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看古老印刷術如何守正創新

發布時間:2023-07-14 16:1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印刷術,被譽為(wei) “人類文明之母”。今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時,走進保藏古籍版本的蘭(lan) 台洞庫,實地察看版本保存收藏情況並強調指出,“這些雕版、典籍,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中華民族的一些典籍在歲月侵蝕中已經失去了不少,留下來的這些瑰寶一定要千方百計嗬護好、珍惜好,把我們(men) 這個(ge) 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chuan) 承下去”。

  從(cong) 雕版到活字,從(cong) 單色到多色,印刷術的傳(chuan) 承,離不開一代代手工匠人的精心研磨和苦心堅持。2009年,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2010年,“中國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如今的印刷傳(chuan) 承之路如何?讓我們(men) 探古尋今,從(cong) 幾位非遺傳(chuan) 承人的講述中領略中華文化的悠久厚重,感受代代傳(chuan) 承的不變初心。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shu) 館內(nei) ,古籍保護中心的古籍修複師黃玉杏(左)給小讀者講解古籍印刷的有關(guan) 知識。新華社發

  【一線講述】

  於(yu) 雕版之上刻悠悠時光

  講述人: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雕版印刷傳(chuan) 習(xi) 所所長 陳美琦

  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始於(yu) 唐代,發展於(yu) 宋元時期,興(xing) 盛於(yu) 清代,到今天已曆經千年歲月。我們(men) 陳家是雕版印刷世家,我是陳家雕版印刷的第四代傳(chuan) 人。四代人的薪火相傳(chuan) ,就是為(wei) 了守護這曆經千年積澱的文化瑰寶。

  我父親(qin) 陳義(yi) 時13歲就開始跟隨我曾祖父和祖父學習(xi) 雕版印刷,作為(wei) 雕版印刷技藝國家級傳(chuan) 承人,他到今天已經守護了這項古老技藝七十餘(yu) 年。早年間,為(wei) 了讓雕版印刷後繼有人,父親(qin) 把我們(men) 自家的樓房改建成雕版技藝傳(chuan) 習(xi) 所,讓十幾位徒弟吃住在這裏,專(zhuan) 心研習(xi) 。後來,他的不少徒弟紛紛轉行,他就反複動員我回家跟他學習(xi) 雕版印刷。

  耐不住父親(qin) 的軟磨硬泡,我放棄了原本從(cong) 事的玉雕工作,成為(wei) 陳家雕版印刷第四代傳(chuan) 人。雕版印刷是一門精細活、耐性活,難學更難精。光是刻版,沒有十年八年的功夫都幹不好。一件雕版印刷作品,通常需要經過打樣、雕版和上色印刷三位工匠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雕版環節,即使是技藝最熟練的工匠一天也最多隻能雕刻出55個(ge) 字。就拿代表餖版印刷最高成就的《綠楊箋譜》來說,父親(qin) 一直刻了16年才完工。

  這種苦和累,讓很多本想學習(xi) 雕版印刷的人望而卻步。今天,雖然國家給予了極大重視和扶持,但雕版印刷仍然麵臨(lin) 後繼乏人的困境。要想讓這門“老手藝”傳(chuan) 承下去,必須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藝術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尤其要吸引年輕人的關(guan) 注和喜愛。讓我欣喜的是,如今的線裝古籍、周邊文創已經收獲了不少年輕粉絲(si)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領略到雕版印刷的風采。

  推動“雕版印刷進校園”也是我正在努力的事情。在一所所學校開展的雕版印刷活動中,孩子們(men) 親(qin) 身體(ti) 驗雕版印刷的每一道工序。通過“玩學結合”的方式,很多青少年愛上了中華印刷文化,為(wei) 雕版印刷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父親(qin) 和我用畢生的時光雕刻雕版,雖然現在像我們(men) 這樣專(zhuan) 心從(cong) 事雕版印刷的人還是很少,但我相信,隨著更多文創周邊的創新,隨著更多進校園活動的開展,雕版印刷會(hui) 越來越具有生命力,煥發出新的光彩。

