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大漠繪丹青——甘肅武威防沙治沙、以沙致富的生動實踐
2019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甘肅考察時來到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考察調研,強調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麵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激勵人們(men) 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wei) 功,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而奮鬥。
仲夏時節,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沙棗花香氣馥鬱濃烈。林場場長、第二代治沙人郭萬(wan) 剛正給一片沙木蓼補水。他愛惜地輕撫沙木蓼的花瓣:“每年6到8月是沙木蓼的花季,染得林場一片紅粉,煞是好看。”放眼望去,花棒、檸條、沙拐棗等沙生植物牢牢扒住土地,在沙海中蕩漾出一片耀目的綠。
武威位於(yu) 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dong) 端,是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核心區域和北方防沙帶的中心地帶,生態區位特殊重要。數據顯示,武威全市國土麵積3.23萬(wan) 平方公裏,荒漠化土地2.08萬(wan) 平方公裏、沙漠化土地1.51萬(wan) 平方公裏,分別占國土麵積的64.4%、46.7%,是全國荒漠化、沙漠化最嚴(yan) 重的地區之一。
2019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甘肅考察時來到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考察調研,強調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麵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激勵人們(men) 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wei) 功,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而奮鬥。
近年來,武威市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牢記囑托,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固風沙”,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全市荒漠化程度由極重度向中度和輕度減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現麵積減少、危害程度降低的“雙縮減”良好態勢,實現了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日前,光明日報記者與(yu) 專(zhuan) 家學者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武威市各縣區,對當地防沙治沙、以沙致富的生態實踐展開調研,探尋武威綠色發展的堂奧。
1.“綠進沙退”,堅決(jue) 阻止兩(liang) 大沙漠合攏
八步沙,地處騰格裏沙漠南緣,是古浪縣最大的風沙口。昔日這裏風沙肆虐,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吞噬著農(nong) 田村莊。
當時風沙有多大?郭萬(wan) 剛用了一句話來形容:“秋風吹秕田,春風吹死牛。”步入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紀念館,他指著一張老照片說,這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樣子,八步沙西麵耕地被黃沙掩埋,沙漠對村莊形成合圍之勢。“可以說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當年‘六老漢’治沙,就是為(wei) 了把耕地守住、把村莊守住,把世世代代在這裏生活的家園守住。”郭萬(wan) 剛向調研組介紹。
在西北風作用下,武威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不斷向南,侵襲著人口集中的中部綠洲。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和相對粗放的生產(chan) 方式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防沙治沙,是武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先決(jue) 條件。
八步沙是武威市防沙治沙實踐的典型代表。在40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下,“六老漢”三代人先後完成治沙造林28.7萬(wan) 畝(mu) 、封育管護林草麵積43萬(wan) 畝(mu) ,使周邊10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得到保護,綠洲向沙漠過渡地帶整體(ti) 向北推進了30公裏。
“防沙治沙很重要的一點在於(yu) 因地製宜,適地適樹,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遵循科學規律。”武威市林業(ye) 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牟德生向調研組介紹。
