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賡續中華文脈,書寫民族複興新篇章
中新網北京7月10日電 (記者 上官雲(yun) )雄偉(wei) 壯觀的長城,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曆史悠久的絲(si) 綢之路……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散布著眾(zhong) 多珍貴的文物瑰寶、世界遺產(chan) ,共同詮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展示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文化興(xing) 則國運興(xing) ,文化強則民族強。國寶神韻,穿越古今。中華文脈在賡續傳(chuan) 承中不斷發揚光大,守護文化遺產(chan)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答卷。
1985年,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公約》;1987年,莫高窟、泰山、長城等6個(ge) 項目進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迄今為(wei) 止,中國的世界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彰顯中國智慧。
多措並舉(ju) ,為(wei) 世界遺產(chan) 保護提供中國範例。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保護、整治、考古項目近600項,打造北京箭扣、河北喜峰口長城研究型保護示範項目。同時,推進中英“雙牆對話”,搭建文明交流互鑒橋梁,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跨國合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審議通過長城保護狀況報告,長城被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評為(wei) 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示範案例。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高度評價(jia) 中國政府在長城保護方麵采取的積極、有效措施,使遺產(chan) 突出普遍價(jia) 值得到了妥善保護。
凝心聚力,積極推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2021年,《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意見》《關(guan) 於(yu) 在城鄉(xiang) 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意見》印發;2022年,《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印發,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與(yu) 發展事業(ye) ,不斷邁上新台階。
以文鑄魂,書(shu) 寫(xie) 民族複興(xing) 的新篇章。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多年文明;2022年7月,中國國家版本館落成。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全社會(hui) 積極參與(yu) 其中。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cong) 古至今,熠熠生輝的文化瑰寶,積澱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品格,將它們(men) 守護好,也是留住曆史根脈、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重要一環。
守正創新,繼往開來。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孜孜以求,中華民族在複興(xing) 道路上闊步前行,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在煥發出全新光彩。(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