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劇亮點紛呈
19部新創劇目、5部中外經典作品、24家院團參演,浙江杭州、嘉興(xing) 、湖州等地近50場演出、線上線下1.75億(yi) 人次觀眾(zhong) ……由文化和旅遊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歌劇節,秉持“歌劇藝術的盛會(hui) 、人民群眾(zhong) 的節日”宗旨,通過“線下與(yu) 線上融合、演出與(yu) 演播並舉(ju) ”等方式,將近年來我國歌劇創作的麵貌展現給觀眾(zhong) ,為(wei) 進一步推動中國歌劇的發展帶來啟示。
本屆歌劇節展演的19部新創劇目中,《紅船》《呼兒(er) 嘿喲》《唱響南泥灣》《三把鎖》《青春鑄劍221》《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等革命曆史題材、現實題材劇目超過半數。浙江演藝集團創作推出的《紅船》以史詩性內(nei) 容和全景式表現弘揚了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主創在廣闊時代背景中取精用弘,大膽突破歌劇的常規結構和敘事邏輯,找到了較為(wei) 適合這一主題表達的創新結構和敘事美學。
曆史題材、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題材同樣深受歌劇創作者的青睞。《李清照》《邊城》《僑(qiao) 批》《孔子傳(chuan) 》等劇,在實現曆史題材的多元化方麵取得可喜成績。就整體(ti) 思想藝術水平而論,《李清照》《邊城》二劇可堪嘉許。前者以凝練的文學語言、詩化的戲劇情境、清新流暢的旋律歌唱表現主人公的詩意人生;後者通過少女翠翠對純美愛情的憧憬與(yu) 苦守,在旖旎詩意的湘西風情中透現淡淡憂傷(shang) ,營造獨特的美學意境。
經典劇目《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同心結》《漂泊的荷蘭(lan) 人》《茶花女》,以無窮的藝術魅力滋養(yang) 了一代代觀眾(zhong) ,也培養(yang) 了一代代歌劇藝術人才。一度創作的巨大成就為(wei) 二度演繹帶來挑戰,本屆歌劇節上,多所歌劇院團、音樂(le) 院校的二度演繹呈現出較高的職業(ye) 水準。天津音樂(le) 學院演出的《同心結》讓人印象深刻,歌唱與(yu) 表演傾(qing) 心投入、激情洋溢,呈現恢宏的整體(ti) 氣勢。
歌劇表演藝術的精進和歌劇表演人才的齊整,是中國歌劇得以薪火相傳(chuan) 、創新發展的根本。回顧民族歌劇的藝術發展史,優(you) 秀的歌劇表演總是善於(yu) 將劇目結構把握、聲樂(le) 演唱技巧、人物角色詮釋、民族風格表達等方麵融為(wei) 一體(ti) 。本屆歌劇節上,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盡管題材風格不盡相同,唱演俱佳、形神兼備、虛實融合等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的獨特美學特征得到彰顯。一批成熟的歌劇演員,如雷佳(《邊城》中飾演翠翠)、王宏偉(wei) (《同心結》中飾演黃繼光)、王傳(chuan) 亮(《星海星海》中飾演冼星海)、毋攀(《周恩來》中飾演周恩來)、鄭培欽(《李清照》中飾演李清照)、王慶爽(《銀杏樹下》中飾演洪姑)、呂薇(《僑(qiao) 批》中飾演梁董氏)等,較為(wei) 出色地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廣大觀眾(zhong) 麵前形象地展現了歌劇表演的魅力。
一批頗有才華和潛質的年輕演員同樣值得關(guan) 注。如,在《白毛女》中飾演喜兒(er) 的蔣寧、《李清照》中飾演趙明誠的薛雷、《康定情歌》中飾演尚鏞的胡斯豪、《呼兒(er) 嘿喲》中飾演周中塬的孫中偉(wei) 。隻需假以時日,經過若幹舞台實踐的打磨和淬煉,他們(men) 的表演藝術將漸趨成熟。
此前,我國民族歌劇聲部配置基本以女高音和男高音為(wei) 主,中音聲部偏少。本屆歌劇節上,這種狀況有了明顯改觀。在《邊城》中飾演老船夫的男中音孫礫,在《同心結》中飾演黃繼光母親(qin) 的女中音張卓等人,便是例證。中音聲部的加入,提高了演員與(yu) 所扮演人物在聲音上的配適度和辨識度,高中音聲部在重唱中的縱向疊置增加了作品的音響厚度與(yu) 對比。這一點,恰是對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的當代發展,值得關(guan) 注。
中國歌劇節已經舉(ju) 辦五屆。從(cong) 第三屆開始,“一劇一評”成為(wei) 歌劇節常態化活動。從(cong) 第四屆開始,舉(ju) 辦“民族歌劇創作人才研修班”。本屆歌劇節承繼這兩(liang) 個(ge) 舉(ju) 措,統籌創作實踐與(yu) 理論評論“兩(liang) 翼”。“一劇一評”專(zhuan) 家研討會(hui) 上,專(zhuan) 家、主創就演出劇目劇本、音樂(le) 創作、表導演藝術、舞台美術等方麵,進行麵對麵的分析研討。“民族歌劇創作人才研修班”上,各地從(cong) 事歌劇創作和管理的業(ye) 務骨幹,聆聽了知名專(zhuan) 家的授課。本屆歌劇節上,研修班學員每日下午聽課,當晚隨專(zhuan) 家組一起觀劇,次日上午旁聽“一劇一評”,專(zhuan) 家授課、現場觀劇、理論評論3個(ge) 環節融會(hui) 貫通、彼此印證,引發學員們(men) 的獨立思考。
成績有目共睹,但本屆歌劇節也反映出目前歌劇事業(ye) 發展中需要進一步解決(jue) 的問題,如歌劇的一度創作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歌劇評論還需要更加精準,等等。
新時代的歌劇表演藝術家、理論評論家任重道遠。嚴(yan) 守歌劇創作規律,杜絕浮華浮躁,從(cong) 時代變革和中外優(you) 秀文化遺產(chan) 中汲取靈感,堅持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意識和標準來鍛造、提升歌劇的思想內(nei) 涵和藝術表現力,民族歌劇才能向著高峰不斷攀登。
(居其宏 作者為(wei) 中國音樂(le) 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