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品賞水墨丹青 觸摸千年文脈

發布時間:2023-07-18 15:22:00來源: 浙江日報

  這個(ge) 夏天,中國曆代繪畫承載的中華文脈,如一縷典雅之風在長三角吹拂。

  “中國曆代繪畫大係”(以下簡稱“大係”)連日來陸續在寧波、上海鬆江等地開啟巡展,共展出曆代繪畫精品高清出版打樣稿2600餘(yu) 件,吸引數以萬(wan) 計的觀眾(zhong) 紛至遝來,靜靜駐足欣賞一幅幅納山河萬(wan) 景、曆上下千年的水墨丹青。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輝光由此照進當代人的內(nei) 心。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堅持守正創新。“大係”係列特展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已成為(wei) 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的一次典範之作。其中,在國家博物館持續展出的“盛世修典”特展,7月初日均觀展超2萬(wan) 人次,開展至今已吸引觀眾(zhong) 超240萬(wan) 人次。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中華文明更加真實可感地融入國人生活。

  丹青承載中華文明史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

  然則,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以何載之?

  傳(chuan) 世古畫,那穿越曆史煙塵的絹絲(si) 顏料,肆意揮灑的遒勁筆觸,凝聚著我們(men) 祖先的日常生活和心靈世界,呈現的不隻是藝術之精妙,更是中華文明的燦爛曆程。

  走進寧波美術館,1600件(套)曆代繪畫精品出版打樣稿絢麗(li) 多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一位擦肩而過的觀眾(zhong) 由衷讚歎。其中濃墨重彩的部分,呼應著海港寧波千年航海的史詩,展現出古代中國出口貿易和海上絲(si) 路交流的繁盛景象。

  白牆上,數十幅“羅漢圖”和“十王圖”整齊排列。圖中羅漢細致生動,畫麵描摹無不詳盡;十王背後屏風中的水墨山水,則是畫壇的嶄新樣式,極為(wei) 可貴。這正是兩(liang) 宋時期明州佛畫中最具代表性的題材。遙想當年,這些畫作隨著滿載商貨的船隻,從(cong) 寧波的港灣駛向大海,進入日本、高麗(li) 等國,專(zhuan) 供當地佛事法會(hui) 張懸。有學者認為(wei) ,“十王圖”上的款識“陸信忠”,已經成為(wei) 了一種商標式稱號。

  不遠處,《喪(sang) 亂(luan) 帖、二謝帖、得示帖》唐摹本的燈箱讓漢字之美顯露無遺。1000多年前,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十六個(ge) 字的1000件袈裟從(cong) 日本送抵大唐。高僧鑒真被其打動,決(jue) 心泛海傳(chuan) 法,三帖相傳(chuan) 正是鑒真東(dong) 渡時帶入日本。鑒真多次東(dong) 渡,就是在以阿育王寺為(wei) 中心的寧波地區進行。

  如今,藏於(yu) 紐約大都會(hui) 藝術博物館的《趙氏三世人馬圖》、藏於(yu) 美國佛利爾·賽克勒美術館的《夢仙草堂圖》等諸多古代名畫的高清打樣稿,在展廳的燈光下熠熠生輝。不用翻山渡海,我們(men) 就有機會(hui) 在國內(nei) 感受流散於(yu) 海外的古代名畫的巨大魅力、聆聽曆史的足音。

  在上海鬆江雲(yun) 間會(hui) 堂文化藝術中心,一位鬆江的畫壇巨擘與(yu) “大係”攜手而來。

  展廳內(nei) ,上海本地市民仔細欣賞《青弁圖》《佘山遊境圖》等高清打樣稿時,不約而同地問講解員:“這是董其昌的畫嗎?”

