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大運 滿城煙火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成都7月15日電(記者葉含勇、董小紅)成都煙火何處尋,猛追灣裏味正濃。
仲夏夜,錦江邊暑熱難消。成都猛追灣望平濱河路兩(liang) 側(ce) ,慕名而來的遊客,或徘徊十二月市“打包”成都味道,或紮堆濱江露天酒吧,啤酒串串“龍門陣”,共同迎接即將在這座城市舉(ju) 行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
圖為(wei) 成都猛追灣街道望平社區的望平濱河路
29歲的以色列人阿布在成都生活了11年,前年在望平濱河路開了一家西式餐吧,這是他開在成都的第三家店。“成都人待我們(men) 像自己的家人,這裏的濱水空間與(yu) 我的家鄉(xiang) 也很相似,一樓商家可以外擺,遊客多了還能給樓上餐吧引流。”
與(yu) 望平濱河路平行的望平街,則是油爆爆的市井煙火味。磚紅色老房外牆散發著懷舊工業(ye) 風,紛至遝來的遊客把老街兩(liang) 邊的火鍋、燒烤、缽缽雞塞得滿滿當當。
“以前這裏是一家企業(ye) 的職工宿舍區,樓下臨(lin) 江地帶都是圍起來的,沒有濱河路,到了夏天味道很大,居民都不願意來。”一位老街坊說,“政府整治後,商人、遊客喜歡來,我們(men) 住著也巴適,要是有機會(hui) ,我還想把房子租兩(liang) 間出來做生意。”
人們(men) 在成都猛追灣街道望平社區的美食一條街“香香巷”裏逛街、尋找美食
成都方言裏,“巴適”有舒服、真棒的意思。成都人懂“巴適”、敢“巴適”。在成都流行一種說法:理解了成都人對“巴適”的執著,才能真正理解成都的城市文化。
“在沉浸式體(ti) 驗成都的日子裏,最打動我們(men) 的,就是這種紮根在繁華中的煙火氣、風景之下的城市溫度和幸福感。”曆時1年抓拍100多位成都市民200多組真實生活鏡頭,於(yu) 近期推出城市形象宣傳(chuan) 片《成都無邊界》的導演程方和程曉說。
人們(men) 在成都太古裏大慈寺內(nei) 的茶社喝茶、休閑,不遠處高樓林立
這種煙火氣,來自成都人千百年來養(yang) 成的樂(le) 觀通達與(yu) 開放包容。
很多外地遊客都會(hui) 對現存於(yu) 四川博物院的那個(ge) 手舞足蹈、開懷大笑的立式說唱俑印象深刻。這件說唱俑於(yu) 1963年出土於(yu) 成都市郫縣宋家林一處東(dong) 漢磚室墓。四川博物院專(zhuan) 家謝誌成指出,其實在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有一個(ge) 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全部麵帶笑容。
曆史上,成都曾因戰亂(luan) 兵禍數度遭受重創,最終能夠挺過苦難再造輝煌,就是因為(wei) 這種生生不息的精神,讓這裏的人們(men) 能直麵苦難,樂(le) 觀通達。
獨特的移民文化則強化了開放包容的生活態度。成都曆史上經曆過數次大移民,五湖四海而來的人們(men) ,帶來了風格各異的建築、美食、娛樂(le) 、風俗,並在交流碰撞中走向了心理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繁榮的移民文化,大家齊心協力、守望相助,共同完成重建家園的過程。
在成都市人民公園內(nei) 的鶴鳴茶社,人們(men) 在喝茶聊天
這種煙火氣,也來自這座城市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
作為(wei)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成都的發展定位之一,就是建設“城市人民宜居宜業(ye) 的示範區”,使城市發展更有溫度、人民生活更有質感,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
利用空閑零星地塊打造社區花園,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拆除部分老公園的圍牆,實現公園與(yu) 社區界麵、功能、業(ye) 態融合;開展“金角銀邊”場景建設,利用河邊、橋下、街旁、地下等城市空間,打造網紅運動場、美麗(li) 小公園、智慧科普角……每一處空間的華麗(li) 變身,都折射出這座城市對“巴適”的執著。
人們(men) 在成都大源中央公園的Regular·源野生活空間內(nei) 的咖啡館裏休閑
其實,這裏隨處都有創新創業(ye) 紮根的空間。位於(yu) 成都太古裏的玉成街,原本隻是鬧市裏的一條陋巷,隨著附近商圈人氣的持續彌散,當地不失時機推進了一個(ge) 城市更新項目。現在,老舊院落的居民家門口就能體(ti) 驗“入則庭院出則繁華”的幸福感。
今年年初,位於(yu) 錦江區國華街,曾以“後備廂經濟”聞名的三色路夜市開街回歸。華燈初上,江邊綠道上是慢跑的健兒(er) ,路邊是人頭攢動的“吃貨”,一個(ge) 個(ge) “後備廂”的小老板,都在施展各自的聰明才智和絕活兒(er) ,與(yu) 這座城市進行著一場以“巴適”為(wei) 目標的雙向奔赴。“最近地方趁著成都大運會(hui) 舉(ju) 辦的契機,又在推進經營升級,希望以後能更接地氣,給我們(men) 這些草根帶來更多驚喜。”一位外地經營者說。
位於(yu) 成都鐵像寺水街的陳錦茶鋪前坐滿了曬太陽喝茶休閑的人
“餘(yu) 生很長,何事慌張?”
成都鐵像寺水街陳錦茶鋪的這副對聯,生動詮釋了這種煙火氣所蘊含的城市精神,以及成都人對生命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追求。“這就是一座幸福城市應該有的模樣,正好迎接五湖四海而來的嘉賓。”文化學者顧衡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