郭萬(wan) 剛告訴調研組,經過幾十年的治沙實踐,八步沙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治沙經驗:在沙漠邊緣壓草方格固沙;在草方格中栽植梭梭等灌木,稻草腐蝕後變成優(you) 質肥料,進一步促進灌木生長;適當栽植榆樹等抗旱喬(qiao) 木。“這樣采取喬(qiao) 灌草結合的措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形成完整的防護屏障,將沙地牢牢鎖住。”
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dong) 北部,是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201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確保處在巴丹吉林和騰格裏兩(liang) 大沙漠間的綠洲甘肅省民勤縣不成為(wei) 第二個(ge) 羅布泊。
“民勤縣50.5%的國土麵積被兩(liang) 大沙漠控製,荒漠化和沙化比例高達88.18%。”民勤縣副縣長金發萬(wan) 介紹,如果民勤不積極治沙,巴丹吉林和騰格裏兩(liang) 大沙漠將連成一片,沙塵暴策源區麵積將明顯增大,那麽(me) 荒漠化將危及武威市,進而侵襲河西走廊大通道。
“這些年,我們(men) 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通過做好‘沙’和‘水’兩(liang) 篇文章,堅決(jue) 阻止兩(liang) 大沙漠合攏。”金發萬(wan) 告訴調研組。
沙咀墩規模精準固沙造林區位於(yu) 騰格裏沙漠西緣、石羊河中下遊。驅車進入沙咀墩,目之所及,高低不一的沙丘連綿不斷,沙丘之上覆蓋著無數個(ge) 草方格,猶如一個(ge) 個(ge) 棋盤向遠處延展。
剛下車,“呼呼”的風聲在耳邊呼嘯。金發萬(wan) 示意調研組圍成一圈,他提高嗓門介紹道,造林區西鄰民勤綠洲農(nong) 區,是綠洲邊緣即綠洲和外圍之間的過渡帶。“我們(men) 在這一區域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的方式,對流動沙丘、沙地和草地進行精準治理,同時選用梭梭、沙拐棗等優(you) 良沙生植物營造混交林。綠洲之外,則以封禁保護為(wei) 主,不允許人為(wei) 幹擾、不允許牲畜進入和工業(ye) 汙染。”
同行的民勤縣林業(ye) 和草原局林業(ye) 工程師陶永明補充道:近年來,民勤編製防沙治沙十年規劃,確立“外圍封禁、邊緣治理、內(nei) 部發展”的治理思路,優(you) 先選擇影響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的綠洲、村莊、交通幹線及風沙活動頻繁的風沙口重點建設治理。目前,該縣408公裏的風沙線上已建成300多公裏的環綠洲鎖邊防護林帶;全縣216處風沙口均得到有效治理。
沿著台階登上民勤縣紅崖山水庫大堤,舉(ju) 目遠望,波光粼粼,水鳥翔集。在這裏,調研組恰巧遇到正在查看水勢的紅崖山水庫管理處處長雷在新,他介紹,得益於(yu) 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水庫庫容由9930萬(wan) 立方米增加到1.48億(yi) 立方米,調蓄功能大大提升,有效緩解了上遊來水和灌區需水間的矛盾。
數據是有力證明:截至2022年,紅崖山水庫累計向沙漠湖泊青土湖下泄生態用水3.8億(yi) 立方米,幹涸51年的青土湖重現碧波,形成27.65平方公裏的季節性水麵和地下水位埋深小於(yu) 3米的旱區濕地106平方公裏。
在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yu) 祁連山東(dong) 端的冰溝河森林公園鬱鬱蔥蔥、空氣清新,牛羊馬匹如珍珠般散落草原。
調研組了解到,草場上牛羊的數量根據草原麵積核定,草畜平衡的科學放牧方式讓草場實現健康循環。天祝縣通過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實施水源涵養(yang) 、水土保持、治山增綠等工程,提升流域整體(ti) 生態功能,讓綠色底蘊更加深厚,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武威市荒漠化、沙漠化麵積較2014年分別減少145.76萬(wan) 畝(mu) 、21.8萬(wan) 畝(mu) ,荒漠化程度由極重度向中度和輕度減緩,荒漠化和沙化呈現出麵積減少、危害程度降低的“雙縮減”良好態勢。
2.沙海生金,特色沙產(chan) 業(ye) 帶動農(nong) 民增收
古浪縣南部是祁連山水源涵養(yang) 區。長期以來,這裏的居民飽受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增收難之苦。為(wei) 徹底解決(jue) 南部山區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古浪縣集中力量實施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對新堡鄉(xiang) 、幹城鄉(xiang) 和橫梁鄉(xiang) 3個(ge) 鄉(xiang) 鎮實施整鄉(xiang) 搬遷。
西靖鎮是易地搬遷的承接鄉(xiang) 鎮。午後,走進西靖鎮陽光新村村民史青家的院子,入目是一片清爽的綠,辣椒、茄子迎著微風輕輕搖擺。前幾年,史青從(cong) 南部山區搬入陽光新村,在政府的扶持下發展養(yang) 殖業(ye) ,又在家附近的商業(ye) 街上支起水果攤。
“一年下來,收入上10萬(wan) 元沒問題。”談話間,微信收款的提示聲不時響起。史青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
