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一片文脈長
【一線講述】
甲骨一片文脈長
講述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yu) 保護中心教授 黃天樹
《甲骨文摹本大係》是我和團隊曆經十年完成的一部著作,回想過往歲月,依舊感慨萬(wan) 分。要問為(wei) 何編這樣一部“大係”,還要從(cong) 我求學、治學的經曆講起。
1985年9月,我考入北京大學讀博士,師從(cong) 裘錫圭先生。入學後,我住在燕南園南麵的29號樓318室。那一年,裘先生剛滿50歲,大概是中文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對甲骨學有精深的研究。我對這門學科也有濃厚興(xing) 趣,一開學,便把博士學位論文題目定為(wei) 《殷墟卜辭的分類與(yu) 斷代》,他欣然應允,建議采用“先分類後斷代”的新方法進行研究。
當時,最便捷的分類辦法就是複印一部或購買(mai) 兩(liang) 部《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是雙麵影印的),然後把裏麵的甲骨拓本一片一片地剪下來,根據字體(ti) 特征進行分類。但是,當年我承擔不起這些費用,隻能用透明的薄紙蒙在甲骨拓本上描摹,用摹本進行字體(ti) 分類。這種經曆讓我既搜集了第一手甲骨資料,又掌握了閱讀甲骨文原始資料的能力。這或可視為(wei) 我編纂“大係”的一種緣起。
目前,全世界收藏的有字甲骨是16萬(wan) 多片,若每片以10字計算,總字數已超過160萬(wan) 字。但是,甲骨文要作為(wei) 史料來運用,前提是要確定其時代,否則便是一堆斷爛朝報,缺少科學價(jia) 值。
所以,我們(men) 打算按照新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整理甲骨文資料,把原本龐雜無序的有字甲骨整理成井井有條的史料,這對於(yu) 後人治學、研究的意義(yi) 是不言而喻的。
編纂“大係”可謂事無巨細,我和團隊點滴摸索、反複研究、屢次修正,終於(yu) 使其麵世。總體(ti) 來說,其過程大致有選擇佳拓、剔除偽(wei) 片、刪除重片、綴合殘片、分類斷代、製作摹本、撰寫(xie) 釋文、編製索引。
以製作摹本這個(ge) 環節為(wei) 例。凡是2014年以前出版的8萬(wan) 多片有字甲骨,不論碎片大小和字數多少,“大係”全部收錄。對於(yu) 綴合而言,無論大小,都是有價(jia) 值的,有時隻要缺少了一小片,就無法複原甲骨全貌。為(wei) 了更準確地描摹文字,我們(men) 不僅(jin) 要關(guan) 注甲骨刻辭,還要關(guan) 注文字所依附的甲骨材料及其形態。
甲骨文刻在龜甲和獸(shou) 骨上,載體(ti) 不同,直接影響它的綴合、臨(lin) 摹效果。所以,團隊中很多人都養(yang) 了烏(wu) 龜,觀察龜殼的齒紋、盾紋、邊緣等。隻有了然於(yu) 心,遇到一些甲骨碎片時,才能根據紋路精準判斷它在完整甲骨上的部位,否則隻要一小片放顛倒了,就會(hui) 直接影響文字鑒別的準確性。
十多年來,團隊成員都秉持著匠心對待這份事業(ye) ,周六日加班、工作日熬夜、費盡周折查找資料的事情常有。幾乎每一個(ge) 摹片都經過了反複推敲、修正,有時幾百片已摹好,但經審核發現一些欠妥之處,便又推倒重來。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ju) 。
如今的甲骨學,已經是一門世界性的學問。曆史上,埃及古文字、兩(liang) 河流域楔形文字都中斷、消失了,隻有漢字經過不斷演變延續至今,甲骨文成為(wei) 中華文化賡續相傳(chuan) 的重要載體(ti) 。但甲骨的出土之日,也是它損壞的開始。作為(wei) 一名甲骨學者,有責任把它著錄、保存下來,這是甲骨學代有傳(chuan) 承的基礎。當下,甲骨學不再是冷門絕學,而是一門“朝陽學科”,希望後繼學者秉持一份初心,常懷一份匠心,把這門學問發揚光大。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陸健、宋喜群、崔誌堅、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川惠子)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9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