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建構正向激勵的法律傳播環境

發布時間:2023-07-14 16:3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析理論道】

  作者:鄭金雄(廈門大學法學院、新聞傳(chuan) 播學院雙聘教授,法律傳(chuan) 播研究中心主任)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wei) 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推進全民守法,既要堅持法治思維,以執政黨(dang) 帶頭守法推動全民守法,也要推進法律知識教育普及、守法精神養(yang) 成以及法治文化培育。為(wei) 此,要深刻認識法治宣傳(chuan) 教育的意義(yi) 和使命,明確法律傳(chuan) 播的內(nei) 在邏輯、實踐重點,加強法律傳(chuan) 播理論研究,不斷建構正向激勵的法律傳(chuan) 播環境。

  傳(chuan) 播是法律的一種存在方式。法律作為(wei) 調整人們(men) 行為(wei) 的製度規範,表現為(wei) 一條條具體(ti) 的流動信息,在現實意義(yi) 上,社會(hui) 秩序的形成,社會(hui) 的一切交往,都無時不在利用和傳(chuan) 播法律信息。但由於(yu) 社會(hui) 分工的細化以及專(zhuan) 業(ye) 知識區分,大部分民眾(zhong) 沒有機會(hui) 通過直接參與(yu) 立法或參與(yu) 法律活動來獲得法律信息,人們(men) 的法律認知,主要憑借信息的人際傳(chuan) 播、大眾(zhong) 傳(chuan) 播方式而建立。同時,法治社會(hui) 要求全體(ti) 公民嚴(yan) 格遵守法律規範,這就要求法律的傳(chuan) 播範圍和深度都應該超過其他信息。這就為(wei) 法律全方位傳(chuan) 播設定了基本邏輯前提:法律要在現實生活中被遵守和執行,就必須被社會(hui) 公眾(zhong) 知曉,使全體(ti) 社會(hui) 成員都能了解法律、理解法律,並能夠遇事找法、嚴(yan) 格守法。沒有傳(chuan) 播,法律就不能為(wei) 人們(men) 所認識和了解,公民法律意識的養(yang) 成和提高就是空中樓閣。回顧曆史,我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普法運動,從(cong) “一五”普法消滅“法盲”,到“學法用法相結合”“普治並舉(ju) ”,再到“八五”普法強調“與(yu) 法治實踐深度融合”“融入全麵依法治國全過程”,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國情、社會(hui) 實踐對法律傳(chuan) 播需求的變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全麵依法治國作出重要部署,對法治宣傳(chuan) 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明確了法治宣傳(chuan) 教育的基本定位、重大任務和重要措施。在新興(xing) 技術的助力下,當前我國的法律傳(chuan) 播實施路徑正由堅持麵授為(wei) 主、利用大眾(zhong) 傳(chuan) 媒、陣地建設、法律六進等線性路徑,向互聯網+法治宣傳(chuan) 、充分運用新媒體(ti) 開展精準普法等參與(yu) 式實踐路徑轉變。憑借多維度立體(ti) 化的傳(chuan) 播網絡,法律規則潛移默化滲透到大眾(zhong) 意識中,增強了大眾(zhong) 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men) 對法律的理解。社會(hui) 是由傳(chuan) 播關(guan) 係構成的網絡,傳(chuan) 播像血液一樣在社會(hui) 機體(ti) 裏流動,促進機體(ti) 循環,保障機體(ti) 的平衡與(yu) 健康。隨著現代媒介技術的發展,社會(hui) 交往的開展日益受到媒介的影響。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yi) ,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wei) 26.7個(ge) 小時。這表明,數字媒介已滲入日常生活的各個(ge) 領域和層麵,人們(men) 在享受新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深深嵌入新媒體(ti) 語境。同時,由於(yu) 行動有限、時間有限,人們(men) 更多依賴媒介提供的信息來認識世界以及依據媒介提供的信息指導行動。但是,媒介提供的信息並不是也沒有能力成為(wei) 客觀世界的“鏡像”反映。毋庸置疑,我們(men) 處在一個(ge) 不可回避的法律信息環境中,無論是電視法治節目還是新媒體(ti) 熱門信息,無論是時政資訊還是娛樂(le) 新聞,關(guan) 於(yu) 法律運行以及各種法治案件的報道,都是傳(chuan) 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之後的表達,而大多數人隻能在這些由媒介重新建構起來的話語中去認知法律。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從(cong) 文本的法到行動的法的過程中,媒介自身的價(jia) 值結構以及各種力量藉由媒介對法律施加的種種影響,共同塑造著媒介化鮮活生動的法律話語係統。這種話語係統在塑造法律信息本身的同時,也影響了普通民眾(zhong) 對法律的認知。

  以正向激勵的法律傳(chuan) 播環境強化公眾(zhong) 守法認知。作為(wei) 一種社會(hui) 規範,法律在功能設計上的首要意圖是為(wei) 社會(hui) 提供一整套激勵機製,明確公民權利義(yi) 務,引導公眾(zhong) 在社會(hui) 事務、家庭生活等不同場景中采取負責任的行動。心理學、傳(chuan) 播學認為(wei) ,通過精心設計的媒介激勵,能夠使得法律的激勵功能進入人們(men) 的視野,影響人們(men) 心理判斷,使人們(men) 的信仰、態度和行為(wei) 向著法律倡導的方向改變。當今世界,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思想文化、價(jia) 值觀念多元,對法律傳(chuan) 播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chuan) 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ti) 傳(chuan) 播體(ti) 係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這些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為(wei) 新時代應當建設什麽(me) 樣的法律傳(chuan) 播環境、怎樣建設法律傳(chuan) 播環境指明了方向。首先,提高黨(dang) 的新聞輿論傳(chuan) 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科技和信息化保障,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同時,提升法治傳(chuan) 播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和發揮新技術在法治新聞輿論領域的作用。其次,持續推動媒體(ti) 融合,實現“新聞+政務服務+法治實踐+綜合服務”的多元化拓展,推動傳(chuan) 播主體(ti) 多元化、傳(chuan) 播作品多樣化、傳(chuan) 播形式交互性、傳(chuan) 播語言通俗化,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ti) 法治傳(chuan) 播教育體(ti) 係。再次,深耕內(nei) 容,加強創新創意,不斷發掘和講好法治故事、講好民法典等重大立法與(yu) 公民生活的密切關(guan) 係,見微知著,以點帶麵,使立法、司法等鮮活事件、典型案件成為(wei) 全民普法公開課。最後,加強自媒體(ti) 環境下的輿情監測和治理,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明確自媒體(ti) 傳(chuan) 播主體(ti) 責任,為(wei) 營造良好網絡傳(chuan) 播秩序提供有力保障。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4日 1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