“這裏原本是片沙化土地,我們(men) 先把沙治住,再對沙地進行開發,發展養(yang) 殖業(ye) 和設施農(nong) 業(ye) 。”西靖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懷鈺告訴調研組,西靖鎮建成集肉牛、肉羊、蛋雞養(yang) 殖基地和種鴿繁育基地、飼料加工車間等為(wei) 一體(ti) 的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園,采取“鎮扶貧公司+村黨(dang) 支部+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模式,帶動村集體(ti) 和農(nong) 戶持續增收。2022年,全鎮10個(ge) 行政村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達到1171.73萬(wan) 元,村均達到117萬(wan) 元,成為(wei) 武威市經濟總量最大的鄉(xiang) 鎮。
農(nong) 民要增收,經濟要發展,水源很關(guan) 鍵。
“民勤年均降水量113毫米,年蒸發量2676毫米。對於(yu) 缺水的民勤而言,節水至關(guan) 重要。”金發萬(wan) 介紹,以農(nong) 業(ye) 為(wei) 例,民勤縣調整作物種植結構,禁止種植洋蔥、製種玉米等高耗水作物,支持發展日光溫室等高效節水產(chan) 業(ye) ;激勵農(nong) 戶采用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提高農(nong) 業(ye) 灌溉效率。
傍晚時分,暑氣漸消,民勤縣東(dong) 壩鎮東(dong) 一村人參果產(chan) 業(ye) 園內(nei) ,村民薑有虎正一刻不停地在人參果大棚裏忙活。“民勤是人參果之鄉(xiang) ,人參果品質好、甜度高,頗受江浙等地的消費者喜歡。”薑有虎告訴調研組,近幾年效益穩定,一個(ge) 大棚一年利潤有10萬(wan) 元。
相比於(yu) 大田作業(ye) ,以人參果種植為(wei) 代表的設施農(nong) 業(ye) 用水效益更高。東(dong) 壩鎮鎮長毛世斌算了一筆賬:一棚人參果一年用水量約為(wei) 1200立方米,同等麵積的大田小麥用水量約為(wei) 2000立方米。1立方米水灌溉大棚人參果產(chan) 出83元的效益,而灌溉大田小麥僅(jin) 產(chan) 出3元多的效益。
通過大力推動農(nong) 業(ye) 節水增效,民勤縣高效節水灌溉麵積實現全覆蓋,農(nong) 田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63以上。2019年以來,全縣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麵積76萬(wan) 畝(mu) 。
涼州區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數3300小時以上,年利用小時數1780小時。利用當地光照資源優(you) 勢,涼州區采取“板上發電、板下治沙”的光伏治沙方式打造經濟綠洲。在距涼州城區30公裏處的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排列整齊的光伏發電矩陣向騰格裏沙漠深處延伸,為(wei) 廣袤沙漠披上了一層深藍色盔甲。
園區目前已吸引中國華能、中國華電、三峽集團、特變電工等企業(ye) 入駐,裝機容量220萬(wan) 千瓦。“九墩灘1500萬(wan) 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年發電量260.25億(yi) 千瓦時,年產(chan) 值75億(yi) 元。”涼州區沙宇新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克偉(wei) 介紹。
近年來,武威充分發揮“高原冷涼”“綠洲水土”“沙漠光熱”優(you) 勢,大力培育發展沙漠種植、沙漠養(yang) 殖、沙漠旅遊、光伏治沙等特色沙產(chan) 業(ye) 。截至目前,全市特色沙產(chan) 業(ye) 實現產(chan) 值122.4億(yi) 元,占農(nong) 林牧業(ye) 總產(chan) 值的43.6%,帶動農(nong) 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5870元。
3.全民參與(yu) ,治沙精神代代相傳(chuan)
從(cong) 黃沙漫漫到滿目新綠,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武威的發展史,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同風沙抗衡的鬥爭(zheng) 史。
登上古浪縣城西山俯瞰,一棵棵雲(yun) 杉整齊排列,為(wei) 東(dong) 西兩(liang) 山穿上了一層綠衣。古浪縣林草局副局長郭翊,正和同事忙著給雲(yun) 杉澆水。“曾經貧瘠的山坡如今鬱鬱蔥蔥。你們(men) 看,我們(men) 這兒(er) 山綠、景美,小時候不敢想的都實現了。”
受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困難麵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激勵,十幾年前,郭翊辭掉在浙江的工作,毅然回到古浪全身心治沙。
“歡迎大家來到武威市委黨(dang) 校現場教學點。這裏是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第一代人治沙的地方。”在八步沙林場,調研組遇到武威市委黨(dang) 校正在上現場教學課的青年教師宋丹丹。
課後,來自白銀市委黨(dang) 校(白銀市行政學院)的教師魏昭君激動地說:“現場看很震撼、很感動。我要把收獲和感悟分享給身邊更多的人,積極投身美麗(li) 中國建設。”
增設八步沙研究院和生態文明教研室、開展現場教學、承擔研究課題……近年來,武威市委黨(dang) 校通過多種方式傳(chuan) 播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的故事和精神。“每講一次都是一次黨(dang) 性錘煉和作風熏陶。”武威市委黨(dang) 校校委委員、教務科科長萬(wan) 積平感慨道。
在古浪四中,嫩綠的梧桐葉迎風搖擺。每棵樹上都掛著愛心認養(yang) 牌。近前的一塊牌子上寫(xie) 著:
認養(yang) 人:七年級二班李泓樂(le) 。認養(yang) 宣言:讓綠色的希望從(cong) 校園萌芽!
