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黃河邊,當代藝術在生長

發布時間:2023-07-12 16:02:00來源: 人民日報

  行駛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黃河西岸,穿過幾片河邊濕地,越過一道灌溉古渠,柳蔭鳥鳴間,便看到雪白色流線外型的銀川當代美術館,矗立湖畔。

  走進美術館,大廳挑高數米的牆壁上,一個(ge) 碩大的“幾”字形舒展蜿蜒:發軔於(yu) 青藏高原的黃河從(cong) 源頭走出,流經西北,奔過晉陝大峽穀的重岩疊嶂,最終流潤華北平原,直至東(dong) 去入海。“水之回響——2023中國銀川黃河文化旅遊節特展”上的一幅《黃河詩意圖》,把描繪黃河的詩詞標注其上,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

  一座前衛、新潮的美術館落地西北,在黃河岸邊紮下了根。開館8年,銀川當代美術館不僅(jin) 建立起當代藝術的交流平台,開拓大眾(zhong) 對美學的認識和理解,更不斷挖掘著西北這片土地的深沉內(nei) 涵。

  “藝術的生命力值得慢慢培養(yang) ”

  黃河西岸的銀川當代美術館,是西北最大的單體(ti) 當代美術館。開館至今,這裏產(chan) 生了銀川雙年展、國際動漫展、黃河展、走向西部係列等多個(ge) 藝術IP,是許多藝術愛好者的聚集地。

  然而,美術館剛開始立項時,卻有不少反對的聲音。“有人認為(wei) ,當時的西北藝術基礎薄弱,缺乏專(zhuan) 業(ye) 團隊,在這裏建一座當代美術館很困難。”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呂澎說。

  2013年,在美術策展領域從(cong) 業(ye) 多年的呂澎來到寧夏,想在西北建立一個(ge) 美術館。經過銀川市地方政府的規劃與(yu) 支持,一片黃河岸邊的空地被找出來。“雖然遠離城區,但有著無限可能,藝術的生命力值得慢慢培養(yang) 。”呂澎說。

  美術館現任執行館長趙子懿也被吸引,加入進來。應聘成功的第二天,他就來到工地。“那時,我看著結冰的黃河,圖紙上的場館真能建出來嗎?”趙子懿說。

  連續數年,趙子懿和同事一起跑工地,細心調整著各種細節。最終,一座流線型的雪白色建築屹立在黃河岸邊。

  美術館的西側(ce) 牆體(ti) 宛如層層堆積的岩層,東(dong) 側(ce) 是由塊狀巨石堆疊而成的立麵。“外表層疊的結構,代表著泥沙的沉積與(yu) 河水的衝(chong) 刷,緩慢而持續地塑造著黃河周邊的自然環境,也包含著我們(men) 慢慢培養(yang) 藝術土壤的決(jue) 心。”呂澎說。

  2015年8月8日,開館展“文明的維度”正式舉(ju) 辦。藝術評論界反響熱烈,但觀眾(zhong) 的反饋卻不盡如人意。展覽上,抽象化的藝術裝置作品讓不少觀眾(zhong) 摸不著頭腦。“很多慕名而來的人沒有看過當代裝置藝術作品,很難產(chan) 生情緒上的共鳴。”趙子懿說。

  一個(ge) 西北的美術館,怎麽(me) 做出和當地產(chan) 生連接、讓大眾(zhong) 樂(le) 於(yu) 接受的展覽?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寧夏人,趙子懿和不少美術館的員工展開了思考。

  “每一個(ge) 物件、場景都是一個(ge) 微縮的裝置藝術”

  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銀川當代美術館籌備近一年半,推出了“光陰的秘密——開啟記憶寧夏的木箱”活動。

