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南泥灣精神”的當代回響——評民族歌劇《唱響南泥灣》

發布時間:2023-07-19 10: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郭克儉(jian) (浙江師範大學施光南音樂(le) 文化研究院院長);邱正(浙江師範大學民族音樂(le) 學碩士研究生)

  “花籃的花兒(er) 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在榮獲第五屆中國歌劇節優(you) 秀劇目獎的革命曆史題材民族歌劇《唱響南泥灣》中,創作於(yu) 80年前、傳(chuan) 頌著南泥灣精神的革命歌曲《南泥灣》被反複詠唱,點燃了觀眾(zhong) 的初心豪情。

  《唱響南泥灣》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以南泥灣大生產(chan) 運動為(wei) 背景,講述了延安魯藝青年與(yu) 三五九旅戰士之間相互學習(xi) 、共促發展的動人故事。1939年2月,日軍(jun) 掃蕩與(yu) 國民黨(dang) 的包圍封鎖致使陝甘寧邊區出現了嚴(yan) 重的物資短缺,毛澤東(dong) 提出了“自己動手、豐(feng) 衣足食”的口號,八路軍(jun) 第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開啟了大生產(chan) 運動。劇中的羅平政委的形象來源於(yu) 南泥灣大生產(chan) 運動中的真實人物——羅章政委,還有很多主要事件也源自真實曆史,如開荒競賽、樺樹皮寫(xie) 字等。

  在還原重要曆史事件的基礎上,主創團隊以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為(wei) 關(guan) 鍵線索,講述了一群初入社會(hui) 的魯藝學生在南泥灣大生產(chan) 運動中逐步成長為(wei) 文藝戰士的故事。卞雨情和吳野寒代表著延安魯藝青年學生,他們(men) 不服輸,渴望融入部隊集體(ti) ,既秉持學院藝術理論,又熱愛民間文化藝術。艾葉兒(er) 與(yu) 羅平則代表著三五九旅中毅然投身革命的戰士形象。他們(men) 生活困苦,但仍對讀書(shu) 寫(xie) 字有著學習(xi) 的渴望;他們(men) 自力更生,在荒涼的大地上開辟出新的沃土。正是三五九旅戰士們(men) 的艱苦奮鬥,才讓“爛泥灣”變成了“陝北好江南”。

  歌劇是用音樂(le) 展開的戲劇,對陝北民族民間音樂(le) 元素的吸納及經典歌曲的穿插運用,讓《唱響南泥灣》的民族性更為(wei) 彰顯。該劇在歌詞創作中大量使用陝北民歌的襯詞虛字與(yu) 陝北方言的疊字表達,如“山峁峁喲”“繩花花”“學生娃”等。在樂(le) 器使用上,劇中出現了大量民族樂(le) 器,並以獨特的三弦音色搭配民族性音調,賦予作品濃鬱的陝北風情。作品對主要角色的音樂(le) 形象塑造,也匠心獨具。比如卞雨晴是來自上海的富家小姐,一開始無法融入三五九旅戰士的群體(ti) 。所以,演員在主要唱段中采用較為(wei) 洋氣的唱腔,與(yu) 戰士的唱腔形成了鮮明對比。但隨著劇情推進,卞雨晴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她逐漸意識到“文藝不是自說自話,要領是驚醒和感奮”。自此,她的唱腔風格開始逐漸顯現出陝北特色。

  為(wei) 了充分彰顯民族歌劇的特質,全劇采用了獨唱、合唱、對唱、重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尤其是合唱的多次運用,極大地豐(feng) 富了歌劇藝術的敘述手段和觀察視角。在“黃土坡”的特殊舞台上,合唱隊的站位將舞台空間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劃分,不同的舞台空間呈現出不同的視角,同時也標誌著情節上不同的空間轉變與(yu) 不規則的時間流速。

  隨著舞台技術的進步,如今戲劇演出運用可移動式顯示屏、折疊升降舞台、全息投影數字技術等新技術,使戲劇舞台逐步由“觀賞式”轉向“沉浸式”。《唱響南泥灣》卻一反常態,全劇始終以極為(wei) 簡易的旋轉“黃土坡”為(wei) 舞台道具的全部,輔以顯示屏與(yu) 燈光的背景。“黃土坡”代表著劇情發生環境的地形特征,它的旋轉與(yu) 高低起伏形成了一種如水晶球、八音盒一般的舞台景觀,實現空間的延伸和時間的凝滯。這種巧妙的舞台設計,打造出跨越時空的藝術景觀,讓“南泥灣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光彩。

  在劇中主要有四次“黃土高坡”360度不斷旋轉的情節。第一處是開場時,空無一人的“黃土高坡”獨自旋轉,對故事發生的地點和環境進行交代,形成地質地貌景觀;第二處是戰士們(men) 歌唱《軍(jun) 民大生產(chan) 》時,在“黃土坡”上高舉(ju) 農(nong) 具呈現墾荒姿態,形成勞動大生產(chan) 景觀;第三處是在卞雨晴對羅政委的印象發生改觀時,形成軍(jun) 民革命友誼景觀;第四處是卞雨晴的文藝觀發生重大轉變時,構成文藝戰士覺醒景觀。四處舞台景觀的形成,仿佛四幅定格的相片,讓身處現代的我們(men) 對南泥灣精神形成了深刻的感知。

  謳歌偉(wei) 大人民,傳(chuan) 遞紅色精神,激勵時代青年。《唱響南泥灣》以一座“黃土坡”勾起鄉(xiang) 土生活的回憶,以一首《南泥灣》喚醒革命年代的時代記憶,以一部民族歌劇賡續青春芳華的紅色基因,讓“講話”精神、魯藝精神、南泥灣精神綻放出了新的時代光彩。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9日 1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