chan) 品年銷售產(chan) 值達4488萬(wan) 元。
貴州省構建以貴陽市為(wei) 中心,畢節市、銅仁市、黔東(dong) 南州等為(wei) 重點打造苗繡產(chan) 業(ye) 集聚區,推動配套企業(ye) 入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貴州從(cong) 事苗繡產(chan) 業(ye) 的相關(guan) 企業(ye) 有近300家,誕生了“黔粹行”“黔尚品”“村寨故事”“創和服飾”等一批非遺品牌。
數字化傳(chuan) 承,保護錦繡非遺之美
最近,台江縣非遺中心工作人員歐小念帶領著一支團隊,走村串寨,尋找苗繡傳(chuan) 承人、非遺工坊,對散落於(yu) 民間的繡品進行視頻、圖片、音頻、文字記錄,再上傳(chuan) 到省裏進行數字化處理。
在位於(yu) 台江縣萃文街道的仰黎坊,歐小念找到了年近八旬的苗族老人潘玉珍,這是一位幾乎終生都在刺繡的非遺傳(chuan) 承人,也是國際時尚舞台的常客,多次身著苗繡服飾登上國際T台,成為(wei) 備受矚目的東(dong) 方老奶奶。
“現在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我最擔心的是自己的刺繡手藝失傳(chuan) 。”潘玉珍說。
“我們(men) 會(hui) 將您的針法、工藝記錄下來,通過數字化的形式,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歐小念說。
精湛的苗繡傳(chuan) 統手工藝麵臨(lin) 失傳(chuan) 危險,身處鄉(xiang) 村的繡娘與(yu) 外界市場麵臨(lin) 信息鴻溝,為(wei) 了解決(jue) 這一難題,貴州已有不少部門、企業(ye) 在行動。
近年來,在工信部項目支持下,貴州對苗繡數字化保護、開發、應用進行研究,統籌搭建“兩(liang) 庫一平台”,即苗繡素材庫、苗繡繡娘數據庫和全球設計師開放平台。
勾線、繪製、填色……在位於(yu) 貴陽市的多彩貴州文化數據平台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聚精會(hui) 神坐在電腦前,將從(cong) 貴州各地收集的苗繡繡片進行矢量圖提取。
“我們(men) 將人工製作的繡片工藝流程簡化,完成二次創作,將其變成數字化產(chan) 物。碰到複雜的繡片,需要一兩(liang) 天才能提取完成。”公司苗繡數字化平台建設負責人韓霄陽說,“通過版權登記,給每一個(ge) 苗繡傳(chuan) 統紋樣製作一張虛擬‘身份證’,讓它成為(wei) 可購買(mai) 、流通的虛擬產(chan) 品。”
據統計,自去年底以來,多彩貴州文化產(chan) 業(ye) 投資集團已收集和拍攝苗繡紋樣圖片9000多張,完成矢量圖提取3550張,並進行了版權登記。
據多彩貴州文投集團經營管理部負責人、貴州省苗繡產(chan) 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彭陽介紹,該集團已與(yu) 國際女性時尚品牌企業(ye) 達成合作,首批許可使用1500個(ge) 苗繡紋樣,轉化為(wei) 服裝及相關(guan) 產(chan) 品150餘(yu) 款,銷往美國、英國、日本、巴西等15個(ge) 國家和地區。
與(yu) 此同時,貴州對全省苗繡繡娘情況進行摸排,目前已取得近4000名繡娘、100餘(yu) 個(ge) 繡娘工坊數據。貴州製定了機繡、手繡、平繡3個(ge) 苗繡產(chan) 業(ye) 團體(ti) 標準,提升貴州苗繡產(chan) 品規範化水平,苗繡紋樣版權保護管理製度正在製定中。
“增強苗繡的商品屬性,打通時尚界與(yu) 工匠的橋梁,推動苗繡走向國際,走進大眾(zhong) 生活,賦予古老技藝新的時代光彩。”彭陽說。
文字記者:李驚亞(ya) 、周宣妮
視頻記者:周宣妮、李驚亞(ya)
海報設計:謝悅
編輯:儲(chu) 興(xing) 華、劉羊暘、戚文娟、王浩程、鄔金夫
統籌:王潔、方思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