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始終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源

發布時間:2023-07-18 10:2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隨著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將會(hui) 越來越強,中國市場日益成為(wei) 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時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是我們(men) 主動作為(wei)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舉(ju) 措,要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製度型開放為(wei) 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積極主動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

  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的中國,我們(men) 更大力度的對外開放和經濟複蘇發展也將惠及世界各國。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四屆新領軍(jun) 者年會(hui) (“夏季達沃斯論壇”)日前在天津舉(ju) 行,來自全球9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名各界人士從(cong) 經濟增長、能源轉型、消費趨勢、氣候變化等多個(ge) 方麵探尋世界經濟複蘇之道。中國經濟始終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延續恢複態勢、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無疑為(wei) 世界經濟複蘇注入新動能,也為(wei) 各國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新機遇提供了契機。

  為(wei) 世界經濟複蘇尋找“藥方”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充滿不確定性。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最新報告《首席經濟學家展望》顯示,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增強。然而,受逆經濟全球化、地緣政治軍(jun) 事衝(chong) 突、經濟問題意識形態化等多種因素影響,世界經濟複蘇乏力,麵臨(lin) 著多重風險挑戰。

  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正發生深刻調整,個(ge) 別國家出於(yu) 維護自身利益的強權思維,接連在貿易、科技等領域采取種種限製性措施,以“去風險”之名行“脫鉤”“斷鏈”之實,通過所謂“友岸外包”“小院高牆”等政策導致經濟全球化正麵臨(lin) 碎片化、小集團化的挑戰,嚴(yan) 重阻礙了全球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同時,全球主要經濟體(ti) 的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偏差。美歐等發達經濟體(ti) 為(wei) 了抑製前期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的高通貨膨脹,紛紛采取加息舉(ju) 措收緊銀根。這固然有助於(yu) 遏製發達經濟經濟體(ti) 較高的通貨膨脹,但連續加息也明顯影響了其經濟恢複性增長。加息舉(ju) 措還產(chan) 生了不小的外溢效應,造成一些新興(xing) 經濟體(ti) 出現資本外流、進口成本上升、本國貨幣貶值等破壞性影響,進而衝(chong) 擊世界經濟。此外,全球氣候變化、能源、糧食等問題也給世界經濟帶來難以預料的不確定性,不同程度地影響世界經濟複蘇。

  世界經濟麵臨(lin) 多重風險挑戰,國際社會(hui) 亟須加強合作。世界經濟論壇宣布將發起或推動超過25項倡議和聯盟,在能源轉型、氣候問題、數字技術革新、加速全球互聯等領域采取聯合行動。中國作為(wei) 論壇的東(dong) 道主,不僅(jin) 旨在為(wei) 各國政界和工商界搭建交流對話平台,助力各方深入了解中國經濟形勢,加深對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理解,也鮮明地提出中國主張。盡管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但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信心和決(jue) 心始終如一。麵對當前世界經濟麵臨(lin) 的風險挑戰,各國更應該秉承合作共贏理念,進一步加強對話、彌合分歧、增進共識,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以開放與(yu) 共享堅定不移地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維護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使經濟全球化發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不同國家、不同人群。

  中國為(wei) 世界經濟複蘇注入更多動能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以其穩居世界第二位的經濟總量、更大力度的對外開放、持續的經濟恢複態勢和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麵,對穩定世界經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壓艙石”作用,為(wei) 世界經濟複蘇注入更多動能。

  14億(yi) 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ye) 體(ti) 係、豐(feng) 富高效的人力資源、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等,使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比較突出的多重優(you) 勢,持續的經濟增長讓中國已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今年以來,麵對複雜嚴(yan) 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nei) 結構調整的較大壓力,我們(men) 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不斷穩固經濟恢複基礎,著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在各項穩經濟政策持續聚合發力下,生產(chan) 供給持續增加,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較快發展,消費和投資逐步恢複,外貿韌性繼續顯現,就業(ye) 和消費價(jia) 格總體(ti) 穩定,中國經濟持續呈現恢複回升態勢,一季度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全年有望實現5%左右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標。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及其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讓國際社會(hui) 對中國在推進世界經濟複蘇中的積極作用充滿了期待。

  除了重啟世界經濟增長,在能源轉型、氣候問題、創新發展等本次論壇重點關(guan) 注的議題上,中國也正以堅定的實際行動貢獻中國力量。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通過的《關(guan) 於(yu) 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強調“要堅持先立後破,完善能耗雙控製度,優(you) 化完善調控方式,加強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建設,健全碳排放雙控各項配套製度,為(wei) 建立和實施碳排放雙控製度積極創造條件”,體(ti) 現了大國擔當,既有助於(yu) 促進國內(n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也助於(yu) 在能源轉型、氣候問題這類全球性議題上樹立中國樣板,推動全球綠色發展,打造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中國創新指標在全球的排名,已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躍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邁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良好的創新人才儲(chu) 備、創新環境和基礎設施,為(wei) 中國推動創新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的經濟體(ti) 、巨大的市場、體(ti) 係化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不斷優(you) 化的營商環境,更為(wei) 創新成果的產(chan) 業(ye) 化市場化提供了廣闊前景。中國已成為(wei) 各國企業(ye) 創新創業(ye) 的沃土,是世界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一極,催生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新機遇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是我們(men) 主動作為(wei)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舉(ju) 措。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其中重要一環。這不但意味著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hui) 越開越大,更意味著為(wei) 各國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新機遇提供了更大可能。

  憑借著顯著的綜合優(you) 勢,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外資青睞的重要投資目的地。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hui) 議日前發布的《2023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額增加了5%,達到創紀錄的1891億(yi) 美元,這與(yu) 同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較上年下降12%至1.3萬(wan) 億(yi) 美元形成鮮明對比。今年以來,中國吸引外資穩步增長。1-5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ye) 18532家,同比增長38.3%,其中中國高技術製造業(ye) 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0.8%。這又一次充分表明世界給中國經濟投下了信任票。

  中國經濟持續恢複,經濟韌性強,市場廣闊,產(chan) 業(ye) 生態係統完備,各國企業(ye) 看好中國。尤其是,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持續擴大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的同時,以製度型開放為(wei) 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進規則、規製、管理、標準與(yu) 國際通行規則對接,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ye) 領域開放力度,落實好外資企業(ye) 國民待遇,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等,形成有利於(yu) 穩步擴大製度型開放的體(ti) 製機製,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和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不斷提高中國對各國企業(ye) 的吸引力,為(wei) 各國企業(ye) 深耕中國大市場並實現互利共贏發展打造“軟”“硬”實力兼備、前景可期的投資創業(ye) 寶地。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38.6%,超過七大工業(ye) 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隨著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將會(hui) 越來越強,中國市場日益成為(wei) 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中國將以自身的發展繼續為(wei) 全球提供更多新的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和增長機遇,讓各國在開放合作中共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共同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這在當前世界經濟複蘇乏力的背景下尤顯重要。

  (作者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