  “畫人物需顧盼語言,花果迎風帶露,禽飛獸(shou) 走精神脫真。”明代董其昌,以傳(chuan) 承和發展的眼光,梳理繪畫風格脈絡的承襲與(yu) 發展,力倡“南北宗論”,影響了明清近百年的繪畫理論研究,直至今日。

  淡綠色的展牆上,董其昌的《仿趙孟頫林塘晚歸圖》,以潤澤的墨色,繪出溪山岸渚之景,雅淡溫潤,更具“南宗”格調;他的《青弁圖》,以王蒙的《青卞隱居圖》為(wei) 母題,一眼望去,仿佛走進吳興(xing) 弁山的千岩萬(wan) 壑,幽穀清澗;72歲的董其昌致仕返歸鬆江,一路暢遊明山秀水,“舟行龍華道中”,他憶及前一日登臨(lin) 佘山,便有了眼前這幅《佘山遊境圖》……

  “大係”的數字化成果,讓董其昌畫論中提到的南、北宗名家之作,得以清晰直觀地呈現。

  展覽尾聲,放大兩(liang) 倍的《千裏江山圖》燈箱長卷貫穿展廳。丹青躍出紙麵,以《千裏江山圖》為(wei) 靈感的《隻此青綠》舞蹈詩劇,也在同一片空間上演。移步間,一處別樣的文房小景出現,400多年前,董其昌就是在他的文房裏寫(xie) 下了影響深遠的《畫禪室隨筆》……

  窗外,是一牆之隔的醉白池;窗內(nei) ,“千裏江山”與(yu) 江南園林交相輝映。中國古代繪畫的宏富成就,與(yu) 富含“江南”意象的文化場域融為(wei) 一體(ti) 。

  嘉興(xing) ,即將與(yu) “大係”再度相逢。2021年,“大係”就曾在嘉興(xing) 美術館展出。

  “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定於(yu) 7月20日開展的嘉興(xing) “大係”展上,與(yu) 中國古代服飾相關(guan) 的500餘(yu) 件繪畫精品妙趣橫生,《列女圖》《南唐文會(hui) 圖》《歌樂(le) 圖》等畫作,將唐宋明清間古人的舉(ju) 手投足,各色服製,定格於(yu) 筆墨丹青間。

  觀者如步入畫境,古代服飾的實體(ti) 文物首次與(yu) “大係”畫麵相呼應。透亮的展櫃裏,來自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的仿漢敷彩紗錦袍、仿明鬥牛補服、仿宋皇後裝等,再現了中國古代衣冠配飾的整體(ti) 形象,如一部“立體(ti) 版”的中國古代服飾簡史;清光緒藍色綢繡彩雲(yun) 金龍紋龍袍、清道光打籽繡捷報富貴女吉服等,向現代人訴說著清代宮廷的禮儀(yi) 製度和審美趣味。

  一種更為(wei) 立體(ti) 的、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生活深切感受,在觀眾(zhong) 心中油然而生。

  國寶重光,“大係”已不隻是美術領域的寶貴資源,也成為(wei) 多角度挖掘中華文明賡續傳(chuan) 承基因密碼的重要路徑。

  策展背後是精益求精

  近日,“大係”在寧波、上海等地幾乎同時開展,浙江大學策展團隊的主創人員也分散到各個(ge) 展覽中。一係列展覽背後,是“大係”團隊久久為(wei) 功的堅持、一次次的精益求精。

  從(cong) 一開始,上海鬆江展就確立結合地方文脈,以董其昌畫論為(wei) 核心線索的布展思路。但是,如何從(cong) 數千幅畫作中挑選,將抽象的“畫論”通過作品來觸達觀眾(zhong) ,頗需巧思。

  展覽的策劃工作持續了近一年,鬆江“大係”執行策展人周懿和團隊全麵梳理了南、北宗畫家的名錄,董其昌畫理被清晰地呈現出來。為(wei) 了營造江南園林般的展覽意境,他們(men) 走進園林景觀采風,研究、學習(xi) 並拍攝了大量門、窗、花藝等實景資料,隻求最“江南”的展示方式;為(wei) 了傳(chuan) 遞古代繪畫手卷尾跋上的大量信息,他們(men) 采用了更高的印刷和裝裱技術,讓觀眾(zhong) 不再隻看到畫芯部分……

