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假健康證泛濫,該進行數字化升級了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有媒體(ti) 調查發現,保障消費者權益、防止疾病傳(chuan) 播的健康證,在發證、使用和監管環節,均存在“盲區”:有醫院不體(ti) 檢直接收錢發證;外賣平台、餐飲企業(ye) 等用人單位默許甚至配合從(cong) 業(ye) 者造假;健康證的體(ti) 檢備案信息未聯網,導致監管部門難以核查……
《食品安全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從(cong) 事食品生產(chan) 經營、公共場所服務等五大行業(ye) 的從(cong) 業(ye) 人員,必須辦理健康證。比如,餐飲行業(ye) ,若從(cong) 業(ye) 者有傳(chuan) 染性疾病,容易造成疾病傳(chuan) 播風險,威脅公共衛生安全,因此,健康證是必不可少的從(cong) 業(ye) 篩查手段。但從(cong) 調查來看,原本旨在保障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身體(ti) 健康的健康證,在現實中卻淪為(wei) 形式——在製假售假的利益鏈下,假健康證泛濫,甚至成了公開的“秘密”。
讓人意外的是,假證居然可以和真健康證一樣,暢通無阻。新聞報道中提到,有的用人單位,根本不核實證件真假,哪怕知道員工的健康證是假的依舊認;甚至還有用人單位安排員工找中介辦假證。
這些辦理假健康證的從(cong) 業(ye) 者,當然未必是有傳(chuan) 染病,辦假證可能是圖個(ge) 方便、快速,且省去了體(ti) 檢的麻煩。但問題在於(yu) ,如果健康證流於(yu) 形式,難免形成漏洞,餐飲、公共場所服務等接觸式的行業(ye) ,其公共衛生風險會(hui) 被無限放大。
所以,針對健康證假證泛濫的情況,一方麵,理應有更嚴(yan) 格的監管,加強對相關(guan) 機構、場所從(cong) 業(ye) 人員的抽查力度,醫療機構參與(yu) 造假獲利的更得重罰;另一方麵,還得對健康證進行數字化、信息化的升級,提升造假難度。
假健康證泛濫,一個(ge) 重要原因還在於(yu) ,很多地方采取的依然是傳(chuan) 統的老式塑封卡片式健康證,這種造假就更加容易,且缺少信息備案聯網,識別假證的難度更高。執法機關(guan) 若要查詢證件真假,需要去體(ti) 檢單位核實。加上有些實體(ti) 證模仿很像,體(ti) 檢單位也要認真查驗才能辨別。
因而,互聯網時代,對健康證的監管完全可以采取數字化手段,用電子證替代傳(chuan) 統的實體(ti) 證,將健康證對應的相關(guan) 體(ti) 檢信息上傳(chuan) 、聯網,掃碼就能識別真假,既方便用人單位核實,也方便執法機關(guan) 查驗。健康證的體(ti) 檢成本並不高,信息聯網提升了造假成本,從(cong) 業(ye) 人員自然沒必要再去辦假證。
最後也要提醒一下,別看代辦假健康證,收益可能就幾十塊錢,但它的性質,並不會(hui) 因為(wei) 製假容易而有所減輕。按照《刑法》相關(guan) 規定,偽(wei) 造公司、企業(ye) 、事業(ye) 單位、人民團體(ti) 的印章,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張小小的健康證,另一頭連著的是公共衛生安全。不論如何,健康證都不能流於(yu) 形式,且成為(wei) 一些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