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水下考古“多點開花” 南北方專家聚魯共話前沿技術

發布時間:2023-07-11 16:1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濟南7月10日電 (記者 趙曉)“甲午沉艦遺址發掘過程中靈活運用了多種物探技術”“隱藏在古瓷瓶中的微生物DNA信息,揭示了‘長江口二號沉船’的‘年齡’”……7月10日,在全國考古工作會(hui) 議召開前夕,中國南北方水下考古專(zhuan) 家齊聚山東(dong) 濟南參加水下考古論壇,分享交流前沿技術,為(wei) 提升中國水下考古工作的專(zhuan) 業(ye) 化、科技化水平建言獻策。

  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周春水在現場介紹了物探技術在甲午沉艦遺址水下考古中的應用。他說,沉艦水下考古工作麵臨(lin) 水下環境複雜、能見度低、泥質深硬等難點,物探技術的使用為(wei) 準確評估沉艦殘損狀況、鎖定水下工作位置、展現遺址全景等提供重要依據。“在水下考古工作中,應選擇多種物探技術,以便獲取遺址全麵的保存狀態。磁力物探在甲午沉艦勘探中的實踐,為(wei) 近現代沉船遺址的調查和與(yu) 保護提供了參考。”

  “長江口二號沉船”被打撈出水後,研究人員用生物基因技術解密了它的“年齡”。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翟楊在論壇上分享了這一實例。“‘長江口二號沉船’目前出水體(ti) 型最大的一件瓷器是清代水青花雙耳瓶。通過對瓶中不同深度沉積物進行環境DNA提取、文庫構建、高通量測序及生物信息學分析後,我們(men) 掌握了大量沉船中看不到生物信息,對全麵了解古船從(cong) 建造到沉沒的全生命周期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出席論壇並指出,要科學規劃水下考古近期和中長期研究方向、重點項目,有條不紊地推進下一步工作。今年,《水下考古工作規程》將頒布實施,為(wei) 水下考古工作提供科學的標準規範。同時,該中心將結合即將開展的第四次中國全國文物普查活動,對已發現的水下考古項目進行複查,並開展福建、浙江、山東(dong) 等地水下考古調查。

  唐煒說,水下考古也是中外聯合考古合作的重要方麵,中國將與(yu) 埃及共建中埃水下考古聯合中心,與(yu) 希臘、伊朗、南非等國家建立常態化合作機製,謀劃布局地中海、紅海、波斯灣的水下考古。“在深入推進海洋文明研究的同時,我們(men) 將持續關(guan) 注和推動內(nei) 水區域的文化考古工作,古為(wei) 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wei) 中心的曆史文化資源。”

  “山東(dong) 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和儒家文化發源地,水下考古資源豐(feng) 富。”山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王守功在致辭時說,近年來,該省高度重視水下考古工作,於(yu) 2015年成立山東(dong) 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隊伍不斷壯大,東(dong) 平湖及其淹沒區水下考古調查、威海灣甲午沉艦水下考古調查等取得重要成果。本次論壇圍繞海洋、運河兩(liang) 大主題,希望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暢所欲言,為(wei) 山東(dong) 水下考古工作建言獻策,多提寶貴意見。

  當天,來自上海、福建、廣東(dong) 等省市的專(zhuan) 家介紹了當地海洋考古取得的進展和成就,來自天津、江蘇、安徽、河南、河北等省市的專(zhuan) 家分享了大運河考古最新發現與(yu) 研究成果。(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