  嘉興(xing) 展的畫作體(ti) 量不是最大,約500餘(yu) 幅,但也經過了多輪篩選和調整。選畫的難點在於(yu) ,宋以後的人物畫加入了大量想象,如何確定這幅畫反映的穿著時代?眾(zhong) 多神佛類題材繪畫怎樣斷代?每一幅作品的確定,都經過了多次的討論,總時長跨度達兩(liang) 個(ge) 月。

  相較經過多輪鍛煉、日益熟練的策展布展環節,嘉興(xing) “大係”展第一次加入了實物展示,每一件展品都力求貼合展示主題,還動用了策展團隊的大量人脈。為(wei) 了讓服飾文物順利亮相,嘉興(xing) “大係”執行策展人王鯨超和團隊前期時刻監測著文物展櫃的溫度、濕度……

  大展背後,是一群人的日夜努力。

  開展倒計時10天,周懿二陽了。為(wei) 了不影響大家工作,她自覺回家隔離。即便發燒、咳嗽,她依然每天跟團隊遠程辦公。二陽第四天淩晨,結束電話會(hui) ,一測核酸,陰了!第二天下午,她立刻收拾行李趕往鬆江。

  主展廳在四樓,一樓大廳又布有“藏書(shu) 塔”等裝置,因此布展期間要上下兩(liang) 頭跑。上樓下樓,爬樓梯最方便,周懿每天日行兩(liang) 萬(wan) 步。“大家在場館走路都捂著腰,一看到爬樓梯就心發慌。好像在爬泰山登頂。”她說。

  由於(yu) 上海雲(yun) 間會(hui) 堂文化藝術中心二層是圖書(shu) 館區域,白天隻能進行無噪音施工,大量工程放在晚上進行。團隊、館方、技術施工人員、誌願者為(wei) 此都咬緊牙關(guan) 。

  周懿記得,最後一天晚上,至少有40人的團隊在不同責任分區工作。不同團隊相互送飲料,見麵就相互加油鼓勁:“師傅這個(ge) 牆做得漂亮”“同學,你負責的區域真快”“你的展簽貼得平”……

  全程參與(yu) 的上海之根文化負責人潘奕俊驚歎布展速度:前一天還空曠的場地,第二天展牆全部立好,第三天顏料粉刷完畢,第四天開始掛畫,沒兩(liang) 天畫作已經都上牆了……

  每個(ge) 人都在抓緊時間,全力衝(chong) 刺。“大係”全國巡展總策展人王小鬆教授從(cong) 外地出差回來,直奔寧波展現場,然後再前往嘉興(xing) 和鬆江,一天之內(nei) 奔波三地;浙大出版社藝術分社社長施馬琪帶著小夥(huo) 伴負責畫框運輸,寧波、嘉興(xing) 、上海鬆江三地輾轉成為(wei) 常態……

  為(wei) 了解決(jue) 人手不夠的問題,寧波美術館的工作人員也加入布展,和浙大策展團隊一起,整個(ge) 隊伍中女生占多數。開展在即,成員們(men) 一個(ge) 個(ge) 變成了“楊家女將”,分畫、清點、上牆……重活、累活都不在話下。

  倒計時響起,寧波“大係”執行策展負責人周潔也調整為(wei) “超長時間待機”。每天早上7時,她就開始和團隊成員一起在展廳忙碌,中午休息半小時就投入工作。裝畫的工人師傅到晚上9時下班,此時周潔還在對接設計方案、審校展簽名牌、匯報布展進程……忙完已經過了淩晨2時。

  互相扶持著,困難反倒成了團隊的黏合劑。王鯨超在寧波美術館幫忙掛畫,等寧波布展完成,又和同事一起趕去嘉興(xing) ……

  眾(zhong) 誌成城,在他們(men) 的不懈努力下,一場場精彩的展覽如約與(yu) 觀眾(zhong) 相見。

  激蕩起觀眾(zhong) 深刻共鳴

  丹青越時空 翰墨有餘(yu) 香。

  “中國曆代繪畫大係”用一場場精益求精的展覽,讓古代繪畫的華美與(yu) 神韻再現,激蕩起無數人對中國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的深刻共鳴。5000年文明的萬(wan) 千氣象,透過一幅幅畫作呼嘯而來,不斷澆灌著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種子。