  一個(ge) 小木箱,能裝什麽(me) 東(dong) 西?作品征集過程中,不少人給出了令人驚歎的答案。

  有的人把小雞孵化過程做成了模型,有的人把老家等比例縮小做成微縮景觀,有的人做了一片沙礫地,上麵是葡萄築起的綠色長廊……109名作者將自己的“寧夏記憶”裝進木箱。

  “每一個(ge) 物件、場景都是一個(ge) 微縮的裝置藝術,折射出時代的變遷。”美術館公共教育部負責人郭江宏說,“我們(men) 幫助大家把一個(ge) 個(ge) 故事或創意變成一個(ge) 個(ge) 作品。一場活動下來,參與(yu) 者對藝術的認知也會(hui) 發生變化:原來裝置藝術這麽(me) 有趣、接地氣。”

  此後,突出展覽與(yu) 藝術作品的“本土性”,引導觀眾(zhong) 打開自我、參與(yu) 體(ti) 驗,成為(wei) 銀川當代美術館的重要課題。

  認知變化的不僅(jin) 是參與(yu) 者和觀眾(zhong) ,還有美術館的工作人員。

  一直以來,美術館都會(hui) 在展覽前,對工作人員做集中培訓,不光介紹藝術家的生平、作品,還會(hui) 把展覽的主題、布展的藝術樣式等信息整合成小冊(ce) 子。“很多時候,看到觀眾(zhong) 在討論作品,我們(men) 的保安甚至都會(hui) 主動上去給他們(men) 介紹。”保潔員錢思樂(le) 說。

  如今,走進銀川當代美術館“水之回響”展覽,一條銅黃色風鈴帶呈“幾”字形舒展。輕輕拉動繩子,擺錘與(yu) 風鈴碰撞,叮叮咚咚。藝術家用聽覺感受,表現出人們(men) 對黃河的獨特印象。

  “美術館還是人人可以參與(yu) 的公共文化空間”

  銀川當代美術館的大廳裏,一株“土豆樹”吸引了觀眾(zhong) 的目光。一串串縫製而成的小土豆,垂著綠色的莖蔓,舒展著腰身,正努力往上生長。“這個(ge) 作品叫做‘小土豆的夢’,都是我們(men) 用針線縫出來的。”麵對觀眾(zhong) ,11歲的丁曉玉介紹道。

  “製作過程不僅(jin) 有趣,還能讓孩子們(men) 感受到鄉(xiang) 土的力量。”銀川市興(xing) 慶區實驗第二小學的美術老師楊紅霞說,2019年和2022年兩(liang) 次舉(ju) 辦的“山河稚子 美與(yu) 未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兒(er) 童藝術展”,正是館校合作的結晶。共計3萬(wan) 餘(yu) 名兒(er) 童參與(yu) 實踐,不少孩子在這裏第一次畫畫、做手工。

  “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教育基地,美術館還是人人可以參與(yu) 的公共文化空間。”趙子懿介紹,從(cong) 2015年開展的“娃娃外傳(chuan) ——鏡子魔幻師”到“2023年影像日記”,銀川當代美術館推出了10多個(ge) 公共教育項目,不斷挖掘著自身的文化空間價(jia) 值。

  如今,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越來越多藝術家正走出場館,與(yu) 當地產(chan) 生更多的連接。剪紙藝術家陳粉丸來銀川參展的過程中,專(zhuan) 門來到興(xing) 慶區通貴鄉(xiang) 通南村,給孩子們(men) 上了3堂剪紙課程。“在教室裏手把手教剪紙,孩子們(men) 都很激動,我能感受到那種興(xing) 奮勁兒(er) 。”她說。

  “美術館拓寬了人們(men) 的視野,讓大家對‘美’有更多的理解。”呂澎說,“未來,如果有這裏的孩子走出西北、走向世界,他們(men) 也會(hui) 有很強的審美能力與(yu) 創造能力。”

  楊紅霞至今還記得,在第二屆“山河稚子”展覽上,丁曉玉第一次接觸畫畫就著了迷,想要用自己的畫筆來認識世界。“銀川當代美術館就像沙漠裏的一朵花,用自己生動、柔軟的質感,給很多人帶來‘美’的感受,更努力地培育著,想讓沙漠長出一塊綠洲。”楊紅霞說。

  本報記者 秦瑞傑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