  木版水印,延續藝術生命

  講述人:北京榮寶齋木版水印高級技師、北京市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趙慧萍

  我從(cong) 小在琉璃廠長大,祖父是北京玉器廠裏做玉雕的老手藝人趙德一。小時候,我就很羨慕在這條街的書(shu) 畫用品店裏工作的人,尤其愛去榮寶齋裏轉悠。

  20世紀80年代,我有幸得到進榮寶齋工作的機會(hui) ,喜悅之餘(yu) ,也格外珍惜。榮寶齋自古以來就是“前店後廠”的模式。我不喜歡拋頭露麵,不願意站櫃台、賣東(dong) 西。到榮寶齋各部門參觀時,木版水印深深吸引了我,我拿起一幅小畫,學著師傅們(men) 的樣子,在白紙上一塊版接著一塊版地印製完成了一幅作品。老師傅們(men) 給這件作品評出高分,我特別高興(xing) 。後來我也如願以償(chang) ,分配到了相關(guan) 部門,師承榮寶齋老一代印刷藝人宋兆英學習(xi) 木版水印。

  有300多年曆史的榮寶齋能夠傳(chuan) 承下來,離不開木版水印這門傳(chuan) 統手藝。木版水印是一種特殊的印刷形式,分為(wei) 勾描、刻版、印刷三道工序。畫家在紙上作畫,木版印刷在版上作畫,以刀為(wei) 筆,最大限度地再現原作的風貌、延續作品的藝術生命。

  還記得2012年,我接到了一個(ge) 緊急任務,配合範曾畫展印製《青山依舊》。這幅作品複雜煩冗,給勾描、刻版、印刷環節帶來了很多挑戰。我印刷時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題就是分版過於(yu) 複雜,導致各版之間銜接困難。此外,為(wei) 了印出原作清新明亮的顏色,我跑了很多地方去挑選和購買(mai) 國畫顏料,憑借幾十年的印刷經驗,反複皴染、多次罩染。因為(wei) 時間緊任務重,為(wei) 了保持印刷的節奏,我連續七天七夜沒有回家,終於(yu) 在三個(ge) 徒弟的輔助下按時完成了印製。讓人欣慰的是,這件作品得到了專(zhuan) 家、觀眾(zhong) 、書(shu) 畫作者的一致好評。

  多年學藝,師傅對我的影響不僅(jin) 在技藝上,還在為(wei) 人處世之道、工匠精神的傳(chuan) 承上。我的師傅待人和藹,但工作上卻是非常嚴(yan) 格甚至嚴(yan) 厲的。我繼承了師傅的嚴(yan) 格風格、“傳(chuan) 幫帶”的作風,用“靜、細、耐、恒”4個(ge) 字來要求徒弟。“靜”是靜如深山平湖水;“細”是細心氣盛,像春蠶吐絲(si) 一樣;“耐”是耐心,是耐得住寂寞,也是如田地裏頭耕牛的耐力;而“恒”似日月高懸星空,用恒心去照亮一切。

  木版水印用古老印刷術延續藝術生命,傳(chuan) 承了古代印刷術的許多優(you) 點,有很高的藝術價(jia) 值、曆史價(jia) 值。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贏得了世界各地書(shu) 畫愛好者的喜愛,曾在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舉(ju) 辦過展覽。2014年,我印刷完成的徐悲鴻代表作《群馬圖》作為(wei) 國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非遺傳(chuan) 承的隊伍之中,希望他們(men) 潛心學藝、精益求精,在傳(chuan) 承創新中融匯古今中西文藝。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大形勢下,除了技藝的傳(chuan) 承,我們(men) 還需要更專(zhuan) 業(ye) 的人才從(cong) 事更細致的管理工作,以加大非遺技藝的傳(chuan) 承力度、宣傳(chuan) 普及程度。

  綿延千年,木活字印刷魅力無限

  講述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寧化木活字印刷術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邱恒勇

  在我十歲的時候,父親(qin) 下鄉(xiang) 修族譜,順便把我帶到鄉(xiang) 下去玩。耳濡目染中,我對木活字印刷這門手藝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逐漸演變成一種愛好。

  起初,父親(qin) 不同意我學手藝。作為(wei) 家中學習(xi) 最好的孩子,父母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想讓我安心學習(xi) ,長大後換個(ge) “更有出息”的行當。但我強烈要求要學這門手藝,還答應父親(qin) :既然要學,就會(hui) 一直堅持下去,而且要比別人做得更好。對父親(qin) 的這個(ge) 承諾,也是這些年來我再困難也仍舊堅持下來的原因。