“請孩子們(men) 認領樹木,是希望他們(men) 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孩子們(men) 平時走路不會(hui) 踩踏草坪、踐踏花園,他們(men) 愛護樹木,經常端著盆去澆水。”古浪四中副校長賈龍才說。
“近年來,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到了曆史上規模最大、群眾(zhong) 參與(yu) 度最高的時期。”郭翊向調研組分享他的見聞感受。
——在民勤,薛百鎮宋河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石述柱曾帶領群眾(zhong) 栽植防風固沙林7500畝(mu) ,固定流沙8000多畝(mu) ,新增耕地2400多畝(mu) ,如今80多歲高齡依然奮戰在風沙治理一線。80後青年馬俊河從(cong) 外地返回家鄉(xiang) ,17年來組織全國各地誌願者2萬(wan) 多人次,治理民勤荒漠化土地6萬(wan) 餘(yu) 畝(mu) ;創建電商品牌,帶動當地村民一邊治沙一邊致富,用電商收入反哺治沙。
——在涼州,王天昌、王銀吉父子義(yi) 務治沙20年造林9000多畝(mu) ,用雙手織出一道南北長3.8公裏、東(dong) 西長4公裏的防風固沙林帶,在騰格裏沙漠南緣築起一道“綠色長城”。每年春秋兩(liang) 季,涼州區6600多名機關(guan) 幹部挺進沙漠義(yi) 務壓沙,播下綠色的種子。
…………
據調研組了解,民勤荒漠化、沙化麵積由2021年年底的90.34%下降到現在的88.18%。“十四五”以來,涼州區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0.9萬(wan) 畝(mu) ;古浪縣累計完成造林綠化59.12萬(wan) 畝(mu) ,治理退化草原40.65萬(wan) 畝(mu) ……植綠護綠的生態意識,已深深融入武威人的血脈。
夕陽西下,忙碌了一天的郭萬(wan) 剛收拾好工具,準備從(cong) 林場的治沙點返回家中。在他身後,沙漠綠洲綠意蔥蘢、綿延不絕。
4.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經驗啟示
甘肅省武威市堅定不移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久久為(wei) 功增綠色、築屏障,全力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努力為(wei) 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深入踐行“兩(liang) 山”理念,將資源特色優(you) 勢、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當地把沙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加快現代農(nong) 業(ye) 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利用光熱充足等資源特色優(you) 勢,著力打造戈壁農(nong) 業(ye) 、特種果蔬、沙生藥用作物等為(wei) 主的沿沙特色產(chan) 業(ye) 帶,培育發展沙漠文化和沙漠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讓既要“綠”又要“富”成為(wei) 新追求,持續不斷護綠、增綠、用綠、活綠,將防沙治沙與(yu) 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讓越來越多沙區群眾(zhong) 靠吃“生態飯”拓寬“綠富雙贏”的發展路,用實際行動探索生態效益、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當地從(cong) 地形地貌實際出發,堅持係統觀念,因地製宜,科學布局“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固風沙”,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綜合治理、係統治理、源頭治理。近年來,武威市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建設生態大市的意見》《武威市防沙治沙條例》等,為(wei) 科學防沙治沙提供保障。當地紮實開展國土綠化提質增效行動,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山水林田湖草等重點生態工程,大力實施草原生態修複治理、祁連山北麓水源涵養(yang) 與(yu) 生態保護修複等,助力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不斷培育和涵養(yang) 生態文化,高揚奮鬥精神。沙漠治理曆史欠賬多、任務重、條件苦、周期長、見效慢,武威在黨(dang) 政機關(guan) 、學校、企事業(ye) 單位等培育和涵養(yang) 生態文化,讓生態文化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同價(jia) 值理念。武威將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困難麵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作為(wei) 新時代武威精神。在榜樣示範和濃鬱生態文化熏陶下,武威市掀起治沙高潮,持續開展大規模防沙治沙和綠地倍增行動,森林覆蓋率也由2012年的12.1%提高到現在的19.01%。
充分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積極引領和帶動全民參與(yu) 。八步沙“六老漢”都是村幹部,其中四人是黨(dang) 員,帶頭承包治理八步沙。42年來,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以自身模範作用影響和帶動更多周邊群眾(zhong) 加入到治沙造林事業(ye) 之中。如今,每年春秋兩(liang) 季,武威市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等的黨(dang) 員幹部走進沙漠腹地開展義(yi) 務壓沙活動,幹部和群眾(zhong) 共同治沙造林、治理沙害的生動局麵越來越壯觀。
(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宋喜群、王昊魁、王冰雅,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甘肅省委黨(dang) 校〔甘肅行政學院〕中共黨(dang) 史教研部教授範景鵬)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4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