  繪畫經典從(cong) 曆史中“走出來”,在光影中“活起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觀眾(zhong) 發生鏈接,並刻下深深的印象: “大係”嘉興(xing) 、寧波展設置的“光影丹青”沉浸式體(ti) 驗區,取材藏於(yu) 海外博物館的24件中國古代繪畫精品,以全新的空間音頻智能處理技術和視、聽、觸、嗅多感官實時交互裝置,帶大家“穿”進畫裏——

  燈光變暗,男女老少席地而坐,靜靜等待著這場秀。突然,四周的星光變為(wei) 古色古香的青綠山巒,華美豔麗(li) 的花鳥,象征君子的梅蘭(lan) 竹菊輪番登場,撲麵而來。遊走的線條向觀眾(zhong) 匯聚,以掌擊牆,孔明燈應聲出現,向高空飛去……所有觀眾(zhong) 都被驚豔,他們(men) 看到了超出期待的古畫之美。

  寧波美術館內(nei) ,有專(zhuan) 程從(cong) 上海趕來的觀眾(zhong) ,對著畫作仔細觀摩;來自寧波大學的醫學生賈永濤,被微信朋友圈的“大係”展訊吸引,特意帶著相機來拍攝;浙江大學的講解員董默遙發現,不少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前來打卡,許多寧波本地人對《寧波府圖》上的景點了如指掌;跟隨誌願講解員張春燕聆聽的觀眾(zhong) 越來越多,其中還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

  “我從(cong) 國企退休後,就報名參加寧波展的誌願者招募。走進‘大係’了解後,更加熱愛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張春燕真誠地說。她幾乎用全部空閑時間參加培訓,跟著浙大講解員學習(xi) ,一遍一遍翻閱6萬(wan) 多字的講解稿,成為(wei) 第一個(ge) 可以帶著觀眾(zhong) 走全場的誌願講解者。擁有“小白”視角的張春燕,在講解中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拉近了觀眾(zhong) 與(yu) 古畫的距離。

  上海鬆江展廳內(nei) ,來自同濟大學的劉可悅、王燁、蔣天翔、康蕙澤等6名同學,是布展的“先遣部隊”,也是服務於(yu) 觀眾(zhong) 的誌願講解員。開展數日,他們(men) 接待了大量擁有專(zhuan) 業(ye) 背景的觀眾(zhong) :一位曾在故宮修文物的專(zhuan) 家,和他們(men) 認真討論《江山秋色圖》與(yu) 《千裏江山圖》的差異;國畫專(zhuan) 業(ye) 的教授帶著學生,來到《晴巒蕭寺圖》前,拿出自己臨(lin) 摹過的畫作對比,感慨“終於(yu) 看到此圖的全卷了”……

  蔚為(wei) 大觀的繪畫珍品,是更為(wei) 浩瀚的信息世界和全新的研究視野。

  寧波展中,趙佶的《芙蓉錦雞圖》是藝術助力科研的範例。中國科學家2016年研究發現,畫中的錦雞,是900年前雉類雜交的再現,也是迄今全世界關(guan) 於(yu) 鳥類雜交的最早記錄。近期,“中國曆代繪畫大係”項目組正和農(nong) 業(ye) 、政治、生物、科技、教育等學科相結合開展研究。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何歡歡說,“大係”中有一半屬於(yu) “涉農(nong) ”題材,如《耕作圖》《蠶織圖》,記錄了當時耕夫、蠶婦的勞作過程,被譽為(wei) “中國最早完整記錄男耕女織的畫卷”“世界首部農(nong) 業(ye) 科普畫冊(ce) ”。項目組和浙大農(nong) 學院合作,深度解析古畫中農(nong) 耕文明的技術、民俗等。

  以展為(wei) 引,以書(shu) 為(wei) 媒。展覽結束後,“大係”整套書(shu) 籍將入藏雲(yun) 間會(hui) 堂文化藝術中心等文化教育機構,“大係”將作為(wei) 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ti) ,與(yu) 更多人相會(hui)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