  剛幹這行的時候,吃過很多苦。20世紀90年代,修族譜一般要去比較偏遠的山村。我們(men) 小縣城交通不便,經常要走好幾公裏路,等兩(liang) 三個(ge) 小時的中巴車。寧化木活字印刷術是我祖傳(chuan) 的技藝,我在做學徒的時候,不是抱著學手藝去賺錢的心態,而是帶著傳(chuan) 承技藝的責任。我常常逼著自己“加班”,花費了很多心思,兩(liang) 年時間就學會(hui) 了所有技藝。

  寧化作為(wei) 當年的紅軍(jun) 長征出發地之一,有著光榮的革命曆史。這些年,我用畢生所學的技藝創作了許多紅色題材的作品。比如,《如夢令·元旦》是根據長征時毛主席經過寧化寫(xie) 下的文章刻下的一幅作品,還有《沁園春·雪》《長征》等作品都是在表達對革命先輩們(men) 的懷念,讓更多人了解革命先輩的精神風貌。

  機器刻字、電腦排版印刷的發展,給傳(chuan) 統印刷技藝帶來了嚴(yan) 峻考驗。我們(men) 改變思路,把現有的字庫利用起來,印製一些古籍、詩集、個(ge) 人自傳(chuan) 等,讓木活字有新的生機。

  以前,木活字印刷術多用於(yu) 修族譜、印刷書(shu) 籍和經書(shu) 等等,這些行業(ye) 業(ye) 務量不大,而且還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常常會(hui) 有所謂的“淡季”。2012年,我們(men) 在互聯網購物平台上開辦了網店,專(zhuan) 門做木活字印刷的個(ge) 性化定製。有人定製婚宴、壽宴祝詞,還有人定製自己喜歡的詩集、古籍、名著。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客人定製了《蘭(lan) 亭集序》這篇文章,我們(men) 用十天左右的時間純手工反寫(xie) ,然後再雕刻出來。客人收到這幅作品後,覺得印製精美,“簡直不像是手寫(xie) 的”,我們(men) 現場拍攝了反寫(xie) 手刻的視頻發給他,他看到後不停地稱讚、道謝。

  我們(men) 還在創新製作一些木活字印刷文創產(chan) 品,涵蓋國學、紅色題材、福文化等主題,不僅(jin) 有印刷品,還有木活字的實物。我們(men) 也經常參加全國各地的文化展覽,比如廈門文博會(hui) 、深圳文博會(hui) 等,並在本地開展進社區、進校園宣傳(chuan) 體(ti) 驗活動。希望這些活動,能讓更多人了解木活字印刷術。

  融合創新,傳(chuan) 承建本技藝

  講述人:福州大學非遺中心建本建盞研究員、高級雕刻師 夏仔勇

  我學習(xi) 建本雕版印刷技藝已經20多年了。20多年來,我跟隨師傅日複一日地練習(xi) 雕刻、彩繪技藝,學習(xi) 玻璃、根雕製作技藝,還經常到鄉(xiang) 村、大山裏篆刻碑文、製作石雕等。隨著學習(xi) 的不斷深入,我慢慢體(ti) 會(hui) 到師傅所說的那句話:隻要兢兢業(ye) 業(ye) 把自己手頭上的功夫練好,不斷融入自己的體(ti) 會(hui) 與(yu) 思想,總有一天會(hui) 找到自己在這個(ge) 社會(hui) 中的位置和價(jia) 值。

  “一座建陽城,半部宋朝史”,曆史給我們(men) 留下了豐(feng) 富的優(you) 秀文化遺產(chan) 。以建本雕刻為(wei) 代表的中華傳(chuan) 統印刷技藝,讓我看到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根係所在。同時,也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作智慧和審美力。在當代,通過從(cong) 事或欣賞建本這種技藝,可以讓人靜下來、慢下來,品味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可以讓我們(men) 看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演變過程,增強文化自信。

  如何讓今天的人們(men) 更好地享受、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呢?圍繞建本、建盞和我們(men) 當地小白茶這三個(ge) 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我們(men) 進行深入研究、精心創作。在精益求精地做好單一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承的同時,我們(men) 還嚐試著將其與(yu) 相關(guan) 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既體(ti) 現不同文化內(nei) 在統一的曆史文化邏輯,又在相互融合中迸發具有時代性的嶄新價(jia) 值。這種新價(jia) 值,不單是產(chan) 品,更是作品;不單是多個(ge) 單品的集合,更是一個(ge) 新品類;不單具備物理性,更是城市精神和曆史文化的代表。

  目前,我們(men) 不但擁有完備的建本雕刻、製作基地,建窯建盞研發、製作、燒製基地,建本建盞文化融合展示中心以及小白茶生產(chan) 、製作基地等產(chan) 品及文化體(ti) 驗、展示空間,還形成了產(chan) 學研一體(ti) 的交流中心和實踐基地,現已被授予“南平市福文化示範基地”稱號。大家幹勁十足,這不,又開始下力氣培育南平市建盞、建本、建茶三大非遺文化融合與(yu) 創新發展研學基地。

  以三大非遺文化傳(chuan) 承及融合發展為(wei) 內(nei) 核的文化傳(chuan) 播與(yu) 交流活動也在逐漸開展。我們(men) 與(yu) 考亭書(shu) 院、石庵書(shu) 院合作成立建本研學基地,還在建陽書(shu) 坊、武夷山、福州朱子坊等地建立了福文化、建盞建本建茶文化融合的研學、交流和產(chan) 品體(ti) 驗基地,並逐步形成了以建陽為(wei) 中心,輻射全省的文化傳(chuan) 播交流網絡。

  為(wei) 增強三大非遺文化傳(chuan) 承及融合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我們(men) 聚集了一大批省市區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形成了“省級帶頭、市級主導、帶動各方”的非遺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人才聚合模式,還依托建本協會(hui) 、建茶協會(hui) 、建盞協會(hui) 等行業(ye) 組織,參與(yu) 並主導了一係列文化交流活動,以期促進製作技藝的內(nei) 部交流和學習(xi) 。

  建本建盞文化傳(chuan) 承與(yu) 融合,是我最熱切的心願。我會(hui) 在這條路上不停地走下去。

  【專(zhuan) 家點評】

  在新的起點上賡續傳(chuan) 承中國印刷文化

  中國印刷博物館副館長 龍文彬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men) 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wei) ,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為(wei) 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發揮了巨大促進作用。印刷術是人民群眾(zhong) 在社會(hui) 改革發展和創新進步實踐過程中精神物質財富的記錄載體(ti) 、傳(chuan) 承方式、傳(chuan) 播手段,是人民群眾(zhong) 偉(wei) 大創新創造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文化內(nei) 涵和外在表現,在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賡續紅色文化血脈、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方麵具有重要意義(yi) 。

  賡續傳(chuan) 統、立足當下、麵向未來,要做好中國古老印刷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根植於(yu) 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這個(ge) 深厚基礎,深入研究印刷文化。組織開展印刷曆史文化學術研究,厘清印刷術發展脈絡,全麵闡述印刷術在賡續中華民族千年文脈、保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麵起到的獨特作用,挖掘其深厚源泉和文化底蘊,更清晰地界定印刷術所表征的中華民族偉(wei) 大創新創造精神,更明確地闡釋以印刷術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世界文明進步所作的突出貢獻。

  服務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服務人民群眾(zhong) 需求,生動展示印刷文化。用最鮮明、最生動、最接地氣的語言講好印刷故事,以此為(wei) 窗,展示中華民族最豐(feng) 厚、最優(you) 秀的文化成果,並及時轉化成為(wei) 宣傳(chuan) 教育的具體(ti) 內(nei) 容。發揮好印刷博物館作為(wei) 愛國主義(yi) 教育和科普教育一線主陣地的積極作用,用主題鮮明、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展覽,深入展示印刷術的曆史價(jia) 值和文明貢獻,進一步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突出彰顯印刷術推動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繁榮興(xing) 盛的強大力量。

  因時而進,貫通古今,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對外傳(chuan) 播印刷文化。堅守本源,銜接傳(chuan) 統和現代,賡續曆史文脈,注重我國傳(chuan) 統印刷術及其文化內(nei) 涵的研究保護和利用轉化。凝聚印刷文化國際化傳(chuan) 播的共識,進一步厘清印刷術全球傳(chuan) 播的關(guan) 鍵性問題,以印刷術為(wei) 典型案例,麵向世界講清楚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所貢獻的東(dong) 方智慧。

  樹立強烈的曆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著眼於(yu) 人民群眾(zhong) 的美好生活,持續發展印刷文化。注重印刷行業(ye) 發展及科技進步對推進國家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建設的服務作用,以寬廣的胸懷、現實的意義(yi) 、發展的眼光,積極應用現代科技,特別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推進印刷行業(ye) 的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推進綠色印刷、智能印製。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白雪蕾、王美瑩、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豐(feng) 瑤、聶一丹)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4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